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慧麗+李朝旭+陳媚
摘 要:洪拳(洪家拳)作為南拳“洪、劉、蔡、李、莫”五大拳種之首,其名稱的來源、拳種的形成、師承脈絡一直不斷的被追問與探尋,文章主要從以廣府洪拳著手通過文獻資料法、田野調查法、專家訪談法等方法與手段從師承脈絡歷史和現實兩方面對廣府洪拳流傳較廣的幾種說法進行整理與傳承進行詳細研究。得出以下結論:(1)洪拳是洪門弟子習練的拳,是在清朝期間反清復明天地會組織(洪門)假借少林寺的名義傳習的拳種,主要是宣傳反清復明的思想,通過習練拳術傳遞信息拉攏勢力。(2)洪拳明末清初傳入廣東,在廣東團練興起時洪門弟子帶頭團練而廣泛在廣東傳播,在三元里抗英中獲勝而名聲大噪,黃飛鴻及其徒弟在發(fā)揚光大。(3)關于廣府洪拳從黃飛鴻后有了明確的師承脈絡。(4)洪拳在發(fā)展與傳承過程中遭遇頗多挫折。(5)洪拳沒有正宗,只有傳統(tǒng)。
關鍵詞:廣府洪拳 師承脈絡 傳承歷史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7)11—0053—02
1 廣府洪拳流傳較廣的幾種說法
1.1 廣府的概念
狹義的廣府概念從地理位置主要指以廣州為中心的珠三角地區(qū),包括廣州、佛山、東莞、深圳、中山、珠海、香港、澳門、新會、臺山各地以及惠州、清遠的部分地域,廣義的廣府是指稱呼嶺南地區(qū)使用粵方言的漢民系。本研究中的廣府洪拳主要指以廣州為中心的珠三角地區(qū)流傳的洪拳,統(tǒng)稱廣府洪拳。
1.2 廣府洪拳與洪熙官
1.2.1洪熙官初創(chuàng)洪拳與傳播
根據史料記載,明末清初時期,明軍大敗,軍令承宣尉蔡九儀不愿跟隨洪承籌降于清軍,于是去嵩山少林寺學習武功,以期能反清復明,學成之后,在福建廣收徒弟傳授武藝,當時洪熙官(字文漢,號孔臣,原名洪禧,在廣州人們稱他為熙官)得到蔡九儀賞識,跟隨蔡九儀學習功夫,后經蔡九儀推薦跟隨福建泉州少林寺至善禪師學習,洪熙官精通南北武術,洪拳是他在脫師之后根據所學技法和身材魁梧、臂力驚人個人的特點,結合平時技擊經驗所創(chuàng)。[1]
洪熙官曾兩次來到廣州,一次因為打抱不平在福建傷了人,跑到廣州來避險,在紅船里面當伙夫;再次因為朝廷放火,火燒南少林,至善禪師帶洪熙官和陸阿采出逃,洪熙官在廣州落腳,因其武功高強,為人正直,很多人慕名前來拜師學藝,曾到廣州許多縣傳授武藝。據《花縣志·民間體育》記載毗鄰廣州花縣、佛山、南海等地鄉(xiāng)紳紛紛邀請洪熙官到當地傳授洪拳二青乾隆年間洪拳傳入花縣而后洪熙官又前往新民埠、赤泥、炭步等地設館授徒洪拳在這一地區(qū)盛極一時。[2]
1.2.2洪熙官所創(chuàng)洪拳在廣府的傳承
洪熙官將洪拳傳于杏隱禪師、譚敏、王平、李祖寬、伍允普、爛頭何、張騫等人,后傳于“鐵橋三”梁坤、感法禪師、度塵禪師、畢南春、韋東勛等人,韋東勛傳于顏浩長、韋紹光(顏浩長、韋紹光在三元里戰(zhàn)爭中起到了領頭的作用,是三元里抗戰(zhàn)的英雄人物)等人,梁坤傳于林福成,黃飛鴻師承家父武功,后從師于林福成學習鐵線拳、飛砣,又從師于宋輝鏜、謝標龍等人。黃飛鴻后集合拳術特點,成為洪拳一代宗師,后傳于林世榮、梁寬、凌云階、賣魚燦、陳錦權、林世榮、莫桂蘭等人;林世榮再傳于鄧義、鄧芳、朱愚齋、吳少泉、劉湛、林祖、鄧二等人,吳少泉傳于黃達生,黃達雄、黃玉珍;劉湛傳于劉家良、劉家輝、劉家榮。后黃達生一支成為洪拳世家,劉湛一支主要從事演藝界。
1.3 陸阿采洪拳創(chuàng)始人,廣府洪拳的傳播者
傳說在乾隆年間,有南少林之稱的福建九蓮山少林寺因遭奸臣污蔑,被清政府放火焚燒,至善禪師帶洪熙官、陸阿采、方世玉等徒弟逃往廣州,在太平天國初期,咸豐元年,陸阿采根據老洪拳創(chuàng)造了伏虎羅漢拳,經師兄洪熙官指點武功更深一層。陸阿采的后人稱這套拳為洪熙官所創(chuàng),便可以使用清朝時忌用的洪字,后陸阿采傳于黃麒英,黃麒英傳于黃飛鴻。關于黃飛鴻以后的傳人有明確的記載。1919年廣東精武會成立時,黃飛鴻曾到場表演飛坨。
1.4 廣府洪拳由譚羲均傳入—竹料一支說法
