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畫欣賞(文字說明:何禹珩)期數(shù) . 頁碼
萬山紅遍 1·封二
照夜白圖 3·封二
韓熙載夜宴圖 5·封二
洛神賦圖 7·封二
麻姑獻壽圖 9·封二
讀碑窠石圖 11·封二
開卷入畫
見微知著 文/張越 圖/空荻 2·封二
寺人披的歪理 文/杜蘅 圖/空荻 4·封二
理想之光 文/杜蘅 圖/空荻 6·封二
“借光”之后 文/岳承貴 圖/空荻 8·封二
苦味單車 文/陸藜 圖/空荻 10·封二
標準的難題 文/思泉 圖/空荻 12·封二
鑒古知今
唐宋八大家:酷愛讀書的官員
唐曉敏 1·4
姚崇“以不貪為寶” 陳良 2·4
秦良玉:“鴛鴦袖里握兵符”的巾幗名將
劉立祥 3·4
“有腳陽春”宋璟 陳良 4·4
和珅為何討不到嘉慶歡心 劉緒義 5·4
怎樣勸人才能獲得最佳效果——從薛廣德諫漢元帝說起 張曉政 6·4
雍正如何敲破朋黨板塊 劉誠龍 7·4
賭局之局 張曉政 8·4
閑話“巧言” 周游 9·4
喝酒背后的權力關系 思泉 10·4
欽差“打虎”,為何鎩羽而歸 晏建懷 11·4
閻典史的抗戰(zhàn) 陳良 12·4
資政通鑒
“中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系列之七
寇準:丞相萊公功第一 1·8
“中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系列之八
包拯:開封府中包龍圖 2·8
“中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系列之九
戚繼光:崎嶇經百戰(zhàn),智略邁萬人 3·9
“中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系列之十
鄭成功:驅除荷虜一代英雄 4·9
“中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系列之十一
董仲舒:天人三策萬年傳 5·11
“中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系列之十二
蘇武:持節(jié)不屈,彰顯愛國精神 6·10
“中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系列之十三
韓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 7·9
“中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系列之十四
諸葛亮:諸葛大名垂宇宙 8·11
“中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系列之十五
祖沖之:指要精密,算氏之最者也 9·11
“中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系列之十六
朱熹:致廣大而盡精微 10·8
“中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系列之十七
陶淵明:采菊東籬下的隱逸高人 11·8
“中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系列之十八
王守仁:“知行合一”的心學大師 12·10
《資治通鑒》講座
晉南北朝:名士風流與民族融合(九)—(十四)
張國剛
北朝“一姐”:馮太后及其改革事業(yè) 1·16
功臣乎?奸賊乎?——曇花一現(xiàn)爾朱榮 2·15
皇帝菩薩:梁武帝的多面人生(上) 3·19
皇帝菩薩:梁武帝的多面人生(下) 4·19
一代梟雄高歡 5·22
宇文泰及其家族的偏霸事業(yè) 6·19
隋唐五代:盛衰治亂變奏曲(一)—(六)
張國剛
隋文帝何以得天下? 7·20
高熲:一代名臣的身世沉浮 8·22
隋煬帝的“大業(yè)”時代 9·20
隋唐之際:李密的失敗 10·18
為什么是唐太宗 11·19
武則天:通向權力之路 12·21
《資治通鑒》選讀 張國剛 選注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1·23
河陰之變 2·24
梁武帝舍身同泰寺 3·30
賀琛啟陳四事 4·31
高歡的統(tǒng)治:胡漢矛盾與貪瀆成風 5·29
宇文泰與蘇綽 6·28
楊堅輔政 7·28
隋文帝的評價 8·29
牛弘與劉炫論政事 9·33
江都之變 10·25
唐太宗與封德彝論舉賢與行政 11·29
唐太宗君臣論治國理政 12·35
古代用人智慧
用人有方,識才有道(三) 侯建良
重考察,采公論 1·26
用人有方,人盡其才(一)—(三) 侯建良
用人如器,棄短用長 2·29
量才授職,人事相宜 3·33
公正持衡,公平用人 4·34
用人有方,愛才護才(一)—(三) 侯建良
用人不疑,不信讒言 5·32
營造寬松環(huán)境,鼓勵盡其所能 6·30
不以小過廢大才 7·31
用人有方,重視管理(一)—(二) 侯建良
嚴格管理,考核為先 8·30
信賞必罰,賞罰得當 9·35
用人有方,育才樹人(一)—(二) 侯建良
非學無以廣才,培養(yǎng)首重德行 10·29
實踐增才干,鍛煉出人才 11·30
思與問·晚清時局(作者:吳敏文)
蒙昧與喧囂:“無所不有”還是“知識短缺”?
