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早餐
——云南篇
早餐是每個人一天之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頓,早餐吃得飽飽的,才能元氣滿滿一整天。但是每個地方飲食習(xí)慣有著很大的差異,你知道在中國,全國各地的人們,每天早上都吃些什么嗎?這里將帶你去品味最地道的中國早餐,領(lǐng)略各地不同早餐所代表的城市性格和情懷,用最直接的方式展現(xiàn)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清晨,第一縷陽光開啟云南人美好的一天。在這個被陽光眷顧的省份,人們從不會錯過每一個日出,更不會錯過日出時早餐帶給他們的滿足與幸福。
如果說云南人對于早餐的選擇有100種,那么米線就是不需要選擇的那一款。云南人說的米線可不僅僅是過橋米線,還有炒的、涼拌的、煮的,數(shù)不清的吃法,可以讓你一個月不重樣。
但在昆明,最地道的米線就是一份專屬的“私人訂制”。李淳鳳在昆明開的小鍋米線店,只有15 平方米,4張桌子,一上午就能賣出800多碗,客流不斷。昆明的特色就是小鍋米線,所謂的小鍋米線就是一鍋一碗,根據(jù)顧客的口味來煮。
灶臺上,一溜兒放著4個小銅鍋,高湯燒開,鮮豬肉餡放入骨湯中,再分別加入南方特有腌酸菜,咸酸爽口;加少量韭菜,提香增味;臭豆腐,口味獨特;最后放入米線、調(diào)味品,大火快煮5分鐘就可以出鍋。老板娘需要記住食客的不同要求,小銅鍋中每一種配料的味道,都與米線進行完美的融合,噴香的辣椒油往上一澆,一碗讓老昆明人魂牽夢繞的小鍋米線就出鍋了。李淳鳳說,昆明的小鍋米線沒有那么多的調(diào)料,它就是酸菜、韭菜、肉末、臭豆腐、辣椒油、豬油,味道最獨特的一點就是鮮香辣。
2004年,34歲的李淳鳳下崗后,憑著一手獨門技藝,開了這間早點鋪子,如今已經(jīng)開到了第5家。李淳鳳說,都說創(chuàng)業(yè)容易守業(yè)難,我就覺得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堅持才能成功,飲食這個東西,調(diào)料要保證,質(zhì)量是最主要的,口碑也很重要。
生活總是有很多酸甜苦辣,用堅持換來的味道,并不平凡!
云南大理喜洲古鎮(zhèn)。喜洲與大理一起盡攬著蒼山洱海的絕美景致,這里的古老與悠閑,造就了當(dāng)?shù)厝瞬患辈宦纳盍?xí)性,傳統(tǒng)與開放的交融中造就了獨特的早餐味道。破酥粑粑成了喜洲人引以為傲的傳統(tǒng)名片,老喜洲楊記破酥粑粑為百年老字號,個人覺得喜洲粑粑有點像披薩,非常美味,深受中外游客喜歡。
云南人習(xí)慣將餅稱作粑粑,喜洲粑粑就是麥面烤餅的一種,平底鍋刷上豬油,粑粑攤?cè)脲佒?,二層火爐同時烘烤,下層文火上層大火,平底鍋夾在中間,用心來體會,粑粑烤到了什么程度,再加豬油,主要靠豬油來起酥,所以叫破酥粑粑。“破酥”是云貴地區(qū)一種獨特的面食烹飪方法,烤制過程中,油脂受熱膨脹溢出,烤好的面餅外酥里嫩,層次分明。
喜洲粑粑有4種口味,一種是甜的,甜味粑粑加入玫瑰花糖餡料、豆沙、紅糖;一種是咸的,咸味粑粑撒上椒鹽、豬油、新鮮豬肉餡、蔥花;豪華版的是加4層肉一個雞蛋;第4種是老式傳統(tǒng)的。
到杜方明這一代,這個店已經(jīng)傳承了四代,食客的慕名而來就是時間與味道體現(xiàn)在食物上的最好詮釋。每天他家的攤位前都排起長隊,但是由于限時限量,人再多也沒辦法,總有人享受不到口福。杜方明做餅17年,19歲開始學(xué)。他說,初中畢業(yè)后也曾夢想出去闖,出去了之后還是覺得家鄉(xiāng)好。對于杜方明來說,家鄉(xiāng)有著不可替代的味道,四方街里喜洲粑粑的餅香,是他離不開這里的原因,這也正是美食的魅力所在。
當(dāng)味蕾與情感生出羈絆,人和故鄉(xiāng)就維系在一起,美食,也是一種鄉(xiāng)愁!
