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
【摘 要】在瞬息萬變的社會,如何把握重點,服務(wù)大局,策劃報道出具有影響力的作品是檢驗新聞單位輿論工作水平的一把標尺。而如何能不落俗套,策劃出具有親和力,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新聞選題,是擺在媒體人面前的一道思考題、加分題。
【關(guān)鍵詞】接地氣;策劃;基層;講故事
近年來,很多媒體開展了一系列來自基層一線的策劃類報道,一大批鮮活生動的新聞作品與受眾見面。然而,策劃類報道要注意把握“度”,即活動意義要大,但切入點要小,采訪報道的文風和語言更要“接地氣”?,F(xiàn)以皖西日報社開展的系列策劃活動為例,談?wù)勗诖笮筒稍L活動的策劃報道中,如何使作品更接地氣,從而提高其傳播力、影響力。
一、大選題,小切口,記者筆下“有話說”
新聞報道,要策劃先行。在當前的媒體市場競爭中,紙媒如何凸顯它的影響力,還要看其策劃的選題是否“接地氣”。
基層天地闊,源頭有“活魚”。深入基層的體驗式采訪就是“接地氣”的表現(xiàn)之一,也是反映大主題的小切口。去年,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六安市委宣傳部、市委外宣辦組織皖西日報社、市廣播電視臺、市委黨史研究室共同策劃了“重走長征路 尋找六安人”媒體大型尋訪活動。
此次大型采訪活動從去年10月下旬開始,采訪地點包括紅四方面軍、紅25軍長征途徑的四川、甘肅、陜西等地。其中,筆者所在的第三小組在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蘭州市進行了為期8天的采訪。通過實地采訪,各小組的記者體驗了當年紅軍長征的難,比如:四川采訪小組從成都往西,便進入了橫斷山脈,紅軍長征途中翻越的多座雪山、趟過的多片草地就在這里。經(jīng)過十幾個小時的奔波,采訪組趕完幾百公里的山路來到夾金山下。高海拔、低氣溫,又逢雨夾雪天氣,幾位同事出現(xiàn)了高原反應。當山頂?shù)娘L夾雜著雪花、冰粒橫掃在記者們的臉上時,大家真正體會到了革命先烈們當年的苦難經(jīng)歷。
通過采訪,記者們獲得了大量的一手資料,包括各地開展的紀念活動及民俗文化旅游節(jié)等。以這種“體驗式”采訪作為“重走長征路 尋找六安人”這一主題的切口,讓每一組記者都“有話說”,他們用更加樸實的語言,將采訪路上的所見所聞,通過帶著“溫度”的作品傳遞給廣大讀者,達到了講好紅色故事,用紅色文化增強凝聚力,用紅色資源提升影響力,用紅色精神激發(fā)戰(zhàn)斗力的目的。
再比如,當前,精準扶貧方面的報道是媒體主攻的方向之一,如何讓文章不落入俗套,不變成蒼白的扶貧工作總結(jié),是新聞工作者應該積極思考的。
在具體操作上,筆者認為,首先應該沉下去,與貧困戶和扶貧工作隊同吃同住同勞動,只有扎根基層,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態(tài),才能寫出有感情、有溫度的文章;其次,要抓住點帶動面,盡量以一個個故事展開扶貧工作的畫卷。例如,在六安市裕安區(qū)獨山鎮(zhèn)龍井村,有一戶貧困戶叫李賢財,以前一家住在破敗不堪的土房內(nèi),由于失去了精神頭,戶主也沒有發(fā)展經(jīng)濟的念頭,家中獨子常年在外打工也不想回來,孩子有個談了三年的女朋友也不敢?guī)Щ丶襾?,怕女方瞧不起。后來在當?shù)卣头鲐毠ぷ麝牭膸椭拢钯t財家申報了茶園改造項目,領(lǐng)到了光伏發(fā)電扶貧資金。有了政府扶持的“第一桶金”之后,他決定活出個樣子。同時從親戚朋友那里借了些錢,重新建起了兩層小樓,他的妻子也利用熟練的縫紉手工勞動接了一些訂單,效益可觀。家里變了樣,孩子也把女朋友帶回了家。