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可欣
正如薩特所說,我是在書堆中開始我的生活的。
童年的回憶里,少不了那一個個陽光微醺的午后。窗外肆意張揚的陽光,在這個盛滿書香的房間里,也小心地放輕了腳步,不忍打攪了書頁間沉睡的夢。不需要零嘴,知識便是精神的食糧;不需要喧囂,書頁間自有一方天地。這是我成長的搖籃,是最初的夢的溫床。
有許多人都在問這個問題,有許多名家為這個問題舌戰(zhàn)經(jīng)年。我也在心底默默地問自己:我是為了什么而讀書的?是為了考卷上好看的分?jǐn)?shù)?是為了與人交流時能侃侃而談的自信?是為了金榜題名、功成名就的那一天?不,我讀書是為了尋找自己。初生的嬰孩用白紙般的單純懵懂地接觸這個世界,他是不完整的。所以我們像嬰兒吮吸母親的乳汁一樣,如饑似渴地閱讀,用心靈與作家的心靈相碰撞,在碰撞中消化、融合,逐漸將它變?yōu)樽约旱乃枷?。我們一邊閱讀,一邊不斷地認(rèn)識這個世界,逐漸在心靈上涂抹絢麗的色彩。我們在書頁間尋找著一塊塊拼圖,以不完整追逐著完整,用一塊塊碎片拼出完整的人生。
我小小的書房里并沒有多少書,然而站在木制的書架前,默念那一個個熟悉的書名,一段段或酸或甜的回憶便如一個個水泡浮出記憶的大海。
安徒生筆下的丑小鴨教會我自信和堅持,海的女兒追求愛的勇敢使我動容;我為史鐵生身陷輪椅而悲痛,但也為他能以筆為劍,披荊斬棘活出自己的一條路而感嘆;看到魯迅筆下那一個個形狀丑陋的“看客”,我為這舊中國封建社會最底層的老百姓的麻木不仁感到悲哀;朱自清筆下的荷塘籠罩著乳白色的輕紗,一如我夢中的仙境;堅持本心的季羨林老先生,為愛而顛簸一生的張愛玲,皈依佛門的奇才李叔同,風(fēng)流多情的詩人徐志摩,宛如人間四月天的林徽因……千萬人,千萬種人生,他們都曾在自己的歲月中燃燒綻放過,如今化為一縷縷墨痕在書頁上靜靜地被后人品讀。在他們的人生中,我尋找著屬于自己的未來,循著前人的腳印,摸索自己的路。
清風(fēng)吹過書桌,帶來幾瓣粉花。在這個小屋子里,風(fēng)也是柔軟的,憐愛地親吻著書頁。能夠擁抱這一屋子的墨香,還需要什么呢?茶能醉人何必酒,書能香人何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