大理,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
距離喜洲古鎮(zhèn)僅90公里的巍山古城,曾是南詔國古都,這里是一個多民族匯聚的地方,他們智慧的沉淀讓這里成了美食的天堂。
這是一個用網(wǎng)絡(luò)就能輕易獲得食譜的時代,但家傳的烹飪方式是無法替代的秘訣。美食的本意就是用烹飪的技藝?yán)伺c自然之間的距離,祖輩們早已從巍山的水土中得以領(lǐng)悟,巍山人只用記住那些保留食物本真味道的烹飪方法,并延續(xù)到每個日常之中。
楊嫂家的一根面,是純手工,一根一根地搓,一道一道地繞,挺費勁的。面團反復(fù)揉搓,搓至小指粗細(xì)環(huán)繞入盤中,一盤就是一根,刷上香油,不黏不斷,一碗也是一根。楊嫂說,平時的一盤面可以煮40碗,她一直堅持用手工抻面。雙手與食物的接觸,傳遞給食物最適宜的溫度,也能更容易地從胃口通向心靈,這是對制作者技藝的考究,也是對食客最圓滿的饋贈。
每天清晨,楊嫂會到市集去購買新鮮的食材,與一根面搭配,不同的時節(jié)做出不同的風(fēng)味。云南是野生菌的王國,每年7—10月,是吃菌的最佳時節(jié),在早餐中加入鮮美的菌類,一天都滋味無窮。楊嫂用野生菌做“帽子”(湯鹵),一根面下鍋,靠的是手上的巧勁,滾水出鍋后,再蓋上用菌子、山筍、荷包豆與紅辣椒等十幾種食材炒出來的“帽子”,一碗面就做好了。食客說,這是小時候家里的味道,從小就是一直吃這個面長大的,味道好。
堅守,不僅是一種味道,更是對故土山水的敬畏與依戀!
云南騰沖。騰沖位于云南西南部的“極邊第一城”,這里是餌絲的發(fā)源地,騰沖人的一天,習(xí)慣從這一碗熱騰騰的餌絲開始。餌絲簡單來說,就是米做的面條,口感比米線更細(xì)膩香甜,騰沖餌絲的佐料是非常豐富的,每個人的口味不同,所以你喜歡吃什么就放什么佐料。南方人偏愛米飯,北方人鐘情面條,而餌絲是米面結(jié)合的產(chǎn)物。像騰沖的漢族,大部分都是從中原遷徙過來的,他們來了以后,騰沖沒有小麥,他們又懷念家鄉(xiāng)的面條,所以就仿?lián){面條這種形式,把大米做成這種絲狀的食物,這就產(chǎn)生了騰沖餌絲。
官維芳,一名大廚,是地道的騰沖人,他說,騰沖人對騰沖餌絲有特別的感情,而他對騰沖餌絲的感情又比其他人更深。現(xiàn)在都吃不到以前小時候的味道了,所以他在47歲的時候決定開一家餌絲店,專營騰沖餌絲。
400多年前,騰沖洞山鄉(xiāng)胡家灣村人就開始制作餌絲,因為這里的漿米膠稠度好,特別適合制作成餌絲,所以這里所產(chǎn)的水稻也被稱為餌絲稻。傳統(tǒng)餌絲的制作是用碓舂,生米隔水蒸煮,取米入臼,人力碓舂,不停翻攪,受力均勻。舂米的時候是比較辛苦的,要舂120下才能細(xì)化到它能夠碾壓搟制的程度,揉搓舂好的大米,搟制成薄片,晾曬變硬,均勻切絲。傳統(tǒng)的餌絲制作,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是人力完成,在這個高度機械化的時代,騰沖人依舊相信,只有雙手的創(chuàng)造,才會讓食物擁有更深層次的含義。這就是官維芳要找的灌注和摻雜著人情味的味道,這種味道會讓回憶變得鮮活,讓每個早晨保持著溫暖和喜悅。
尋找一種鮮活的味道,能找回一段幸福的記憶!
云南人熱愛生活,他們從大自然中找回美食的真諦,從花樣繁多的日出之食中開始嶄新的一天,讓無數(shù)個早起的清晨,變得充滿活力,灑滿陽光的餐桌,就是他們美好生活的注腳。
(本刊記者徐平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