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源洋
世界經濟新變化中的新預期
谷源洋
2016年世界經濟發(fā)生了與以往三年不同的新變化,發(fā)達國家利率政策呈現更大的差異化,國際原油市場接近供需平衡的初期階段,新興市場國家初現經濟復蘇跡象,經濟全球化和經濟區(qū)域化“逆風而行”但沒有成為過去。全球經濟繼續(xù)復蘇,剖分經濟體抗風險能力加強,增長新動能開始出現。美國當選總統(tǒng)特朗普的經濟政策是有助于世界經濟繼續(xù)改善抑或相反,人們將拭目以待。
世界經濟 貨幣政策 經濟全球化 經濟區(qū)域化 新變化 新預期
“十三五”開局之年,人們對世界經濟增長預期大體有三種判斷:一是全球生產總值(GDP)增長率稍高于上年;二是全球GDP增長率與上年持平;三是全球GDP增長率低于上年。由于世界經濟金融權威機構的統(tǒng)計方法存有差異以及對世界經濟不確定性的認知不同,各方提供的數據亦有所差別,趨同性是2016年世界經濟增長率低于預期,主要依據是美聯儲步入加息周期;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急劇下挫;新興市場國家特別是中國經濟持續(xù)下行;地緣政治危局造成經濟破壞;歐洲難民潮對經濟的沖擊;英國“脫歐公投”及美國總統(tǒng)大選等多種因素。然而,上述抑制性因素并未都朝著惡化方向發(fā)展,與世界經濟增長緊密相關的幾個重要因素出現了值得關注的新變化。
美日歐等發(fā)達國家為走出國際金融危機困局,先后啟動量化寬松(QE)購債措施。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成為美日歐經濟復蘇的“動力”。然而,各國宏觀經濟形勢不同,致使各國貨幣政策迥異,加劇了貨幣政策分化程度,具體有以下表現。
美聯儲已于2014年10月結束了資產購買計劃,丟掉“QE拐棍”,但這只是緊縮貨幣的起步,遠非寬松政策的終結。日本央行和歐洲央行與美聯儲相比,不僅沒有收縮銀根跡象,且出現了加碼寬松之勢。日本央行年度資產購買規(guī)模已從70萬億日元擴大到80萬億日元,但仍沒能實現2%的通脹目標,負利率政策也未出現理論意義上的日元持續(xù)走軟,相反日元滑向升值通道。英國“脫歐”后,日元作為避險貨幣一度升值到1美元兌換100日元,給日本出口企業(yè)造成沖擊。安倍首相和黑田行長宣稱:“必要時會豪不猶豫地進一步加大質化和量化的貨幣寬松政策(QQE)力度和規(guī)?!?,而市場卻普遍認為在安倍經濟學被指“已達到極限”的背景下,新出臺的28萬億日元的經濟景氣刺激計劃依舊難以看到日本經濟增長的前路。預計2016年日本實際GDP增長率為0.5%~0.9%,低于2016年1月預估的1.7%。日本央行不得不放棄兩年內把通脹率提高到2%的時間表,采取“利率曲線控制”的所謂新政,亦即通過調整長短期不同的債券利率替代貨幣增發(fā)政策。
歐盟和歐元區(qū)經濟表現稍好于日本。為保持2011年以來的漸進式增長趨勢,歐洲央行于2016年3月10日把每月購買債券規(guī)模從600億歐元增至800億歐元,并推行其負利率政策。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強調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歐元區(qū)的利率都要維持在低位,而且維持低利率的時間甚至遠遠超過資產購買計劃結束的日期。歐盟委員會2016年11月9日發(fā)布的《秋季經濟展望報告》,預計2016年歐盟和歐元區(qū)經濟分別增長1.8%和1.7%。
