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上松
山澗的泉水輕輕的流淌,迷人的牧笛悠悠的吹響。
氈房遮不住牧民的歌聲,羊鞭揮不去滿坡的花香。
草原的故事久久地回響,古老的情歌甜甜的傳唱。
湖光譜寫了美麗的畫卷,炊煙牽來了火紅的夕陽。
——題記
雖然這個地方有個湖,湖里有很多的水鳥,湖邊有星星點點的氈房和成群的牛羊,可來來往往的車輛、形形色色的行人一般都不會停頓下來仔細觀察一下這里的景色,因為它太不起眼了……
數(shù)千年間,它一直在北疆沙孜草原的最低處酣睡,不為外人所知。
我也很奇怪,二十多年前我?guī)状螐耐欣锟h抄近道去博樂、阿拉山口都曾路過這里,怎么就沒有看到這里有個湖?直到2015年我和幾個學(xué)員拍完塔城的油菜花去博樂的時候,才看見了這片湖,也許是因為夏季的沙孜草原色彩對比沒有秋天那么強烈,也就一晃而過,但我記住了:這里有一個湖,時不時會想起。
真正被它吸引是在2016年深秋,我單車單人自駕從哈巴河白樺林趕赴賽里木湖,有心再去看看它的時候,我才被這里的景色吸引住了:湖水蔚藍,秋草金黃,羊群潔白,云霧繚繞……因為要趕路,我只匆匆拍攝了幾張,深感意猶未盡。2017年9月,我又來到這里,到達時正是夕陽如血、風(fēng)卷云涌,我欣喜若狂,終于趕上了拍攝的最佳時機。
這個地方,就是沙孜湖,深藏在距離托里縣城90公里的群山之間。
如果自駕從烏魯木齊出發(fā),沿烏奎高速、奎塔高速行駛500多公里后到達托里縣,再沿省道S318向西南部行進90公里,長期處于遮蔽狀態(tài)的沙孜湖就會向你揭開神秘的面紗。
新疆的草原大多集中在北疆,而沙孜草原就是其中之一。托里縣西南部巴爾魯克山和瑪依勒山之間,有一條東西走向、面積約120萬畝的開闊谷地,谷地最低處有一片雪水匯集形成的濕地。春季或豐水年份,濕地中央會形成一個小湖泊,哈薩克語稱為沙孜,意為“濕地、沼澤”。 沙孜湖似一條淡藍色的綢帶,柔美秀麗。湖邊水草豐茂,牛羊如云,氈房點點,構(gòu)成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古絲路畫卷。這一帶的哈薩克人居住得比較集中,兩百多年間不曾有過大遷徙,生產(chǎn)方式以傳統(tǒng)畜牧業(yè)為主,文化和生態(tài)環(huán)境都沒有遭到破壞,故而保留了原始古樸的自然與人文氛圍,可以使人們充分體驗回歸自然的浪漫情懷,品味塞外悠久而獨特的民族文化。
這片平靜的草原,不僅僅蘊含了豐富的草原文化,也掩藏了遠古的烽煙戰(zhàn)火。在沙孜草原,自古以來就有個傳說:誰占領(lǐng)了沙孜,誰就擁有載畜萬千的豐地。所以,這片草原曾發(fā)生過無數(shù)亂戰(zhàn),先后被多個部族、汗朝占據(jù),直至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簽訂后,游牧于齋桑的哈薩克克烈部眾舉部遷徙至此地放牧,這片草原才安寧下來。
托里縣隸屬塔城地區(qū),是個很袖珍的小縣。“托里”為蒙古語,意為“鏡泉”。如果說沙孜草原是富足的夏草窩子,而沙孜湖就是這草窩子中月亮一樣的明鏡。
沙孜草原囊括了西部草原的所有風(fēng)光:草原四面環(huán)山,腹地積水成潭,湖水東側(cè)分布著十余座土墩墓。地形特征具備了山地(亞高山、中低山、丘陵)、傾斜平原、谷地三種地貌類型,與慣常所見的油綠草不同的是,湖邊草場的顏色是鐵銹紅、棕黃、鐵灰的混合色,散發(fā)著特有的氣味。徜徉其中,草原在微風(fēng)中搖曳,蕩起碧浪陣陣,走近湖邊,風(fēng)撲面而來,鳥展翅飛去,倒影掠過湖面,留下一片漣漪……藍天、白云、湖水、山巒、草原、牛羊、氈房、土墩墓……每一樣,都能讓你凝視許久。
風(fēng)霜雪雨,四季輪回。春天萬物復(fù)蘇,夏天青草新鮮,秋季變得淺黃,冬季被雪覆蓋。這種輪回,讓這片草原看起來比實際還要古老,像一處文明的遺跡。一代又一代的哈薩克牧民在這片草場平靜的生活,繁衍生息。靜謐的沙孜湖不僅是連綿群山間的一汪湖泊,更是另一種迥異的生活形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