扶貧先扶志,李賢財通過幫扶有了精神動力,終于實現(xiàn)了脫貧。在這樣的事例面前,如果單純地從扶貧工作的措施入手,寫出來的文章無外乎幾條措施,文字也如同嚼蠟。因此,記者從李賢財打掃新房,準備迎接準兒媳上門為故事切入點,把孩子打工在外談對象不敢往家?guī)У男睦磙D(zhuǎn)變過程,作為故事的主框架,來反映扶貧工作隊開展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這樣報道出來的新聞故事,有血有肉,接地氣,很鮮活,避免了報道落入俗套。
二、在大題材下創(chuàng)新報道形式
當前,許多地市都在開展省級或國家級的各種爭創(chuàng)活動。面對這樣的大題材,媒體可以挖掘的素材比較豐富,但是如果就材料寫報道,不但內(nèi)容枯燥,可讀性也差。因此,策劃好這類主題報道,就要將視角瞄準基層一線,在平凡的事例中挖掘出其不平凡的一面,用生動鮮活的報道和豐富的報道形式來提升主題報道的影響力。
比如,“全國文明城市創(chuàng)建”“綠色大別山·最美在六安”“ 身邊的六安好人”系列報道等的策劃采寫,皖西日報社充分發(fā)揮全媒體時代多元化報道手段的優(yōu)勢,讓文字記者、攝影記者、無人機小組、直播小組、數(shù)字化機動小組等分工協(xié)作,以飽滿的熱情走田間、下地頭,訪老區(qū)、探社區(qū),到廠礦、進農(nóng)家,把筆端和鏡頭對準普通群眾、聚焦平凡人物,記錄城鄉(xiāng)基層的可喜變化,展示嶄新風貌,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集中推出了一批來自一線、鮮活生動的報道,這些有效整合新聞資源進行的規(guī)模性報道,得到了群眾的喜愛與支持。
為將策劃落到實處,報社多次召集采編人員召開專題會議,精心策劃,落實活動載體、創(chuàng)新傳播形態(tài)、設(shè)計主題報道,在重要版面、重要位置推出“走轉(zhuǎn)改”專欄,緊密結(jié)合當前社會熱點,刊登記者深入基層、深入一線采制的稿件與圖片,使“走基層、轉(zhuǎn)作風、改文風”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
例如,在一次采訪中,采編部門了解到一戶老人叫甘宗山,今年76歲,孩子在外打工,早年因公殘疾,沒有勞動能力,靠茶園維持生計。家中有兩頭牛,本應當是筆財富,但對于出行不便的老人來說卻是個累贅,多次“出走”的牛還得依靠村干部才能找回。為此,采編部門策劃了一場“甘老漢賣牛記”的新聞故事,并依托新聞媒體的優(yōu)勢,聯(lián)系了市農(nóng)業(yè)畜牧部門以及愛心企業(yè),以愛心收購的方式,高于市場價買走了甘老漢的兩頭牛。報道中重點以甘老漢家賣牛為故事主線索,反映社會正能量。這樣的報道,生動、鮮活、有看點,體現(xiàn)了媒體的社會責任,稿件刊發(fā)后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guān)注。
在系列策劃活動中,還應注重報道方式的轉(zhuǎn)變。首先將“關(guān)注天下事,服務(wù)你我他”為宗旨的《皖西日報·大別山晨刊》作為試驗田,充分發(fā)揮其“短平快”的優(yōu)勢,開辟新聞專欄,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開展深入挖掘式的采訪,以民生小事為切入點,通過一件件小事,反映出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社會性報道;其次,對《皖西日報》進行了改版,推出了讓百姓關(guān)注的版面和小欄目,增強了報紙內(nèi)容的可讀性和服務(wù)性。在采訪中,要求記者關(guān)注的焦點和報道的內(nèi)容落在事件對社會和市民帶來的影響,圍繞長效機制的形成,采取了哪些具有積極意義的做法。改變了以往習慣性地報道領(lǐng)導重視,部門協(xié)調(diào),齊抓共管,實現(xiàn)目標的老路,將成果和為老百姓帶來的實效作為報道方式的核心;再次,對重大題材的報道,用好“評論”這一法寶,開辟時評專欄,對新聞事件進行點評,做好新聞監(jiān)督,發(fā)揮媒體“多面手”的功能。
