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金仙
摘要:尊重學生是尊重其獨特性和個性,課堂上要尊重其獨特的感悟,使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富有個性化的過程,體現(xiàn)出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關(guān)鍵詞:尊重;個性化;體驗;創(chuàng)造性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社會有用的人才,所謂有用,最基本的要求應該是能夠特立獨行,具有自己獨立判斷問題、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作為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課堂,這個能力的熏染、培養(yǎng),應該是責無旁貸的。筆者就下鄉(xiāng)聽課的課例簡述個人一管之見。
課例1 :《草船借箭》教學片段
在學生初讀課文后,教師啟發(fā)質(zhì)疑:“你們發(fā)現(xiàn)哪些問題需要大家?guī)椭??”一位同學提出:“我覺得課題上的‘借字用得不恰當,應該是‘騙字?!彼脑捯魟偮?,課堂上便熱鬧起來。學生敢于向教材挑戰(zhàn),這正是他們身上閃現(xiàn)出的求異思維的火花。于是我抓住契機引導學生仔細讀課文,組織了討論:
生:我覺得“借箭”是可以的。船受滿箭后,諸葛亮吩咐軍士齊聲高喊:“謝謝曹丞相的箭?!蔽覀兤綍r借了他人東西后總會說些感謝的話,諸葛亮正是這樣在借箭后對曹操表示感謝的。
生:我不同意這個說法。這不是感謝,而是嘲諷,意思是說:“曹操,這下你上當了,白白送了十萬多支箭。”
生:我覺得課題中的“借箭”,意思深遠。俗話說“有借有還”,諸葛亮得到這十萬多支箭不是不還的,在日后交戰(zhàn)時他會如數(shù)歸還給曹操。
生:我認為“騙”字含貶義,若用“騙”字就會損害諸葛亮的形象,而用“借”字則充分表現(xiàn)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課例2:《秋天到》教學片段
教第1單元《秋天到》一課,當孩子們讀到“八月秋天到,天轉(zhuǎn)涼,風變爽,蟋蟀把歌唱”時,忽然,有同學提出:蟋蟀為什么秋天才會把歌唱?孩子們紛紛發(fā)言:
生1:秋天到,天氣涼爽了,所以蟋蟀出來歌唱。
生2:秋天到,莊稼豐收了,所以蟋蟀出來歌唱慶祝豐收。
生3:不對,蟋蟀不是在歌唱,秋天來了,樹葉落了,草黃了,蟋蟀沒有溫暖的家了,所以它在哭呢。
課例3: 《兩個朋友》教學片段
在總結(jié)課文時,師:學了這個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生1:明白了在危險的時候,只顧自己,不顧朋友的人是不能和他做朋友的。
生2:朋友應該互相幫助,互相關(guān)心,共同患難。
生3:我以后也要幫助朋友,他如果有困難我要幫他解決。
(聽了這些回答,老師面露贊許之色,剛想總結(jié)發(fā)言,這時,小同學張博迫不及待地站起來。)
生:我有不同意見,從這篇課文我明白了“適者生存”的道理。因為在遇到大熊時,瘦子會爬到樹上,脫離危險,如果救了胖子,或許兩人都會喪命。胖子沒有幫,急中生智想到裝死的辦法也脫離危險。所以兩人都屬于“適者生存”,這和我們前面學的《有趣的發(fā)現(xiàn)》是一樣的。
(一石激起千層浪,課堂上像炸開了鍋,有的哈哈大笑,說他錯了,有的若有所思,說有點道理。)
師愣了一下之后:張博小朋友真聰明,你能聯(lián)系學過的知識考慮問題,而且能表達不一樣的想法,這一點我們要向你學習,接下來我們進行小組討論,討論一下,他的想法對不對,并請每個人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小組討論后,請小朋友們交流。)
生:張博的話有點道理,但是,我們在想,如果胖子沒想到裝死的方法,被大熊吃了,那能否說瘦子是“適者生存”,胖子就是不適者被淘汰了,這肯定不能。
生:可以說是“適者生存”,但朋友間應該互相幫忙,不能只顧自己逃命,朋友是很重要的。像瘦子這種人,我肯定不和他交朋友。
師:剛才小朋友們說得都非常好,從兩人都脫離險境來說,可以認為是“適者生存”,在生活中我們要有這種技能。但這篇課文更主要的是告訴我們,遇到危難,朋友間不能只顧自己,應當互相幫助,想辦法共同脫險。這樣我們的朋友會越來越多,生活會越來越美好。(小朋友都點頭表示贊同)
諾貝爾說:生命,那是自然付給人類去雕琢的寶石。關(guān)注孩子生命發(fā)展的起點和促進孩子生命發(fā)展的前提是對他們生命的尊重。我們首先要正視其生命的存在,認識到學生是具體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個個抽象體。每一個孩子和我們成人一樣享有生命的尊嚴,他們絕不是成人的附庸、玩偶。尊重孩子就是要尊重呵護他們獨特的個性,即他們不同于成人的童真童趣和稚氣,不能把他視為“縮小的成人”(魯迅語);他們的個性,不但要允許存在甚至提倡張揚,最終讓學生感受到尊重他人和受他人尊重是一生的幸福。
要尊重他人,其實質(zhì)就是尊重生命的個性化。關(guān)注學生個性化的課堂,首先,我們認識到人才標準是多元的,每一個教師都要努力為他們多元的生命成長空間搭建開放的平臺,允許和激勵他們獨辟蹊徑。其次要力主獨特,倡導有個人見解的主張,尊重他們內(nèi)心的感悟,鼓勵他們采用有不同他人的學習方法、解決問題的策略等。另外,要容納“異常”孩子的“特殊”,保護他們的“真”,本著“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讓每一個兒童少年都發(fā)展成有用之才。如課例《兩個朋友》中,學生的獨特感悟得到了老師的肯定,在大家的共同討論中提高了自己的認識事物的水平。
教師在課堂上,要以人為本,充分調(diào)動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鼓勵他們尋求獨特的認識、感受、方法和體驗,尊重其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使學習過程真正成為一段富有生命成長個性化的里程。這也是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課例《秋天到》中,學生能感受到蟋蟀到秋天不是歌唱,而是哭泣,真是出乎老師的意料之外,說明學生自己開動了腦子,沒有人云亦云,沒有唯教材為“圣旨”。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出的教學目標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的落實,展現(xiàn)了教師對學生生命的尊重和生生間的尊重。課例《草船借箭》,學生自己的感受明明白白地表達出來,提出應該用“騙”而不是“借”。雖然有些貶義,但也有合理的成分。在以往的傳統(tǒng)課堂上,學生的個性張揚被忽略,是不可能出現(xiàn)這樣的感受的。由此可見,學生的理解有時甚至比教師教他的深刻而豐富。學生能對教材進行個人解讀,正體現(xiàn)出教學的現(xiàn)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