發(fā)達國家利率政策呈現更大的差異化,大體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央行降息。自2008年9月美國雷曼兄弟公司破產以來,全球已降息654次,全球利率處于歷史最低點。全球各銀行已購買資產金融債務12.3萬億美元,全球央行的資產負債表高達23.4萬億美元,相當于美國與日本GDP之和,*美銀美林:《全球利率幾乎處于歷史上最低水平》,《北京參考》2016年6月20日。其中有超出10萬億美元的負利率債券。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等國曾多次宣布維持現有利率不變,但最終還是維持不住,不得不先后降息。英國“脫歐”公投后,英國央行于2016年8月初把資產購買規(guī)模從3750億英鎊增至4350億英鎊,并將基準利率從0.5%降至0.25%,加入了降息的行列。央行實施負利率。正式宣布實施負利率的國家,已從2015年的5個國家增加到2016年的6個國家。日本央行和歐洲央行分別于2016年2月和6月實施負利率政策,考慮到國際社會反應,沒再輕易加碼負利率。但有不少新興市場國家,由于通脹率高于存款利率,銀行利率追不上通脹水平,成為“實際負利率國家”,央行啟動加息進程。美聯儲結束資產購買計劃后,立刻釋放加息預期,并于2015年12月首次加息0.25個基點,但隨后受多種因素變化驅使,美聯儲由“鷹派”立場轉向“鴿派”立場,放緩了加息節(jié)奏,2016年內加息預期由三次至四次變?yōu)橐淮?。主要原因:一是美國經濟不穩(wěn)定。2016年第一季度美國經濟欠佳,第二季度反彈乏力,但第三季度GDP增長2.9%,比前一季度加快了一倍,全年實際GDP增長率雖低于2015年的2.4%(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為2.6%),但或許能超出2%;失業(yè)率為4.9%或以下;通脹率上升,核心通脹水平超過2%。耶倫認為美國經濟數據正朝著預期的方向改善。二是加息推動美元指數上揚,不利于美國經濟增長。美元升值削弱其產品國際競爭力,抑制其出口;美元走高使其進口商品價廉,不利于提升通脹率;美元走強增加企業(yè)借貸成本,影響企業(yè)獲利性;美元升值意味著債務利息的增值,加重約19萬億美元債務償還負擔。在美聯儲結束資產購買計劃、釋放加息預期及啟動加息的三重作用下,美元指數曾幾次突破100大關。據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研究成果,每當美元指數上漲10%,美國貿易赤字就增加2000億美元。英國“脫歐”后,全球避險情緒增強,資金流向美國購買美元資產,加速推動美元指數上揚。從歷史經驗看,美聯儲步入加息周期期間,美元指數多是走軟而非走強。這次美元指數變化曲線也大體如此,在美聯儲釋放加息預期的14個月里,美元指數升值幅度最高,而加息后的美元指數則上下波動,升值幅度不如加息釋放期。從理論層面看,美聯儲再加息,特朗普“勝選效應”,繼續(xù)推動美元指數走高,但不太可能長久停留在100的高位,更不會有西方學者所說的美元指數將升至120。三是美聯儲首次加息后,遭遇到外部的強大壓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認為美國存在著勞動生產率下降及收入分配進一步兩極分化等“逆風”,警告美國不要再“突然加息”。世界大型企業(yè)研究會提供的數據顯示,2011—2015年,美國年均勞動生產率增幅為0.34%,遠低于1990—2010年的年均增長1.8%,2016年美國勞動生產率可能出現0.2%的降幅。美聯儲主席耶倫出席參議院的聽證會時也曾表示過,困擾美國經濟增長的勞動生產率增速低迷的狀況可能還要持續(xù)下去,此外,美國經濟還受到勞動力供給下降、社會貧富差距擴大及貧困人口占比處于高位等結構性問題困擾。美聯儲貨幣政策正常化已不再單純取決于美國自身“經濟數據”變化,加息的頻率還要受制于國際環(huán)境。美聯儲加息使新興市場國家出現不同程度的資本流出、貨幣貶值、外匯儲備減少、經濟下滑,美聯儲不大可能在外部環(huán)璄不好的情況下脫離現實去考慮加息,而是要在國內經濟與非美經濟之間進行權衡與選擇。加息帶來負面溢出效應,但有助于抑制資產泡沫,加速結構性改革進程。
負利率成為2016年全球金融界關注的重要話題。從理論層面看,負利率政策對實體經濟發(fā)展有正面作用,包括降低企業(yè)借貸成本,刺激企業(yè)投資欲望,促使貨幣貶值,增加出口;又有逆向反作用,包括銀行業(yè)收入減少甚至虧損,養(yǎng)老金投資收益率下降,家庭儲蓄意愿低落,大量囤積現金,加劇通縮壓力。負利率的實質是經濟增長疲軟,負利率不一定能使流動性進入實體經濟,對經濟產生有效刺激作用。相反,負利率將加劇流動性泛濫,促使貨幣貶值,債券收益率降低,加大金融風險和推高資產價格泡沫,最直接的受害者是負利率貨幣的現金持有者和貨幣基金的持有者。由于“負利率困局”,推行負利率的國家,包括歐盟和日本內部已出現了意見分歧,基本上維持現有負利率不變。
