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文儒
回族舞蹈宴席曲作為回族文化藝術(shù)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回族精神與文化的結(jié)晶,它充分體現(xiàn)了回族人民的生活概況、民族心理、歷史文化、風(fēng)俗習(xí)慣和審美觀?;刈逦璧秆缦歉拭C臨夏地區(qū)回族群眾在婚禮上(俗稱宴席場)表演的一種舞蹈,兼具地方小曲和舞蹈的雙重特色。其影響之廣,從地域而言已延生至甘青寧地區(qū);從群眾范圍來說,回族、土族、漢族、東鄉(xiāng)族等諸多民族都在演唱宴席曲,群眾基礎(chǔ)廣泛。
回族宴席曲舞蹈作為回族舞蹈的基本舞種之一,其中保留著回族舞蹈基本動作元素及其特征,動作形象生動,舞姿遒勁有力。特別是回族舞蹈中頭部、手臂以及腿部軀干動作、動律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礎(chǔ)上融合了其他民族的舞蹈元素以及唱調(diào)。除此之外還融合了部分武術(shù)動作,使其在表演時看起來更加瀟灑自如,聽眾在接受回族宴席曲抑揚頓挫唱腔聽覺審美想象的同時受到回族舞蹈遒勁有力的視覺審美的沖擊,使得音樂美、舞蹈美和故事內(nèi)容美有機的融合在一起,展現(xiàn)回族民俗文化的絢麗多彩。
一、回族舞蹈基本動作元素
1.頭部動作
回族舞蹈的頭部動作來源于宗教生活,是宗教生活儀式——禮拜,頭部動作提煉、變化而形成的,主要有“點頭”“擺頭”“搖頭”等?!包c頭”是指頭部從深低頭到平抬頭再回到水平位置端正頭部的過程?!皵[頭”就是以舞者的頸椎最上部的關(guān)節(jié)為軸,以頭頂為動力使頭左右擺動。“搖頭”是指舞者頭部端正以頸椎為軸,頭部向左右進行平行搖動,它可以細化為“側(cè)搖頭”“碎搖頭”“碎擺頭”等多種頭部不同搖動的動作。
2.手、臂動作
回族舞蹈的手臂動作源于宗教“禮拜”以及對自然形象和動物肢體動作的模仿,主要有“花兒式”“劃臂”“鄉(xiāng)扇手”“擺手”“拉手”“搬手”“蓋手”“扶手”“推手”“挽手”“背手”“手掌上下翻”“手掌平行翻”等。由此可見,源于日常生活的回族舞蹈的手臂動作非常豐富,且每一個動作都有其蘊含的意義,極具藝術(shù)表現(xiàn)力。
3.軀干動作
回族舞蹈的軀干動作源于伊斯蘭教中穆斯林在圣城麥加清真寺祈禱以及日常生活勞動中人們收麥子、挑擔(dān)、揚場等動腳、跑腳和跟腳等不同的步伐來進行表現(xiàn)的。腿部舞蹈動作主要有“屈腿”“伸腿”“開、關(guān)腿”“全腳屈伸”“跟腳屈伸”“踮腳屈伸”“跪腳屈伸”以及“下蹲腿”等。腿的跨度比較大,剛?cè)峒鏉?、遒勁,充分體現(xiàn)出回族舞蹈靈活自然、穩(wěn)中有輕、實中似虛、瀟灑大方的特點。
二、回族舞蹈的動律特征
1.靈活的頭部動律
回族舞蹈的頭部動作靈活自然、內(nèi)涵豐富,是回族人民熱情、樂觀、風(fēng)趣的民族性格的體現(xiàn)?;刈逦璧傅念^部動作源于對宗教禮拜頭部動作(如“賽倆目”)的提煉變化和對自然界動物肢體動作(如蝴蝶、鳳凰、鶴)的模仿。回族舞蹈頭部所表現(xiàn)的動律不同,其所表達的舞者思想感情也不一樣?!包c”是下顎帶動頭部上下點動,比較有代表性的回族舞蹈動作有“鳳凰點頭”“雜麻雀三點頭”等,舞者通過點頭動作來表現(xiàn)人物的自信和禮貌?!皳u”是通過頭部向左右兩側(cè)自然搖動,來表達如癡如醉的感覺,如“側(cè)搖頭”“碎搖頭”等。“擺”是以頸椎為軸、以下顎為發(fā)力點使頭部左右橫向擺動,因擺動的方向和速度不同分為單擺頭和碎擺頭,舞者通過擺頭動作來表現(xiàn)不同的情感。“甩”是指頭部根據(jù)音樂節(jié)奏和情緒變化以不同方位和幅度甩動?;刈逦璧概c回族人民生活、思想感情、民俗風(fēng)情密切相關(guān),是日常生活中流露出的自然動態(tài)的升華。
