郭松
喝茶,上至達官貴人,下至黎民百姓,都知道咋整,只要將茶放入壺中,用開水一沖就得。但是,茶若與禪、道一摻和,那學問就大了。
咱天生俗根,又寄食草民,秉性難以雅化。無論綠茶紅茶,還是新茶老茶,只要解渴解乏,一概但喝不拒。況且隨父母有茶泡飯的癖好,民諺“好看不過素打扮,好吃不過茶泡飯”深得我心。梁實秋有句話“上焉者細啜名種,下焉者牛飲茶湯”,咱屬于“下焉者”。竊以為,茶乃生活必需品,平民百姓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文人雅士七件事,琴棋書畫詩酒茶。
我喜歡喝茶,但不通茶經(jīng),也不懂茶道,只對茶的本味感興趣,好聞就是好聞,好喝就是好喝,若受利欲驅(qū)使,人為制造些賣點,派生些“文化”,總覺牽強附會、故弄玄虛,甚至有買櫝還珠之嫌。有的人把茶看重了,上等的好茶舍不得喝,捧在手中把玩,擱在柜里觀賞。沏茶用具、用水、程序、方法等都有考究,一招一數(shù)、一板一眼都不馬虎,刻板程序不亞于宗教禮儀。
相對于說茶論道的閑情,為生活忙碌的人,還是喜歡喝日常的茶。粗茶淡飯是生活的常態(tài),不是粗陋,而是粗放,是居家過日子的平實簡約。
生長在四川,記憶中,母親是個喝茶很濃的人,每天總是起得很早,煤爐上煨著粗砂罐,大把鄉(xiāng)茶扔進去,不一會兒茶溢了,清香也彌漫著,時常念叨一句話:“早茶一盅,一天威風?!?/p>
無論城市還是鄉(xiāng)鎮(zhèn),隨處可見茶館,更多的叫茶攤。當街支起爐灶,偌大的銅壺隨時有開水,只要有客人來,桌椅沿著街巷鋪展開去。迎來送往中,茶杯上難免碰出缺口,喝茶人也不在意不挑剔。
對于那些街巷間的茶攤,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親切感,每次從茶攤前走過,都會放慢匆忙的腳步,聽那些熟悉的腔調(diào),看那些似曾相識的面孔,用一種更本真更平和的心態(tài),感受世俗的喧囂和人情的溫暖。
這些年時興的茶樓,遠沒有“隨便坐坐”的茶館、茶攤安逸,設法弄出些花樣,掛幾柄大扇子,擺幾把古樂器,演幾場茶藝,竹椅弄成木凳,木凳弄成草墩,若有院子,還放些石頭,堆座假山。
人進了那場所,似乎都文化起來,不說喝茶,而說品茗,不是需要,而是風雅。一小杯茶,裝模作樣在那里品,別人說好也跟著說好,或許要高雅就該受些罪。過度的玩味,實屬數(shù)典忘祖、沒落趣味。
茶從筆畫上看,上有草,下有木,人在草木間。簡單樸素的小屋,喝茶較為妥帖;復雜豪華的房間,喝茶不太適宜;那些高大上的東西,在茶面前擺譜、顯闊,自然隨性的氣息就淹沒了。
如果說茶中有禪,那就是平常心,是看開人生沉浮的灑脫,是溶解心情疑團的超脫。如果說茶中有道,那就是大道至簡,復雜的事情簡單化,正所謂“真?zhèn)饕痪湓?,假傳萬卷書”。
責任編輯:趙晨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