當前,發(fā)達國家抑或新興市場國家,其貨幣政策空間日趨收窄,繼續(xù)依賴于非常規(guī)的貨幣政策和單一貨幣政策已難以激勵經濟增長。經合組織(OECD)警告“貨幣政策已超載”。高盛公司則認為貨幣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已陷入凱恩斯所說的“流動性陷阱”,各國央行需要考慮與其他政策配合使用,平衡的貨幣和財政政策組合要比單獨使用貨幣政策工具對經濟的提振作用或許更好。在中國召開的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以及G20領導人峰會強調要使用各種政策工具,包括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及結構性改革帶動各國經濟和全球經濟增長。鑒于貨幣政策邊際效應遞減,財政政策將會在支持經濟增長和結構性改革中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需要警惕的是全球貨幣寬松及負利率導致全球債務持續(xù)膨脹,152萬億美元的全球債務規(guī)模埋下了引發(fā)危機的火種。值得引起關注的潛在變化是伴隨通脹逐漸回升,一些發(fā)達經濟體央行可能效仿美聯儲的做法,逐步削減資產購買規(guī)模和提升基準利率,屆時全球將迎來緊縮銀根的時代。全球流動性能否出現這樣的拐點及何時出現,值得密切關注。
自2014年中期開始,國際油價直線下跌,到2016年1月,油價降至每桶26美元。與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油價經歷的五次大跌相比,這次油價下跌的更深、持續(xù)的時間更長。國際油價下跌的原因是多重的、復雜的,包括國際原油市場供大于求;多種因素推動美元指數升高;國際資本的不斷惡性炒作;歐佩克內部嚴重失和,沙特與伊朗博弈加劇;沙特從以往的“減產保價”轉向加速生產與出口,擴大原油市場占有份額。沙特石油策略變化使美國油井數量持續(xù)減少,原油產量從2015年5月日產960萬桶降至2016年8月的日產860余萬桶。低油價導致美國失業(yè)人口增加,并影響美國通脹率上升。
油價是市場關注的經濟風向標,油價下跌的本質是一種國際財富的轉移,即從原油出口國向原油進口國轉移一部分經濟利益。IMF預計2015年中東“石油美元”減少了3900億美元,2016年石油收入及其他經濟損失將高達5000億美元。石油收入銳減轉化為預算赤字增加及經濟下行或衰退,海灣合作委員會六國的經濟增長率從2015年3.3%放緩至2016年的1.8%。盡管產油國富有,擁有巨額“石油美元”,但也難以承受低油價長期化。沙特2015年財政預算赤字高達980億美元,2016年將超出1000億美元。由于陷入財政困境,沙特被迫首次面向國際市場發(fā)售175億美元債券,以阻止經濟下行。當今油價變動走勢已不是由經濟因素主導,而是受政治因素左右,是歐佩克內部、歐佩克與非歐佩克,尤其是沙伊、沙美之間的一場意志較量,因而油價變化莫測,令人難以捉摸,油價漲跌預期大相徑庭,許多著名投行對油價的預測均陷入“預測漩渦”。
國際原油市場始終存在油價持續(xù)下跌與反彈上漲的兩種趨勢博弈。油價有漲就有跌,有跌就有漲,供求關系總是在不平衡中走向平衡,在平衡中走向不平衡。油價跌、產量增是“逆規(guī)律現象”,無疑是不可持續(xù)的。預期油價觸及底部的聲音越來越強,國際能源署等機構均認為國際原油市場供求即將接近平衡的初期階段。主要依據是伊拉克、伊朗重回原油市場,伊朗日產原油已接近制裁前水平,歐佩克油產量已達到8年來的高點,未來持續(xù)增產可能性較小。另一方面非歐佩克原油產量減幅超過歐佩克增產幅度,特別是美國原油產量穩(wěn)定下降,一些高成本的油井正在自然檢修和關閉,原油產量的增產效應遞減,致使全球原油總產量較上年減少。油價暴跌導致國際原油領域投資驟降,而全球依然保持貨幣寬松局面,美聯儲即使是再加息,美元指數也難以狂升。更為重要的因素是世界經濟仍在繼續(xù)復蘇和增長,新興經濟體和發(fā)展經濟體對原油需求旺盛。國際能源署預計2016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長預期120萬桶/日,2040年前原油需求將持續(xù)增長,只要產油國不再增產,就具備了油價上漲的條件。