2.多變的手臂及軀干動律
在回族舞蹈中,通過對宗教儀式的再現(xiàn)、日常生活的加工以及自然界動植物的模仿,形成了豐富多變的手臂及軀干的動律。例如,通過舞者手臂及軀干相互配合的動作模仿自然界的動植物,形成了“蝴蝶飛舞”“鳳凰展翅”“白鶴亮翅”“露水戲荷”“巧看牡丹”等舞蹈動作?;刈逦璧釜毦咛厣氖直奂败|干動律使塑造出的舞蹈形象生動、輕盈、優(yōu)美,充分體現(xiàn)出回族人民的審美情趣回族舞蹈的腿部動作屈伸幅度較大,主要是通過全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
屈和伸是回族舞蹈腿部動律的核心和精髓所在,它是其他舞蹈動作的律動支點,主要通過全腳、跑腳、跟腳、跪腳等不同的步伐以及蹲的動作來進行表現(xiàn),如左右屈伸步、十字屈伸步等。全腳屈伸步動作幅度比較大、變化靈活,具有輕松、穩(wěn)健、瀟灑大方的特點。跑腳屈伸步是雙腳前腳掌交替前進的步伐,具有輕柔細膩、自然流暢的特點。跟腳是先以前腳掌著地再壓腳跟的動作,具有穩(wěn)健活潑的特點,跪腳屈伸是用于表現(xiàn)女子柔美細膩形象的步伐,腳步自然流暢、輕松自如?!岸住钡膭幼魇峭炔壳斓穆蓜雍诵?,所有腿部屈伸動作都在“半蹲”的律動基礎(chǔ)上進行的。全腳踏步動律配合行情地慢板給人一種輕盈、細膩、剛?cè)岵拿烂钜曈X感受。跟腳屈伸步動律配合快板節(jié)奏,體現(xiàn)出敏捷靈活、剛勁有力和穩(wěn)健的脆勁感。
三、回族舞蹈宴席曲的功能
1、娛樂功能
回族宴席曲的表演者俗稱“唱把式”,在文化資源及傳播媒體極度匱乏的時代,回族宴席曲在回族群眾日常文化娛樂活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只要那家有婚禮,聘請“唱把式”來表演宴席曲,絕對是一種身份的象征。因此,“唱把式”在當(dāng)?shù)厥且环N有名的職業(yè),也是當(dāng)時社會上一部分藝人維持生計的一種謀生手段。
回族宴席曲唱曲眾多,有敘事曲、酒曲、恭喜曲、打調(diào)等曲目,其中許多都是悲壯的內(nèi)容,唱把式表演敘事曲時,聲情并茂,配上嫻熟的手臂及頭部舞蹈動作,使現(xiàn)場群眾感受強烈,如至若現(xiàn)場一樣。
2、審美功能
回族宴席曲是一種載歌載舞的民間舞蹈,其中演唱部分與舞蹈相輔相成,共同營造一種強烈的藝術(shù)氛圍,使觀眾感受深刻?;刈逖缦鷰Ыo觀眾的審美功能是強烈的,曲令和舞蹈是回族群眾日常生活中精神世界的提煉與寫照,源于回族群眾生活,與其緊密相連。是回族文化的一個因子,從中可以窺見回族社會歷史和社會文化的變遷。
回族宴席曲歷史悠久,其源于最早可追朔至元代,在元曲基礎(chǔ)上融合當(dāng)?shù)鼗刈迦罕娙粘I睿饾u演變而來,在其生成和發(fā)展過程中受到民俗環(huán)境改變和民族文化變遷的影響,一度消沉甚至瀕臨消亡,但以其獨特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空間,依然延續(xù)至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