據傳,譚羲均與洪熙官同是至善禪師座下弟子,洪熙官創(chuàng)造出洪家拳,經譚羲均推薦到花縣炭步、赤坭、新民阜、李溪等地傳授武藝。據《花縣志·民間體育》記載清乾隆年間洪拳傳入花縣,在炭步、赤坭、新民阜、李溪等地設有武館,盛極一時。[3]后傳于譚讓,再傳于黃氏、譚敏、譚金花等人;譚敏等人再傳于馮耀可、馮來、馮桂等人(泗如堂武館)和張世紀;馮耀可等人傳于馮德舉、馮德汗,張世紀傳于黃炳(李溪村聯(lián)慶堂武館);馮德舉、馮德汗傳于馮成州、馮成流、馮朗等人(藝成堂武館),黃炳傳于張傳珙(李溪村德慶堂武館);馮成州傳于馮日燦,馮日勝傳于馮裕新;最后都匯聚聚英武館馮亦慧。這是廣東竹料洪拳說法。
1.5 廣東洪拳是由洪熙官在赤坎傳于駱日成、覃敏等人
據《赤坭鎮(zhèn)志》記載:赤坭鎮(zhèn)文武廟后面不遠,原有一座關帝廟,雍正年間少林派武師洪熙官曾在此授徒,當時有西塘蓮人駱日成是他的首徒。在《花都文史第22輯人物專輯》里記載有:“洪熙官生于清乾隆年間,青壯年時曾在赤坭關帝廟授徒,有駱日成、譚敏等徒弟。記載譚敏以后的師承脈絡,與譚讓之后譚敏后傳于馮耀可、馮來、張世紀等人一致,最后傳于傳于馮亦慧。
1.6 洪拳是反清復明天地會(洪門)組織假借少林寺所習練的拳術—廣府洪拳傳人共同認為的一種說法
關于洪拳的傳承,大多相信于洪拳是反清復明天地會(洪門)組織習練的一種拳術,在明末清初傳入廣東,在天地會現有內部文件的一些詩句、問答中清楚地表現出了對少林寺和少林武術的推崇,并將其洪門內的洪拳起源依托于少林。[4]“天之下歸姓洪,得來日后扶明主”,其“洪拳詩”曰:“武藝出在少林中,洪門事務我精通,洪拳能破西韃子,萬載名標第一功”。[5]其師承脈絡因為其組織的隱蔽性無從得知,在三元里抗英和太平天國運動中發(fā)揮過作用,名聲大震,后由鐵橋三、黃飛鴻等人將洪拳發(fā)揚光大,黃飛鴻成為一代宗師,林世榮繼承進一步改編《虎鶴雙形拳》,其徒弟朱愚齋整理出版,由關德興、李連杰出演的黃飛鴻系列的影視而名聲大震,遠揚中外。endprint
2 有關幾種說法的再思考
2.1 廣府洪拳與南少林之間的聯(lián)系
關于廣府洪拳的說法來源都與南少林相關,通過南少林文獻的研究發(fā)現,民間習武群體中所謂的福建南少林,是武術文化與會黨文化長期共同氤氳催生的一個文化概念。其中既烙有明季的歷史文化印痕,也有清代天地會出于糾眾結盟的需要,更反映了人們在原生態(tài)少林武術文化輻射下的多元價值訴求。[4]南少林是沒有真實存在的,且清朝前期的皇帝與少林寺關系較密切,康熙帝曾為少林寺書寫匾,雍正期間曾經重修少林寺,雖有皇帝對少林寺存在忌憚猜忌之心,但史料并無記載清廷焚燒少林寺事件。關于少林寺被焚燒五祖外逃,都是與反清復明天地會組織有關,少林寺弟子抵抗西魯有功,反被清廷殺害,是為了加劇人們對清廷的不滿,拉攏勢力提倡反清復明才是其真正的本意。少林寺寺僧替朝廷出征,打敗西魯的事件,并無史料可以查詢,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間并無來自西魯的進犯。關于洪拳來之南少林的推論不成立,并無實質南少林和火燒少林,少林五祖的存在和說法一中洪熙官師傅至善禪師身份難以確定,廣府洪拳是否源于福建南少林,有待考證。
2.2 少林五祖和洪熙官本人的真實性
有關少林五祖和洪熙官的傳說來自于《萬年青》梁羽生的《龍虎斗京華》《乾隆皇游江南》、金庸的《書劍恩仇錄》等小說,這些小說多是清朝中后期大多沒有真實性可尋,多是杜撰出的人物和事跡,雖部分人物確實在廣東真實存在,但大多數真實性難以確認。就少林五祖而言,故事最早是來自廣東洪門文獻,在蕭一山的《近代秘密社會史料》中,這是最早的關于洪門五祖故事的原型,也是被洪門等組織最常引用的故事。五老傳說與廣東武術各門派的始祖是否有具體關系沒有明確的史料記載,在廣東拳派的流傳中,都會在自身的拳種上加上某禪師、和尚、方外之士等人,增強其神秘性提高信服力。關于禪師、和尚、方外之士因其神秘性,武功高強,沒有具體的行蹤與居所,且不留姓名,更引起人們好奇心,這樣似乎會增加其武術來源的正統(tǒng)性。明清時期社會矛盾增加,斗爭增多,也有可能在斗爭和動亂中有部分武功高強之人,為逃避官府追捕隱姓埋名躲于民間,沒有辦法留下文字記載,在后來的挖掘中發(fā)現很多拳派都會與這些有多多少少的聯(lián)系,多是為了增加其源流的悠久性和正宗性,傳說多在清朝中后期有文字記載之前,具體的人物很難尋覓,不能確認其真實性,廣東武術史的編纂人員曾確認《花縣縣志》《洪氏族譜》均沒有其人其事。關于洪拳由洪熙官傳說缺乏有說服力。
