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峰
【摘 要】我們的語文試卷通常是通過字、詞、句、段、篇的排列,一題題考試來測試學生的讀寫能力。這種評價是分項評價,分項評價常常考的不是能力而是知識。有人提出只考作文,作文最能考查一個人的語文水平。所以,教師可以嘗試進行閱讀作文的考查,這是最有效地體現(xiàn)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的一種“試卷”,一個人的語文水平盡在其中。
【關鍵詞】語文能力;分項評價;綜合評價;閱讀作文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28-0022-01
老師獲得學生語文能力評價數(shù)據(jù)的途徑主要有兩種:一是試卷測試;二是觀察提問。這兩種方式都有著極大的局限性。
試卷測試一般分題而答,從字詞、句、段、篇分題考查,而這些試卷的題目,大多是考查學生的記憶,即積累再現(xiàn),哪怕題目出得活,像是讓學生應用,實際上還是考學生是否能再現(xiàn)積累的內容,即使是試卷中的閱讀題,也通常是解釋、近(反)義詞,問題也是從短文中找答案,很少有考短文字里行間的空白填補內容,就算是主觀題也是:你覺得文中的人物有什么樣的品質?你想對文中的人說什么?這樣的問題,就是四年級學生也可以回答六年級短文中的這些問題,無法真實地檢測學生的閱讀能力。再說篇章,作文本來是最能檢測一個學生閱讀綜合能力的,可是老師出的作文題,學生都能通過記憶解決,即背上三兩篇作文,就可能以不變應萬變地套用,完全失去了老師出卷時命題的用意??偟膩碚f,試卷檢測是很難測出一個學生真正的語文能力的。
實際教學中的現(xiàn)象也告訴我們這一點。有些學生上課什么問題都答不上來,更不用說能自己發(fā)現(xiàn)閱讀問題,但是,他們認真聽記,筆記做得細致、全面,考試成績很高。而另一些孩子,課堂異?;钴S,思維敏捷,回答問題角度特別,有時還能發(fā)現(xiàn)一些很個性的、也很有意思的問題。但是,性格上大大咧咧,不拘小節(jié),考試時丟三落四,成績總是中上等,有時還忽高忽低,總不如那些認真細心的同學。可是,到了中學后,那些活躍的學生會以驚人的速度超越細致的學生。
觀察提問是一項很好的評價方式,但是卻有極大的模糊性,有時還跟老師提出的問題極為相關,有的老師本身就發(fā)現(xiàn)不了什么問題,提問都只停留在記憶層面,學生也是調動自己的記憶就能回答,那也是測不出學生的閱讀能力的。
比如有一位老師針對學生的閱讀積累制定這樣的評價指標:發(fā)現(xiàn)好詞好句、記錄好詞好句、應用于口語交際和化用于練習筆記中的4個層次指標。仔細分析,你會覺得這樣的評價指標是很沒意義的。所謂發(fā)現(xiàn)、記錄好詞好句,這只能從量上要求,質是沒有指標的,因為好詞好句是個性化、主觀性的理解,你認為這句是好句,他卻不認為,沒有標準性的東西卻拿來做指標,就不夠妥當了。如果從量上說,量積累得越多,即筆記本上記得多,大腦里就可能因多而記得少,筆記上不多,但都能記住,那么運用的可能性會更大。以后面指標衡量前面的指標,就覺得前面的指標有問題;再說運用于口語交際,老師能創(chuàng)設多少口語交際的應用場合來讓學生進行應用,有多少檢測場能檢測這一指標?再看某些老師對閱讀理解的評價指標:閱讀后能概括主要內容;對文章有自己的理解,并能與人分享;每周做一篇讀書筆記;發(fā)自內心的感悟。不需細看,就一眼就能看出這其中的問題,對文章有自己的理解與發(fā)自內心的感悟就是重復,每周做一篇讀書筆記,怎么能算閱讀理解能力的指標?這讀書筆記寫得怎么樣?每周一篇簡單記錄+感受,能反映一個學生的理解能力?
由這兩種評價手段的局限性,就不難看出在此基礎上制定的各項評價指標的實際效果了,可見,學生語文能力評價需要有新的評價方式與指標。
撰寫預習作文,寫文章評論是非常好的評價方式。一篇文章既能評價學生的閱讀能力,也能評價學生的寫作能力。字詞、句、段、篇全可以通過讀悟,然后寫在文章中,體現(xiàn)一個人的綜合能力;在此基礎上,再進行解說、分享,又能把聽、說、讀、寫的能力展現(xiàn)出來。
寫預習作文與平時寫的作文是有區(qū)別的。平時寫作文,學生重在敘事,滿腦子的過程情節(jié),很難用上長期閱讀積累的語言,所以,詞句就分為積極的與消極的。寫文章賞析作文就不同了,本篇文章所學的就可以立刻用上,屬于即學即用,學用合一,效果很明顯。閱讀中的詞句理解,內容歸納,結構聯(lián)系,方法應用都會涉及,而且有些還要在運用中分析好處,比如某種結構特別,讀者有自己的感悟,他就會一邊運用這種結構,一邊分析這種結構的優(yōu)點,所以更能體現(xiàn)學生的閱讀水平。而針對文本解讀評價的指標,不需創(chuàng)新,只要用布魯姆的目標分類法中的指標就可以了,這時的分類法評價,不是分項進行,而是整體中體現(xiàn)的,是真正能夠起到評價作用。不像試卷把評價指標獨立評判,不能真正體現(xiàn)一個閱讀者的能力水準。
而文本解讀分享,則又真正落實教師讓出課堂、讓出講臺,把教室還給學生,把閱讀實踐還給學生,不會用教師個人的閱讀替代學生的閱讀,其形式是:一節(jié)課里給學生朗讀文本解讀文章的時間能達到25~30分鐘,交流評論的時間有5~8分鐘,老師的指導一般是5~10分鐘。在學生學會寫預習作文的階段,老師的指導時間會長一些,當學生有了自己的解讀,能寫出所以然后,老師就把課堂交給學生了,課堂里就會出現(xiàn)多個老師,教學不是我教你學,我問你答或你問我答,而是交流、碰撞、感悟,這時候沒有誰是老師,誰是學生,學生可能是老師,老師也可能是其中的學生。講臺輪流上,板書輪著寫,聽、說、讀、寫、評能力在眾目睽睽下一顯無疑,整個評價都是整體中衡量的,真正評價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語文的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葉圣陶.葉圣陶文集[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
[2] 夏丏尊.跟大師學語文[M].北京:中華書局,2007.
[3] 教育部.小學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組稿:黃瑞夷 編輯:胡 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