沙特阿拉伯和俄羅斯分別占全球原油產量的13%和12.4%,兩國已多次接觸,愿意聯手推動產油國“凍產”甚至“限產”,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新動向和新變化。2016年9月28日,在阿爾及爾國際能源論壇后召開的非正式會議上,歐佩克達成了共識,同意將日產目標設定在3250萬至3300萬桶。市場普遍認為由于利益各有所求,產油國從達成共識到簽署協議難,既使是簽署協議,遵守和執(zhí)行協議也難。但不管“凍產”或“限產”最終能否成為現實,國際原油市場最壞的時期已過。預計2016年平均油價高于2015年,大約在每桶40至50美元區(qū)間上下浮動,沒有出現高盛及摩根斯坦利所預測的國際油價將跌至每桶20美元以下、更沒有出現渣打銀行所預測的跌到10美元的狀況。但市場主流觀點強調,一旦原油價格長期維持在每桶60美元以上,又勢必會刺激頁巖油重新增產,再次打破供需平衡,推動油價下行。國際原油市場由供給方和需求方組成,需求方要的是供給安全,供給方要的是需求安全,維持“中性油價”對產油國、消費國以及世界經濟均有利。
2016年新興市場國家依然面臨不確定性,各有各的難處,但與2016年初相比已發(fā)生許多變化。中國經濟基本面依然看好,在上年增長6.9%的基點上,2016年又可增長6.6%~6.8%,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25%以上。美國耶魯大學杰克遜全球事務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斯蒂芬·羅奇認為“若無中國,世界經濟己陷衰退”。*斯蒂芬·羅奇:《沒有中國的世界經濟》,世界報業(yè)辛迪加網站,2016年10月24日??梢灶A期,一旦渡過“三期壘加” 的特殊時期,中國經濟將會變得更好,繼續(xù)發(fā)揮“經濟航空母艦”發(fā)動機的關鍵作用。值得關注的是伴隨經濟結構調整及國際油價一定程度的回暖,2016年俄羅斯和巴西經濟狀況有所改善。巴西財政部認為,在連續(xù)兩年陷入衰退后,企業(yè)和消費者信心的增強已對多個經濟領域產生了促進作用。2016年盡管巴西經濟為負3.3%,但其衰退幅度收窄,小于2015年的負3.8%,2017年巴西經濟將會“觸底反彈”,但通脹率和基準利率尚高,通過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及結構改革重振經濟并不容易。
2016年俄羅斯經濟形勢遠強于巴西,主要有三點新變化:首先,經濟增速加快。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俄羅斯經濟衰退正在結束,即將出現緩慢的經濟增長態(tài)勢”。俄羅斯經濟發(fā)展部預測2016年前三季度GDP下降0.7%,俄羅斯央行專家認為2016年經濟仍將下降1.8%,但遠好于2015年的-3.7%。俄羅斯經濟發(fā)展部和央行均預測2017年經濟恢復到正增長的概率增大,但其經濟增幅依然較低。其次,外匯儲備有所增加。隨經濟形勢改善及國際油價回升,扭轉了前兩年外匯儲備銳減的頹勢。據俄羅斯央行公布的數據,截至2016年8月1日,俄羅斯外匯儲備約3940億美元。盧布兌美元匯率從暴跌轉向穩(wěn)定回升;再次債務規(guī)模不大,主權債務占GDP的13%。為彌補財政赤字,正在不斷拓展新的資金來源。未來3年計劃出售國有企業(yè)股份,籌資160億美元。最后,糧食產量增加。2016年俄羅斯糧食產量預計達到1.13億~1.16億噸,與其2014年糧食產量基本持平,但高于2015年的1.05億噸。*《2016年俄糧食總產量為1.2億噸,創(chuàng)歷史新高》,俄羅斯連塔網,2016年8月16日。俄羅斯糧食聯盟預計2016年7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俄羅斯糧食出口量將達3850萬噸,*同②。恢復糧食出口大國地位。上述新變化為俄羅斯社會安定和市場穩(wěn)定創(chuàng)造了必要條件,使其應對歐美制裁更加有底氣。