三、用講故事的方式再現(xiàn)新聞事件
眾所周知,新聞寫得好不好,故事是個寶。新聞單位在策劃具體活動報道時,要善于引導記者去基層挖掘“腳本”,用講故事的方式,以生動的語言,活靈活現(xiàn)地再現(xiàn)新聞事件,讓讀者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
當前,宣傳好十九大,貫徹好十九大,宣講好十九大是新聞單位的重中之重。從去年6月開始,按照省、市委宣傳部門《關(guān)于做好“砥礪奮進的五年”重大主題宣傳的通知》要求,皖西日報社組織新聞采編部門記者深入基層,開展了“走進扶貧一線”采訪報道,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故事,生動反映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措施成效和經(jīng)驗做法。
在具體的做法上,報社圍繞主題,從所屬各部門抽調(diào)骨干記者成立“砥礪奮進的五年·走進扶貧一線”新聞報道小組,由部門負責人任小組長,負責相關(guān)新聞采訪報道工作,攝影記者全程參與報道。此次“走進扶貧一線”采訪報道,報社運用全媒體立體化傳播方式,在“六安網(wǎng)”“六安新聞網(wǎng)”“掌上六安”等新媒體上,通過圖文、視頻直播的形式,把基層感人的事跡、動人的精神及時報道出來。同時要求新聞記者走進各扶貧聯(lián)系點,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用第一手的素材、最生動的現(xiàn)場、最感人的故事,增強報道的吸引力、感染力、親和力;要捕捉打動人心的故事,發(fā)出帶著泥土芬芳的新聞報道,多出精品力作;要合理安排采訪時間和采訪進度,算準貧困賬、謀好脫貧策,為脫貧攻堅戰(zhàn)助力加油;各部門參與記者,要以極大的熱情投身到采訪中,向百姓學習,向群眾請教;要以繡花的功夫扎扎實實地深入貧困村,用小故事反映大變化、小切口呈現(xiàn)大主題、小視角折射大時代,講好脫貧攻堅的“六安故事”。這樣一來,寫出來的報道生動有趣,有故事性,也有高度,讀者愛看。
平日里,報社旗下各媒體充分發(fā)揮自身特色,進一步創(chuàng)新報道手段方式,從全局站位、從細微處著眼、從小處著手,深入基層、改變文風,真實生動地展現(xiàn)當?shù)刈蠲拦适?、最美風貌、最美形象。報社選定重點選題,組織全媒體記者開展集成式采訪,集中利用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多種形式開展報道,做到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圖文并茂,使其既有高度又有深度,既有點擊率又有影響力。
新聞單位是出新聞精品的陣地,更是一塊實踐的陣地,一塊為政府和市民鼓與呼的陣地,一塊需要不斷學習、不斷充實的陣地。新聞單位要加強對新聞選題策劃,重視策劃隊伍建設(shè),共同探討版面設(shè)置,盤活有限資源。在新聞策劃中,還應該經(jīng)常性地切磋新聞報道方式方法,共同探究業(yè)務(wù)技能,這樣才能準確把握新聞輿論導向,寫出更多鮮活生動、“接地氣”的好新聞。
(作者單位:皖西日報社)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