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光明
1906年,一群留日的中國學生創(chuàng)立了春柳社。1907年6月,他們演出了由曾孝谷改編的《黑奴吁天錄》,被視為中國現(xiàn)代話劇的開篇。所以,今年是中國話劇110周年,一個很有意義的年份。
1957年,老舍先生在世時,在《收獲》雜志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了話劇《茶館》,到今年正好是60周年。
大家知道為什么老舍的戲,尤其《茶館》在北京擁有那么多的鐵桿觀眾,甚至有的鐵桿觀眾能夠默誦《茶館》的臺詞,能用京腔京韻復述出來?如果我們想深層次地了解老舍《茶館》的寫作,應對與《茶館》相關的一些文學史知識有所了解。
1957年7月《收獲》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的《茶館》叫初刊本。發(fā)表之后開始排練,導演和演員在排練的時候,有一些舞臺上即興的改編,會反饋到老舍那兒,他為此作了一次修改。1958年1月,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茶館》單行本,叫“一改本”。上演之后,老舍又把一些舞臺上的改動補充進來,到195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老舍劇作選》時,又作了第二次修改,叫“二改本”。1979年,老舍已經(jīng)不在了,導演謝添根據(jù)舞臺演出拍攝了一個電影版的《茶館》。為這個電影版的拍攝,還有一個電影腳本,即1979年的《茶館》電影腳本。所以,我特別愿意說《茶館》既是老舍的原創(chuàng),但同時因為它搬上了舞臺,已經(jīng)蘊含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導演、演員們在排練、演出上的很多智慧結晶。在這個意義上,老舍和人藝是不可分的。老舍和人藝有一種水乳交融的關系。他也是因與人藝合作話劇《龍須溝》,得到了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的“人民藝術家”稱號。
《茶館》第一版演出是1958年,從舞臺的角度,可以叫“58版”,因為是焦菊隱先生導演,所以也叫“焦版”。演了49場。到了1963年,第二次演出這版叫“63版”,演了53場。第三次再演的時候,就是1979年了,叫“79版”,演到1992年,一共演了272場。
老舍怎么會寫《茶館》呢?簡單說,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頒布,老舍想,我得配合宣傳《憲法》寫戲??!于是他寫了一部戲叫《秦氏三兄弟》,被視為《茶館》的前文本,或者叫“前《茶館》”。其中二兄弟叫秦仲義,戲的第二幕發(fā)生在一個茶館。
老舍因和人藝已經(jīng)有了一種很好的交融互動關系,他每寫完一部戲就到人藝的會議室,給書記、院長、演員來讀,聽他們的意見,決定如何修改。當他把《秦氏三兄弟》讀完之后,大伙兒覺得不太好,卻又不好明說,便讓老舍先回去,他們研究研究。過后,他們帶著意見去找老舍了,“您這個《秦氏三兄弟》戲有點弱,就寫茶館的那第二幕戲好,要上演的話,您得大改,這是一個意見。還有一個意見,干脆把第二幕寫茶館的戲,單拎出來索性寫一部《茶館》呢?”老舍被這個提議打動了,說三個月拿出劇本。但他同時說:“那可就配合不上了?!彼?,今天來看,《茶館》的誕生,不僅是老舍的幸運,更是我們喜愛老舍的讀者的幸運。
人藝通過什么樣的細節(jié)改變使老舍《茶館》在戲劇上進行了升華,使文本發(fā)生了變化?
當時,老舍寫完《茶館》之后,拿著劇本到人藝去讀,時任人藝院長曹禺先生在座,老舍把第一幕讀完了之后,曹禺先生說:“經(jīng)典!”曹禺晚年回憶道:“我的心怦怦然,這是我一旦讀到好作品時才會有的心情?!辈茇踔琳J為這第一幕是古今中外所有話劇第一幕中最好的。
老舍自己寫過一篇文章講到如何寫《茶館》,講了四個特點。第一,一個演員演角色從少演到老。第二,父子兩代用同一個演員。第三,每個角色各說各話,但串成一個整體以后,便透過一個小茶館折射一個大時代。第四,小人物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只為舞臺服務。
《茶館》一開始,第一幕:“時間,一八九八年(戊戌)初秋,康、梁等的‘維新運動失敗了。早半天?!边@個“戊戌”是舞臺提示。全劇剛一開始,老舍就由算命的老唐鐵嘴,很直接地告訴觀眾今歲是戊戌。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一想起戊戌變法,便覺得是個大事件吧。但當年的茶客,對這個事件不感興趣,不關心。首先,茶館里掛著四個字“莫談國事”,人們到這兒喝茶、下棋,管什么國事。等到龐太監(jiān)和秦二爺口舌交鋒了,龐太監(jiān)知道秦二爺是一個維新變法分子,要變法就得殺頭??!“天下太平了,圣旨下來,譚嗣同問斬,誰敢改祖宗的章程,誰就得掉腦袋。”這就是他在威脅秦二爺。秦仲義知道在當時的情況下,干不過龐太監(jiān)及他背后的滿清朝廷。他們的對話結束以后,茶客甲突然問:“譚嗣同是誰?”這個問話有深意。為什么老舍說“我一句話可以寫活一個人物”,我甚至覺得,某種程度上他可以一句話寫活一個時代。拿譚嗣同來說,這樣的維新志士,他的流血犧牲對于茶客甲乙們沒有任何意義和價值,他們只關心自己來茶館喝茶、下棋,悠閑度日。因此,《茶館》當中有很多的細節(jié)特別值得咀嚼,而且能夠咀嚼出味兒來。
《茶館》從戲劇結構,包括三幕整體分量平衡來說,第一幕和第三幕好。第一幕經(jīng)典。第二幕相較第三幕弱一點點,第三幕很棒,主要棒在結尾的那一場點睛之筆,即三個老人圍著桌子扔冥幣自吊。這個結尾也有個小故事。老舍最早到人藝去讀《茶館》的時候,結尾不是這樣,原來的結尾就是王掌柜打算自殺。當時還比較年輕的于是之先生覺得這個結尾弱了一點。他從演員的角度,給老舍提了一個自己的看法,說:“您能不能在結尾加一段三個老人話滄桑的戲,這樣不就前后有呼應嘛?!崩仙崧砸怀烈?,“好,我想一想?!毕肓艘欢螘r間,于是之都有點忐忑了,心說我得罪老先生了,我給人提意見,說人家結尾不好,萬一人家生氣怎么辦。過了些時候,老舍把這個結尾拿出來了,于是之拍案叫絕。他當時只是從演員的角度覺得這個戲結尾的分量不夠,但他絕想不到老舍拿出來這樣一個有足足分量的點睛之筆。可惜的是,“58版”、“63版”,都沒有把這個精彩的結尾演出來,到“79版”的時候,演了,但導了這個結尾的焦菊隱先生已離開人世。所以,有的時候我們看歷史,看作家的命運,常會有一種悲感油然而生?!?/p>
(作者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