尤為令人關注的是2016年新興市場國家資金狀況發(fā)生了系列新變化:一是全球市場對資金從新興市場國家撤離的擔憂程度降溫,資金凈流入規(guī)模擴大,致使新興市場國家的流動性處于近幾年來的最好水平;二是新興市場國家股市和債市的收益率高于發(fā)達國家,英國“脫歐”公投結束后,新興市場國家債市、股市依然表現較好,國際投行加速進入尋求高收益投資。美國媒體宣稱“新興市場不是天堂,但它們是一個有吸引力的選擇”;*《為什么新興市場發(fā)展得順風順水》,美國《華尓街日報》網站,2016年7月22日。三是受全球貨幣寬松預期影響,新興市場國家貨幣看漲,2016年1—9月,除少數新興市場國家貨幣下跌外,其他國家貨幣普遍上漲或保持相對平穩(wěn)。然而,一些新興市場國家央行通過降息等途徑向市場注入流動性、美聯儲再加息以及美國股市仍具吸引力等因素,讓新興市場國家貨幣難以延續(xù)強勢;四是基于對投資報酬率的追求,資金的避險投向發(fā)生改變,包括歐洲的一些國家和對沖基金將原先主要把資金投向美元和日元債券進行避險,而2016年避險資金卻涌向新興市場國家,新興市場國家高收益?zhèn)蔀橘Y金投資的避險港灣;五是新興市場國家的外匯儲備經歷18個月下滑后開始恢復增長。摩根士坦利的數據顯示,2016年1—7月,31個新興市場國家的外匯儲備總和增加了1000多億美元,外匯總儲備達到6.75萬億美元。*《新興市場外匯儲備下滑18個月后恢復增長》,英國《金融時報》網站,2016年8月17日。六是人民幣加入IMF的SDR貨幣籃子,開啟了人民幣國際化新里程,加大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貿易結算貨幣和直接投資貨幣的力度。
鑒于上述利好新變化,IMF將2016年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增長率從4.1%調升到4.2%,高于2015年的4.0%,而把發(fā)達國家的經濟增長率從2015年的2%下調到2016年1.6%。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前景改善,法國《世界報》撰文稱“南北之間的經濟增長差距自2011年以來持續(xù)縮小,但如今再度拉大”。*《新興國家重新吸引外資》,法國《世界報》,2016年8月17日。新興市場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仍將繼續(xù)受到來自多方面的沖擊和挑戰(zhàn),但“南高北低”的增長趨勢不會逆轉。
國際經濟金融機構把英國“脫歐”視為世界經濟復蘇與增長的不確定性因素。IMF官員稱如果沒有英國“脫歐”公報,原本打算上調世界經濟增長預期,但英國“脫歐”拖累了世界經濟。
來自各方面的評估報告顯示,英國“脫歐”造成三重經濟影響:第一,對英國經濟影響。IMF評估報告認為2016和2017年英國GDP增長率分別為1.7%與1.3%,比公投前預測值降低0.2和0.9個百分點。德意志銀行發(fā)布的《全球宏觀經濟展望》報告則將2016年和2017年英國GDP預期下調至1.7%和0.9%。然而,歐盟委員會《秋季經濟展望報告》改變了早先“脫歐”將使英國經濟“大幅減速”的提法,把2016年英國GDP增長率預期從1.3%~1.6%上調至1.9%,但卻保留2017年英國GDP增長1.0%~1.1%的預期不變。所有評估報告提出的增長數據均低于英國2010—2015年GDP年均增長2%的水準。第二,對歐元區(qū)經濟影響。英國“脫歐”通過“不確定性、投資、貿易和難民”等渠道抑制歐元區(qū)經濟增長,歐盟委員會預計2016年歐元區(qū)GDP增長率為1.7%,2017年降為1.5%。第三,對世界經濟影響。英國作為單一國家在世界經濟占比不是份量很重,“脫歐”對全球經濟可能造成的影響不大,“脫歐”公投結果發(fā)布后,IMF僅將2016年和2017年世界經濟增長預期各下調0.1個百分點,分別為3.1%和3.4%。其他評估報告提供的數據同上述數據并無多大差異,但各評估報告顯示出四個趨同點:一是“脫歐”對英國經濟的負面影響大于對其他經濟體的影響,對歐元區(qū)經濟的影響大于對美國、日本和新興經濟體的影響?!