1·33
正術與邪術:鴉片戰(zhàn)爭中清軍火攻為何難以奏效? 2·35
對比與反思:為何“明治維新”勝過“洋務運動”? 3·40
無識與莽撞:轉機是怎樣“轉”成危機的?
4·41
專權與虛君:慈禧與維多利亞的治國效果何以天差地別? 5·39
寬假與嚴實:吏治為何是治國之本? 6·36
恩怨與情仇:左宗棠何以四參郭嵩燾? 7·38
東方與西方:李鴻章外訪留給我們哪些教訓? 8·37
得位與失位:奕詝與奕到底誰贏得了機會?
9·41
英雄與缺失:怎樣評價林則徐的禁煙功過?
10·35
經典名篇
座右銘 〔漢〕崔瑗 1·40
答司馬諫議書 〔宋〕王安石 1·42
山中與幽人對酌 〔唐〕李白 1·46
兩漢辯亡論(節(jié)選) 〔唐〕權德輿 2·42
與元九書(節(jié)選) 〔唐〕白居易 2·44
青玉案 〔宋〕賀鑄 2·48
興賢 〔宋〕王安石 3·47
答湖廣巡按朱謹吾辭建亭 〔明〕張居正 3·50
淮中晚泊犢頭 〔宋〕蘇舜欽 3·54
清廟 《詩經·周頌》 4·48
說犬馬 〔宋〕劉敞 4·50
摸魚兒并序 〔宋〕辛棄疾 4·53
華佗論(節(jié)選) 〔唐〕劉禹錫 5·46
答毛憲副 〔明〕王陽明 5·49
小重山 〔宋〕吳淑姬 5·52
與高司諫書(節(jié)選) 〔宋〕歐陽修 6·43
吳士 〔明〕方孝孺 6·47
嘉樹 〔清〕汪中 6·50
司馬季主論卜 〔明〕劉基 7·45
指喻(節(jié)選) 〔明〕方孝孺 7·48
人月圓·客垂虹 〔元〕張可久 7·51
愚公谷 《說苑·政理》 8·45
任非其人,終致大禍 〔唐〕范祖禹 8·47
齊安郡后池絕句 〔唐〕杜牧 8·51
與民爭利,不得長久 《國語·周語上》 9·49
蠹化 〔唐〕陸龜蒙 9·51
聲聲慢 〔宋〕李清照 9·54
子路問強 《禮記·中庸》 10·43
越州趙公救災記 〔宋〕曾鞏 10·45
花下醉 〔唐〕李商隱 10·49
讀《司馬法》 〔唐〕皮日休 11·36
溫公客位榜 〔宋〕洪邁 11·39
村行 〔宋〕王禹偁 11·41
評唐太宗 〔宋〕范祖禹 12·37
魏源論人才二則 12·39
觀獵 〔唐〕王維 12·42
經典藏書
《國語》:現(xiàn)存最早的國別體史料匯編
慧楠 1·48
《國語》選讀 1·50
《文選》: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詩文總集
慧楠 2·51
《文選》選讀 2·58
《齊民要術》:我國現(xiàn)存最早最完整的農學名著
慧楠 3·56
《齊民要術》選讀 3·62
《說文解字》:認識漢字之門 葛兆光 4·56
《徐霞客游記》:以日記體寫下的游記名著
慧楠 5·55
《徐霞客游記》選讀 5·62
《儀禮》:記錄上古時代禮儀的重要典籍
慧楠 6·53
《儀禮》選讀 6·60
《洛陽伽藍記》:一部“拓跋之別史”
慧楠 7·54
《洛陽伽藍記》選讀 7·62
《左傳》:我國第一部成熟的編年體史書
慧楠 8·53
《左傳》選讀 8·60
《茶經》:世界現(xiàn)存最早的“茶葉百科全書”
慧楠 9·58
《茶經》選讀 9·65
《論衡》: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的代表作
慧楠 10·52
《論衡》選讀 10·59
《明夷待訪錄》:黃宗羲的政治理想圖景
段志強 11·43
《明夷待訪錄》選讀 11·47
《儒林外史》:一部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諷刺小說
慧楠 12·44
《儒林外史》選讀 12·51
漢字中的文化(作者:富麗)
歲首說“元” 1·58
過“年” 2·61
春 3·65
雨 4·64
風 5·64
夏至說“日” 6·62
夏 7·64
季 8·61
秋 9·66
中秋話“月” 10·61
說“冬” 11·50
冬日賞“雪” 12·54
百家論史
我們該如何認識兩宋 寧可 1·61
中外文化的雙向關系 來新夏 2·64
周文化的包容性 許倬云 3·68
古代上海如何參與海上絲綢之路
