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化文本閱讀,精致文言教學,可以在訓詁學的指導下教好文言常用字,借助他人評點細化文言文本教學,提升課堂的深度和厚度。
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閱讀是一個靜水流深的過程。錢理群先生說:“閱讀不外讀者主體與文本主體以及作者主體之間的從表層到深層的同化與調(diào)節(jié)。”①把文本當中潛在的人文精神分析出來,是語文教師的艱巨任務。文言文,是中國文化的結晶。每一篇文言文,都是我們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窗口。而文言文教學是一個文言、文學和文化融合的教學,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往往很難達到三者的完美融合,那么,筆者認為通過細化文本閱讀,方可實現(xiàn)文言文化的統(tǒng)一,精致我們的文言教學。但是,如何實現(xiàn)文本閱讀的細化,精致我們的文言課堂教學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做起。
一、在訓詁學的指導下教好文言常用字:
德國當代哲學家、美學家伽達默爾說:“現(xiàn)成的話語像一座山,障蔽著我們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這種話語有一種權力的性質(zhì),讓你在無意識里受它的統(tǒng)治?!?/p>
高中生該掌握的文言常用字大約是700個,因為量大,所以在教學中,往往有選擇地詳解一些常用字來細講釋義,而比如說日常課本中常出現(xiàn)的一些詞語往往就會被我們忽略掉,而更多時候,這些詞在文本的解讀和語義的把握上會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
比如,《鴻門宴》中:“張良曰:‘大王來何操?’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眱删渲械摹安佟迸c“持”,《史記》被魯訊評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在此用了這兩個字,目的不僅僅只是為了避開文字的重復性,那這兩個字到底具何深意呢?《說文解字》上說“操,【卷十二】【手部】把持也。從手喿聲。七刀切”,“持,握也。從手。寺聲。直之切。一部”。筆者認為“操”,出自張良在劉邦準備鴻門宴會逃回自己陣營時所問“大王帶了什么東西”作為宴會謝禮,這是一種比較隨意的普通的問話;并且張良作為劉邦的手下,“操”字于張良而言,也沒有拔高項羽或貶低劉邦他們的地位,而劉邦在自己的手下面前卻用“持”白璧來謝項王,從文字的象形意義來看,持,從手,土與寸,“土者,地之吐生物者也?!薄按缯?,十分也。”試想一下,當時同處于“戮力而攻秦”的兩位將軍,劉邦為表人家款待之禮,有必要展現(xiàn)出十分恭敬握著禮來送嗎?深看之下,會發(fā)現(xiàn)劉邦在生死關頭,哪怕在自己親信面前,也不曾表露他的真實想法,足見其多疑的性格,何況前還有左司馬曹無傷告密;并且,在這樣的生死關鍵時刻,劉邦還能如此冷靜注意自己的言行,實嘆其心思縝密、城府之深矣!
又如《陳情表》中:“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yǎng)。”文中“愍”可以寫作“憫”嗎?“愍”,形聲字,從心,敃聲。《說文解字》中說“愍,痛也?!北揪渲凶婺竸楹斡尚亩巴础备心兀恳煌蠢蟻韱首?,古人講究“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依”,而祖母卻在52歲的年齡上失去了自己的兒子;二痛孫子少失母愛,李密母親在孩子四歲時改嫁了,一個剛脫離父母之懷抱的孩子就這樣失去了自己的母親;三痛孫子孤弱,李密少多疾病,到9歲還不能獨立行走。這一層又一層痛的疊加,使得祖母劉“躬親”撫養(yǎng)孩子。
文言,“以文帶言,文言結合”,“言”為“文”服務,在教學中,文言兩者之間是可以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
二、借助他人評點細化文言文本教學:
書海浩如煙海,內(nèi)容卻意趣盎然令學生流連忘返,徜徉于讀書的快樂體驗之中。高中學生,尤其是高三的學生,已初步具備自主評點的能力和條件,試用評點閱讀法,促使學生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要求學生用簡潔精煉的語言,來評點文言這一特殊的文本,可以評點一段話,一句話,一個詞語,甚至一個字,一個標點符號。評點不僅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也是生與生,師與生之間的對話。
《論語》中曾提到顏回的窮: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匾膊桓钠錁?。賢哉回也!南懷瑾在《論語別裁》③曾作如此評點:
這幾句話看起來非常簡單,但是要自己身體力行,歷練起來,就不簡單了??鬃拥谝痪湓捑唾潎@顏回,然后說他的生活——“一簞食”,只有一個“便當”。古代的“便當”就是煮好的飯,放在竹子編的器皿里?!耙黄帮嫛?,當時沒有自來水,古代是挑水賣,他也買不起,只有一點點冷水。物質(zhì)生活是如此艱苦,住在貧民窟里一條陋巷中,破了的違章建筑里。任何人處于這種環(huán)境,心里的憂愁、煩惱都吃不消的??墒穷伝厝匀徊桓钠錁?,心里一樣快樂。這實在很難,物質(zhì)環(huán)境苦的到這個程度,心里竟然恬淡依舊。
如果閱讀這樣的評點,不僅加深了對顏回的理解,更為快樂的是能體會到南懷瑾的幽默解讀,在這樣的教學中,完全可以提高學生對閱讀文言的興趣!
又如杜甫的《登高》中首聯(lián)的評點,《唐詩鑒賞辭典》④是這樣說的:經(jīng)過詩人的藝術提煉,十四個字,字字精當,無一虛設,用字遣詞,“盡謝斧鑿”,達到了奇妙難名的境界。清代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有這樣的贊語“起二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格奇而變”。
通過他人的評點,豐富了閱讀的深度和厚度,提升了閱讀的趣味性。閱讀,是把自己的感悟通過自由朗讀或讀給自己的好朋友聽等形式表達出來,然后借助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完善自己對閱讀材料的感悟。
在我們的文言教學中,借助訓詁學可以加深文言教學的深度,而通過他人的評點又可以提高文本的閱讀趣味,使我們枯燥的文言教學展現(xiàn)出別樣的精彩!
(作者單位:浙江省臺州市新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