懊摎W”作為區(qū)域性事件加大了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但其影響力較為有限。二是年內沒有啟動“脫歐”進程,對英國、歐元區(qū)乃至世界經濟的抑制作用稍為減弱,實際經濟表現比市場早先預期要好,但2017年“脫歐”影響將會有所加重。三是“脫歐”進程緩慢,不確定性持續(xù)時間越長,各相關方付出的過渡成本就會越高。在英國國內,有人支持“軟脫歐”,力主盡最大力量和努力獲得歐盟單一市場準入;有人則支持“硬脫歐”,強調英國“收回主權”,犧牲歐盟單一市場準入也要加強移民管控。英國首相特蕾莎·梅指出所謂“軟脫歐”與“硬脫歐”是一種錯誤的二分法,是一些人還不能接受英國公投“脫歐”的結果。這一表述意味著特蕾莎·梅傾向于“硬脫歐”。歐盟依然堅持人口自由流動、資本自由流動、商品自由流動和服務自由流動不可拆分的原則,只要英國限制人口自由流動,就不可能享有歐盟統(tǒng)一市場的資本自由流動、商品自由流動和服務自由流動的權益。不管英國選擇“軟脫歐”還是“硬脫歐”,都勢必促發(fā)資產外流、通貨膨脹上漲、債務負擔加重、經常項目赤字增加及英鎊走軟,但英國出走歐洲大家庭對英國、歐盟和歐元區(qū)并非只有其害而無其利,需要從利弊兩個方面全衡“脫歐”影響。四是英國“脫歐”加劇全球化和區(qū)域化兩大趨勢的受挫感。
經濟是保障歐洲一體化的基石和保障,繼美國金融危機之后,歐洲不時出現債務危機,以及一波又一波的難民潮,加重歐洲困局,包括高失業(yè)率、低增長率、低通脹、民眾生活水平下滑,已將歐盟和歐元區(qū)推入信任危機。英國脫歐派指責歐盟人口自由流動政策導致英國工作崗位流失及社會福利減少,卡梅倫首相利用脫歐派指責和人民不滿情緒,進行“脫歐”或者“留歐”公投的“政治賭局”,旨在施壓歐盟給予英國更多的優(yōu)惠。實際上,長期以來英國作為歐盟成員一直在與布魯塞爾“討價還價”。
2016年7月,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先后公布的競選綱領,進一步加劇反全球化和區(qū)域化。民主黨綱領宣稱“反對不支持美國就業(yè)、增加工資和改善國家安全的貿易協定”。共和黨綱領說得更加直白,“美國經濟最偉大的資產是辛苦勞動的美國人,共和黨的首要工作就是創(chuàng)造就業(yè),幫助他們回到工作崗位”。*陸振華:《從新黨綱看美國兩黨貿易政策》,《21世紀經濟報道》2016年8月3日。西方某些人士甚至鼓吹所謂大象曲線理論,即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是全球化和區(qū)域化的最大受益者,而發(fā)達國家則是受損者。實際上,全球化抑或區(qū)域化不是零和游戲,西方跨國公司在全球化中吃的飽飽的。共和黨綱領指出“我們需要將美國放在第一位來談判更好的貿易協定。當那些協定沒有充分地保護美國利益、美國主權時,那就拒絕它們?!泵绹秃途⒌难哉撆c歐洲民粹主義隔海呼應,將反全球化和區(qū)域化的浪潮推向了新浪頭。
反全球化和區(qū)域化的實質是美國主導的全球化和區(qū)域化遭受到的挫折,但其影響卻是全球性的。最為明顯的表現是最近幾年,市場保護等多重因素已導致國際貿易增速低于世界經濟增長率,世界貿易組織(WTO)將2016年國際貿易增幅從2.8%下調到1.7%。因此,必須正視反全球化和反區(qū)域化現象或逆流,認真總結全球化和區(qū)域化的教訓,推動全球化和區(qū)域化沿著正確方向發(fā)展。需要動員全球力量反對形形色色的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支持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需要動員全球力量建立共享、協調、開放、包容的經濟全球化和經濟區(qū)域化機制,把區(qū)域自由貿易和全球多邊貿易統(tǒng)籌起來,加快構建以全球價值鏈為指向的貿易治理體系;需要動員全球力量加強全球金融監(jiān)管,力促金融監(jiān)管政策的國際協調與合作,提高國際金融市場韌性和應對突發(fā)事件的挑戰(zhàn)能力;需要動員全球力量堅定對全球化和區(qū)域化信心,繼續(xù)推動全球化和區(qū)域化深入發(fā)展。