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一場球賽,不到最后,我們是很難定勝負的,因為分數(shù)領(lǐng)先的一方也有可能被落后的一方趕超??慈艘彩侨绱耍瑹o論你對一個人的第一印象如何,都不要輕易評判他(她)的為人,因為僅憑一面之緣或泛泛交談,你對他(她)的了解并不夠深入,此時輕易給他(她)下定論、貼標簽,不免有些片面。對事也是一樣,在未揭開事實的面紗之前,我們千萬不可去評論事件的好壞,以避免誤會、沖突的發(fā)生。正所謂“日久見人心”“眼見未必為實”,我們只有長期觀察、客觀判斷,對人對事的評判才不會失真失實。接下來,我們一起來閱讀兩篇關(guān)于“不急于下結(jié)論”的美文吧。
1947年,著名學者張中行為幫助巨贊法師編輯佛學月刊《世間解》,特向俞平伯先生約稿。俞平伯欣然同意,寫了一篇題為《今世為何需要佛法》的文章,被張中行推薦發(fā)表在佛學月刊上。
過了一段時間,俞平伯給張中行寫信詢問稿費事宜。張中行對此感到十分驚訝,一個赫赫有名的詩人、作家、紅學家,怎么會斤斤計較稿費這樣的小事呢?因此,張中行對俞平伯產(chǎn)生了不好的看法:此人太俗氣。
俞平伯去世之后,張中行偶然在《新文學史料》中讀到一段文字后才明白:當年俞平伯詢問稿費是有原因的,據(jù)史料介紹,在那段時間,俞平伯一家的生活極端困難,甚至到了靠夫人典當度日的地步。張中行為自己對俞平伯的誤解而深感不安和慚愧,于是寫下這件小事,以自責之心告慰故人。在文中,張中行寫自己在不了解俞平伯困苦處境的情況下,就對其人格妄下結(jié)論,實在是一件很不客觀的事情。他認為,在人際交往中,不能主觀、片面地只從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判斷是非,而應(yīng)該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那樣才能避免對別人造成傷害。
與被季羨林贊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的張中行相似,孔圣人也有過給學生顏回輕易下結(jié)論的經(jīng)歷。
《呂氏春秋》中記載:孔子被困在陳國和蔡國之間時,曾只能以野菜充饑,以至于7天沒有吃到糧食。
那天孔子躺在床上睡覺,顏回外出討米,討回米后趕緊生火煮飯。飯差不多快煮熟了的時候,孔子看到顏回抓起鍋里的飯就吃。孔子為此很不高興,認為顏回不守規(guī)矩。
過了一會兒,飯熟了,顏回恭恭敬敬地請孔子吃飯。孔子板著臉,故意說:“今天我夢見了祖先,要用干凈的飯去祭祀?!鳖伝卣f:“不行,剛才有灰塵掉在了鍋里。扔了太可惜,我就把粘著灰塵的飯抓起來吃掉了?!?/p>
孔子聽后感慨道:“按理說,自己的眼睛最可信,然而事實告訴我,眼睛也并非全可信;應(yīng)該相信自己的心,但心也不足以完全信任。你們應(yīng)該記住,了解一個人真是太不容易啦!一個人也太容易被誤會了!”
張中行和孔子的故事告訴大家:在不了解一個人之前,不要輕易下結(jié)論;即使在了解一個人之后,也不要輕易下結(jié)論。因為事情有時很復雜,不能靠一時一事對一個人品頭論足,更不能靠一時一事對一個人的一生一世下定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