2.3 人物時間和洪拳創(chuàng)立的疑問
關于陸阿彩、洪熙官傳授洪拳,有多個疑點:其一,黃麒英是陸阿彩的徒弟,黃麒英傳功夫于黃飛鴻,黃飛鴻(1855-1920年)成名較早,且在二十幾歲就遇見“鐵橋三”梁寬徒弟林福成,當時林福成已過半百,洪拳的傳承時間跨度較大,明末清初時間(康熙十三年)洪拳傳入廣東,到黃飛鴻就不止三代了,時間不吻合;其二,洪熙官、陸阿采本身沒有找到史料記載,就是有部分史料也是杜撰類的章回體小說,帶有虛擬性,沒有說服性;其三,從花縣志得知洪熙官生于清乾隆年間,洪拳傳入廣東的時間是康熙年間,洪熙官可能也有傳入,但是不是最早的洪拳傳承。
3 廣府洪拳的形成
3.1 廣府洪拳的生長條件
廣府洪拳體現了南派拳的技法特點,以穩(wěn)馬硬橋為主,最早開始于宗族利益糾紛引起的宗族械斗,洪門組織結盟團結游民,建立秘密組織,行走江湖,促進廣府洪拳的訓練方式增加,門派的增多,廣府作為對外開放有良好的水域的地方,為洪拳的發(fā)展提供了成長的土壤。[9]
3.2 廣府洪拳的發(fā)展
廣府洪拳經過兵制改革、對內外的戰(zhàn)爭、民族自救情懷引發(fā)了學武熱潮,促進了武術在民間的發(fā)展,武術在各行業(yè)受到空前的歡迎,頗受中下層人士的喜愛,在動亂時期遠揚海外,因國內涌現出自發(fā)的較為正規(guī)的武術組織,培養(yǎng)了武術精英,傳承保護了武術文化,加速了南北武術之間的交流,促進廣府洪拳的發(fā)展,經過這些不同尋常的發(fā)展軌跡,廣府洪拳成功屹立武林之中。
4 結語
洪拳是洪門弟子習練的拳,是在清朝期間反清復明天地會組織(洪門)假借少林寺的名義傳習的拳種,通過習練拳術傳遞信息拉攏勢力,關于廣東洪拳從黃飛鴻后有了明確的師承脈絡。洪拳在近代的發(fā)展與傳承中遭受頗多挫折,在新世紀發(fā)展主要以教學為主,拜師收徒多已經被取代,更沒有隆重的拜師儀式,用金錢捆綁的雇傭關系大多取締了師徒關系,學員、師徒、教練三者之間的界限愈加明顯,因為部分拳術的復雜性和艱苦性很多拳術和器械逐漸淡出了人們視野。在洪拳的根源和師承探索時,每一次發(fā)現都有可能是事實,每一次的記錄都可能成為虛構,每一位武術老前輩的話都可能是真相,無論是林氏洪拳,黃氏洪拳、竹料洪拳、赤坎洪拳等歸根都是洪拳的枝干,洪拳作為廣東五大拳種之首,不僅對其他拳派有著重大的意義,其本身的傳承也是一種對文化的尊重。廣東省洪拳協(xié)會會長黃達生曾說:“洪拳只有傳統(tǒng),沒有正宗。”洪拳在傳承的過程中有不斷地改進與創(chuàng)造,其發(fā)展傳承的過程本身就具有價值,我們的任務是更好地將洪拳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成偉民.對廣東洪拳的探索[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1997(2):6.
[2]鄧德泉.洪拳-國學本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廣州:廣東市白云區(qū)竹料第二小學,2014:2-3.
[3]花縣志[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 843.
[4]周偉良.武術文化與會黨文化語境中的福建南少林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11).
[5]蕭一山.近代秘密社會史料.卷4、卷5.
[6]曾昭勝.廣東武術史[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9:65-66.
[7]黎俊忻.西樵武林雜技[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7-112.
[8]劉小妮.廣東拳道[M].廣州:花城出版社,2015:162-19.endprint
[9]黃銀偉,羅國旺,郭超囡.廣東洪拳的早期形成與傳播發(fā)展[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6(1):93-96.