歐盟依然是全球經濟、貿易、投資發(fā)展及金融秩序調整的重要力量。英國與歐盟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關系,特雷莎·梅已表示將尋求英國和歐盟“機遇最大化”,歐盟則聲稱不會對英國采取報復措施,因而不必擔憂英國“脫歐”會像美國金融危機那樣迅速演化成為國際金融危機,不必擔心歐盟和歐元區(qū)解體,在國際貨幣體系中歐元地位在下降,但歐元消失的概率甚微。但歐盟和歐元區(qū)需要重視并解決經濟增長乏力、失業(yè)高企、債務膨脹、難民流入、恐怖襲擊或威脅,以及南北歐發(fā)展不平衡等問題。2017年法國和德國將進入選舉年,極右翼黨派和其他類似政黨有可能利用業(yè)已存在的種種問題,加深民眾對歐洲一體化的反感與疑慮,將歐洲推向較長時間的動蕩期。
經濟全球化和經濟區(qū)域化是世界經濟發(fā)展的客觀趨勢,歐美出現的“逆全球化和區(qū)域化”現象,其實是全球化和區(qū)域化進程中的利益再平衡。英國首相特雷莎·梅言稱在“脫歐”后將把英國變成自由市場的捍衛(wèi)者。美國共和黨也難以舍棄自由貿易政策,特朗普上任后,作為美國新總統(tǒng),在對外經濟關系中,會爭取美國利益最大化,對全球化和區(qū)域化的態(tài)度將更加強硬,必然導致美國同日本、歐洲及新興市場國家貿易、投資矛盾加深。今后一段時期,經濟全球化進度將不如以往那么快速,經濟區(qū)域化會出現局部反復甚至倒退,全球化和區(qū)域化將迎著“逆風而行”,但全球化和區(qū)域化不會發(fā)生實質性變化而“成為過去”。根據WTO數據,在WTO備案的各種稱謂的自由貿易協定達277個,全球企業(yè)并購紅紅火火,貨物貿易增速下降,而美國等西方國家占優(yōu)勢的服務貿易,在過去10年年均增長6.5%,遠遠超過了全球名義GDP和全球商品出口的增長。更令人關注的變化是在全球化和區(qū)域化暗流涌動時期,歐盟和加拿大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新興經濟體仍在繼續(xù)推動貿易、投資的自由化、便利化,包括韓國已與中美洲六國達成自貿協定,中國繼續(xù)支持并積極推動“區(qū)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和“亞太自由貿易區(qū)”(FTAAP)。市場保護主義是零和博弈,短期對市場保護國有利,但長期則必然是雙輸或多輸,加劇世界經濟發(fā)展的不穩(wěn)定性。
基于上述分析與判斷,全球經濟繼續(xù)復蘇,剖分經濟體抗風險能力加強,增長新動能開始出現。*《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公報》,新華網,2016年9月5日。按IMF統(tǒng)計標準衡量,2016年世界GDP增長率不應低于上年的3.1%,但經濟增長仍弱于預期,不及過去8年年均3.5%的增長水平。英國國際貨幣金融機構官方論壇(OMFIF)顧問委員會主席梅格納德·德賽認為,“金融危機前的大緩和時代(1985—2007年)已經成為過去式”。在世界經濟版圖持續(xù)變化和全球經濟動能轉變的重要時期,不確定因素、風險、挑戰(zhàn)、矛盾、投機等無處不在,世界經濟形勢越是復雜多變,越是需要有信心,沒有信心比失去黃金更危險。李克強總理2016年8月22日同世界銀行、IMF、WTO及OECD領導人舉行圓桌對話會時說,“盡管當前全球經濟面臨的不穩(wěn)定和不確定因素增多,但世界市場有潛力、人類有智慧攻堅克難,把發(fā)展經濟、改善民生放在優(yōu)先位置,把實現強勁、可持續(xù)、平穩(wěn)增長作為一致努力的目標”。G20領導人杭州峰會公報更是指出,“我們堅信,二十國集團建立更緊密伙伴關系,攜手行動,將為世界經濟增長傳遞信心,提供動力,增進合作,促進普遍繁榮,造福各國人民”。
責任編輯:沈家文
谷源洋,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研究員、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