張曉東 3·70
絲綢之路:唐代中國與西南亞
〔美國〕羅伯特·芬雷 4·67
明亡清興之鑒 閻崇年 5·67
絲綢之路是一條活的道路——關于絲綢之路與中西文化交流研究中的幾個問題
榮新江 6·65
“義以為利”:中國思想之根本精神
胡秋原 7·68
中國城市的特點 李零 8·64
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性格 馬新 9·70
文化的多元和中國文化特質 許嘉璐 10·64
儒學世家、抗金名帥張浚的事功思想
楊國宜 11·53
江曉原談“鄭和下西洋” 11·60
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 戚其章 12·57
歲月書香
護封與書衣 路來森 2·69
書的勒口也精彩 林特特 2·71
書印記趣 李國文 4·72
書架見氣象 黃永武 7·72
聽書 欽文 8·69
理想的書房 岳洪治 10·70
假如“你讀的什么書”成為問候語
岳洪治 12·62
博物觀俗
門神 古禾 1·69
元宵食俗 常建華 2·73
古人也有“詩詞大會”嗎? 古禾 3·75
唯有牡丹真國色 古禾 5·74
古人的雨具 古禾 6·71
古人的旅行裝備 古禾 8·74
雅蒜 潘玉毅 9·77
采菊東籬說到今 古禾 11·66
故宮故事(作者:高希)
重華宮——乾隆皇帝的夢家園 1·75
禁中已無逍遙城 4·76
景陽宮三題 5·80
紫禁城里洋帝師 7·74
茶余飯后
二十四節(jié)氣的真實用意 高爽 1·82
說“一” 楊基中 1·84
“工藝”的價格 李治邦 1·87
畫蛋·練功 秦牧 2·77
蘇軾的朋友圈 樂朋 2·79
《水滸》中的“失常行為” 王培軍 2·82
乳腐之說 宛藍 2·86
詩人 梁實秋 3·82
丑角雜談 蒼耳 3·85
紗罩與布簾隔 迂夫子 3·87
漫談古代三個書法大家 田旭中 4·81
雨讀 韓少功 4·89
賈母,老年人里的清流 劉曉蕾 4·92
粉絲與知音 余光中 5·86
蘇東坡為何稱司馬光為“司馬牛”
莫礪鋒 5·88
土儀 朱秀坤 5·91
古鹽如花 王太生 6·78
恰好 李娟 6·80
從不洗臉說開去 齊子賦 6·83
山中避雨 豐子愷 7·81
自嘲是一種高級幽默 陳雄 7·83
詞的“題”與“序” 潘裕民 7·85
燕居夏亦佳 張恨水 8·81
尸位素餐也是一種腐敗 王立群 8·82
友情 林海音 9·80
傳統(tǒng)文化中的“五味藥” 蘇露鋒 9·82
秋爽來學 佚名 10·73
分 王鼎鈞 10·75
諸葛亮年輕時如何讀書? 方北辰 10·78
布鞋 童慶炳 10·80
詩壇知己:劉禹錫與白居易 韋力 11·70
說“好”角兒 張文瑞 11·73
多樣的品茗文化 陳慈玉 11·78
倉頡蒙太奇 鄭培凱 11·84
中國早期的眼鏡 孫機 12·65
中國古典文學里為何常見“登高憑闌”
韓立平 12·69
季布的活與丁固的死 任艷 12·74
隨感札記
兩個偉大的漢字 岳洪治 1·89
將“一輩子”過成“幾生幾世”
陳湘濤 2·88
“分尸檜”隨想 晏建懷 5·93
賈寶玉的智慧 柳蕓 6·91
愧俸詩 朱美祿 7·91
皇帝與哈巴狗 晏建懷 9·92
陳蕓像大觀園里的誰——讀《浮生六記》側記 苗連貴 10·89
虞允文以德報怨 馬軍 11·91
古代文人的“粉絲” 朱美祿 12·85
中華書摘
唐詩與長安 劉慶柱 1·92
茶于紅樓:豈可一日無此君 侯會 2·90
家廚的前世今生 趙珩 3·90
美與善的統(tǒng)一——《詩經·桃夭》
楊牧之 6·85
老北京的“八”字 劉一達 7·87
秦始皇時的萬里長城 羅哲文 8·89
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的“筆墨” 羅淑敏 9·85
孫犁讀《三國志·關羽傳》 10·84
《聊齋志異》為什么恐怖?
〔日本〕武田雅哉 11·86
雪夜訪戴 魏風華 1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