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利
日本相撲傳奇
◎文/劉利
現(xiàn)在的相撲觀賞體系與相撲的部屋制度,于寶歷年間(18世紀中期)在京都、大阪、江戶等地逐漸形成。江戶時期以來,相撲既是力士個人之間的戰(zhàn)斗,也是部屋之間的競爭。每名力士都屬于某個部屋,如何將強有力的力士不斷推上賽場,是每個相撲部屋的重要工作。后援會與部屋的實力越強大,力士得到的喜錢也越多,實力越強的部屋擁有越多的力士。
明治晚期至昭和初期時,形成了以東京相撲協(xié)會和大阪相撲協(xié)會為中心的東西兩方團體對抗賽,爭奪優(yōu)勝旗。1947年廢除了東西對抗賽后,相撲成為按部屋劃分力士的個人賽。現(xiàn)在雖然在形式上還保留著東西兩方的劃分,但已失去了原有的意義。
現(xiàn)在相撲的比賽場地是圓形的土俵。最初的土俵呈四角形,只是劃分邊界的依據,后來變?yōu)閳A形,埋進土中。圓形的土俵是相撲的象征。因為沒有死角,腿腳的活動能更自由,比其他的格斗場所更具合理性,格斗技巧更難,也更為有趣。退休的著名力士擔任,對相撲協(xié)會負責,同時教授弟子學習相撲技藝。聽說發(fā)現(xiàn)體格健壯、看上去有發(fā)展前途的孩子,就會派人向孩子介紹、宣傳相撲,并且游說孩子的父母。有的親方會向孩子的父母保證要將孩子培養(yǎng)成優(yōu)秀力士,后援會以及當?shù)厝擞袝r也會來動員。當然,有些父母也希望通過這個渠道獲得合同定金。如果父母被說動了心,松口說只要孩子愿意就可以的話,主攻方向便轉向孩子。親方一般都是前相撲明星,他們向孩子發(fā)出邀請,很容易達到目的。
在東京,土基用的土俵是東京都荒川沿岸的荒木田原產的土,因其粘著力強,適于做土基。每個賽季后,國技館就要換掉其中1/3的土,需要8噸以上的土量。地方賽場大概要30噸以上的土,巡業(yè)表演時為了節(jié)約用土,會用空箱子搭建底座。
土俵中確實不光有土,在土俵中央位置白線下方15厘米的地方要埋入6種東西,包括榧子、洗過的米、曬干剝皮后的栗子、海帶、干魷魚、鹽,再用鹽和酒清掃干凈。這個儀式是為了祈禱賽事的平安和力士的安全。
現(xiàn)在相撲界還保留著一條規(guī)矩,那就是絕不能讓女性踏上土俵。但是相撲史上卻有例外。據《日本書紀》記載,雄略天皇在位時,曾令宮女圍上兜襠布進行相撲比賽。據說豐臣秀吉時期,勸進相撲在京都盛行,年輕的女尼也參加了。這件事在很長時間成為熱門話題,馬可波羅的《東方見聞錄》中也有關于女相撲的描寫。
日本相撲協(xié)會規(guī)定,力士必須是未滿23歲的男子,受過完整的義務教育,身高至少1米67,體重67公斤以上。史上最重的相撲力士是第十七代橫綱小錦,體重曾達253.5公斤。
選拔力士苗子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現(xiàn)在的生活水平提高,貧窮家庭減少,獨子家庭增多,這成為挑選力士苗子的障礙。力士苗子一般從中學生中尋找,后援會的人向部屋提供信息。部屋的最高領導叫“親方”,通常由
新力士先要在相撲教習所經過半年的技巧與理論學習,技巧包括跑步、左右腳交替踏步、劈叉、腳擦地走路、跌倒、摔打等練習,理論學習包括人體生理、法律、吟詩、習字、相撲歷史等。對新力士來說,學習過程的艱苦是想像不到的。大部分孩子在父母的過度保護下嬌生慣養(yǎng),先要適應集體生活。親方不能過于嚴厲,不然孩子們會逃跑,所以大多是恩威并施。看到師兄們嚴格的訓練,像奴隸似的被人呼來喝去,領教到排行榜的冷酷無情。當初看上去可親的親方現(xiàn)在成了最可怕的人,一年內大概有一半新力士會放棄學習相撲。
相撲界很殘酷,如果沒有實力,即使是先入門的師兄,也有可能成為伺候師弟的跟班。排行榜說明一切問題,最低級別稱為序之口,橫綱是力士最高的榮譽稱號,從1624年的第一代橫綱明石產生至今,只有72人獲此殊榮。
經過一段巔峰期后,隨之而來的就是下坡路了。體形巨大的力士從事的是沖撞式的競技運動,身體極易受傷,土俵場上不纏著保護帶的力士是很少的。力士的生活其實也是與傷痛作斗爭。無論有怎樣的天賦,做過怎樣的努力,一處傷痛就可以毀掉力士的一切。所以,真正能夠達到橫綱、大關等級別的力士,一般沒有大傷。
相撲作為一項體育運動,有其獨特的比賽規(guī)則,力士只能穿著兜襠布進行比賽。級別較高的力士出場時,頭發(fā)都要梳成大銀杏結,穿深藍色、紫色緞子質地的兜襠布,穗頭使用同色系的絹布。
力士走上土俵,左右腳輪流踏地兩次,灑水后站在德依處,二人相向下蹲,拍手一次,再向兩側展開,手掌向上,這個儀式稱為塵凈水。這之后,雙方再次左右腳輪流踏地、撒鹽,在白色邊線前對峙,準備開始比賽。鹽也有清潔土的意義,同時具有對傷口的殺菌效果,相撲場上擦傷是難免的,鹽起到了防止感染的作用。
比賽開始既不是由裁判宣布,也不是由笛聲表示,而是由力士的眼神與呼吸間突進的瞬間決定的,這一瞬間稱為立合。比賽時不得握拳擊打,不得故意揪扯頭發(fā),不得擊打眼睛、心窩等要害部位,不得同時用兩手揪雙耳,不得抓住腰帶后再從側面伸手向外拉,不得捏喉,不得踢胸腹部,不得抓住手指彎折,一旦有以上動作,便被判為失敗。
現(xiàn)在的相撲比賽每年一共6個賽季,一個賽季15天,從第一周的星期日開始到第三周的星期日結束。賽季的第一天稱為初日,第八天稱為中日,最后一天稱為千秋樂。每天最后一場比賽稱為結之番,賽后要舉行弓取式,表示當天的比賽散場了。力士們將沒有上弦的弓像傳遞接力棒那樣轉一圈后,再做出左右撫摸土俵的動作,將弓挎在肩上,在土俵上左右兩腳交替高舉用力踏地。
據說,弓取式來源于日本戰(zhàn)國時代,織田信長是當時著名的武將,非常喜歡相撲,經常鼓勵家臣進行相撲比賽。一次他觀賞比賽,一名叫宮居眼左衛(wèi)門的家臣打敗了最高級別的5個人,大喜之下的信長將自己非常喜愛的重藤弓賜給了勝者。勝者感激涕零,當場舉著弓舞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