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益聰??
摘要:歷史是非常生動和有趣的,構成歷史的人和事多姿多彩,城市的學生可以通過網絡、電視、圖書館等等很多途徑來了解歷史,但是在相對落后的農村中學,學生可利用的資源較少,教師要在正常的歷史教學中想方設法地利用可利用的資源,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將教學效益發(fā)揮到極致。
關鍵詞:農村中學;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
近期,經常聽不少的高中老師在談論面對當今的高考,高中歷史課堂應該如何才能有實效性,有些老師甚至風趣地說:“面對現在的高考,三年的高中教學過后發(fā)現,誤導比引導更大?!边@句話引起了我對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深入思考,因為最近我也有相似的感覺。此外,還有一個應該承認的現實,那就是我們農村中學的孩子再努力,與城市中學的孩子在面對現代的考試時差距越來越大了,這應該引起我們一線老師的深入思索。本文結合教學實踐的體驗談談我們農村中學如何增強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 研透高考命題規(guī)則,提升課堂教學的針對性
目前,我們農村中學的老師因條件限制,且又太專注于鉆研教材及其教法,忽略了對高考命題規(guī)則的研究,無形當中與高考的要求產生了脫節(jié)。一線的老師都明白,現在的高考題中直接考材料內容的幾乎沒有,更多的是考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這在近幾年的高考題中體現得更為明顯,所考內容在表面上看幾乎與課本無關,因此,不少歷史老師發(fā)出了這樣的感嘆:越來越不知道該如何教了!這主要的原因是,我們搞不清楚高考命題的變化,仍按原有的方法在教學生,這樣的課堂教學難怪會“誤導比引導多”!
面對當今高考的這一特點,我們一線老師必須改變自身的備課等活動,除了教好基礎知識外,還要關注當今社會的熱點問題,關注當前的前沿學術理論與觀點,真正弄清高考的命題動向,不斷提升自身適應新情況的能力與水平,從而提升課堂教學的針對性。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大膽突破傳統(tǒng)教學的限制,充分運用多媒體設備和手段,在教授教材基礎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關注時政熱點,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歷史知識和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等觀點大膽談出自己對熱點社會問題的看法和理解,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比如在講到美國的民主政治時,通過教材內容使學生明確美國的“三權分立”的民主政體很好地踐行了“權力的制約與平衡”的原則,可以在很大程度避免出現專制、獨裁的局面,是一種較為科學合理的民主政體,與時同時,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讓同學們看新聞報道當中關于此次美國總統(tǒng)選舉當中出現的國會與白宮、甚至最高法院一起一邊倒地支持希拉里,反對特朗普以及兩個總統(tǒng)候選人一再熱衷于對對手進行人身攻擊而不談選民關注的問題的情況(報道不少內容是美國和西方媒體的報道,特別是面對西方盟友的質疑,美國時任國務卿克里也表示難堪),這樣一對比,讓學生對美國一直標榜的“最好”的民主政體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
這樣的教學就使學生不再局限于教材的知識里,并且培養(yǎng)了學生獨自思考并大膽談自己的見解與觀點的能力,這樣,才能使我們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針對性、有實效性,學生才不會死讀書無法靈活應對當前的高考。
二、 研透當前學生學習特點,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當前的學生,受到各種媒體的影響還是不小的,因此產生各種雜七雜八的理念與想法,自主性比以前強,不再那么“聽”老師的話,也敢于“懷疑”老師,敢于“點評”老師,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但在當前,這些卻是我們必須要面對的現實;此外,可能是因為當前初中課標和教學的緣故,高中學生均普遍出現了對歷史有一定了解,但了解非常片面的情況,總體上說,根本沒有形成知識體系,知識零散,對很多歷史現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再加上家長太過于重視教材的學習,不讓孩子看電視、不讓孩子上網,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補習班等等,也使孩子們無從看更多的課外書,這樣,孩子們便無法進一步地豐富自身的歷史知識,以致形成了目前的這種歷史學習的“慘狀”;還有,現在的學生學習較“懶”、較“皮”,農村中學中的學生學習動力明顯不足,作業(yè)也不按時完成,且理由一套套的,說起來還振振有詞,不能直面自身的不足;此外,現在的孩子從小就處在各種電子產品的包圍中,對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興趣深厚,雖然家長、老師一再禁止,但總是無法解決這一問題。
對于學生的上述特點,我們如果還按以前老辦法進行教學,肯定是難以應對了。所以我們要讓課堂教學有有效性,就必須了解我們的對手,“投其所好”,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新媒體手段和網絡資源,將基礎歷史知識以視頻、圖片等形式呈現,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去思考、解決相關社會熱點問題。這樣,應該可以提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 充分挖掘課程資源,提升課堂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師所講述的只是學生想要領悟而領悟不到的,曾經研究而研究不出來的部分?!边@也就是說,教師應講在“點子”上,要重在導引上,更多的時間應該還給學生,要巧妙地設計,讓學生有機會體驗,有東西探究,從中萌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這就要求我們利用好現有課程資源,充分挖掘課程資源。教材只是一個樣本,是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需要的,必須拓寬學習空間。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想方設法地充分利用校園資源,如讓學生當小記者,辦手抄報,開演講會,辯論會等,讓校園成為歷史學習的豐富課堂。還要努力開發(fā)地區(qū)資源,讓學生利用業(yè)余時間訪問當地的歷史名人,調查當地的風俗習慣等,這樣,既開闊了學生視野,也讓學生對自己的家鄉(xiāng)有了更深的感情。
如我們學校正在組織編寫的校本教材《李贄》,在這個過程當中,教師們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通過走訪、調查、整理,既提高了學習的能力,也加深了對家鄉(xiāng)的了解、熱愛,還升華了對祖國的感情,從而增強了自己學習歷史的興趣與能力。
總之,在高中,提高歷史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在于學生主體性的調動,作為教師,我們要認真學習新課標,學習了解新的史學理論和史學成果,研透高考命題規(guī)則和動向,研透新時代下的學生,形成新的教學理念,充分挖掘各種可能的教學資源,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和手段,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踏踏實實地做好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追求課堂教學的高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