The History and Reality of Guangfu Hongquan Inheritance Relationship
Shao Huili1 Li Chaoxu2 Chen Mei2
(1.Guangzhou Sports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00, China; 2.Guangzhou Childrens Palace,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0, China)
Abstract:Hong Quan (hung gar kuen) as the first one of "Hong, Lliu, Cai, Lee and Mo "five major schools of Nanchuan, its name origin, its formation and its inheritance history have been pressed and exploring. This paper starts from Guangfu Hong Quan with literature review, field investigation, expert interview and other methods and means, to study from the inheritance history of masters and the reality of Guangfu Hong Quan widely circulated order and inheritance about some of the detailed researches, and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Hongquan is practiced by Hongmen fellows, is heaven and earth society spread Wushu conten with the name of Shaolin Temple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by practicing Wushu to form relations with the people who have the same intention to fight against the Qing government; (2) Hongquan was populare in Guangdong in the time between the late of M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of Qing Dynasty, Hongmen fellows backed the civil corps and spread Wushu Hongquan in Guangdong, and was famous in Sanyuan fight with England Military troops, and Hong Feihong with his students had the Hongquan loved by more people; (3) Guangfu Hongquan formed a clear teacher-student relation history since Huang Feihong; (4) Hongquan suffered many setback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inheritance; (5) Hongquan is without authentic, only tradition.
Keywords:Guangfu Hongquan master system inherits history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