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文佳
坐月子形式的傳承和變遷不只是一部單純的醫(yī)學發(fā)展史,而是一部錯綜著身體、生育、權力與性別的博弈的文化、家庭和性別政治史
近日,山東淄博一產婦在坐月子期間,不開風扇和空調,身穿長褲長袖,最終導致中暑身亡的事件,引發(fā)了輿論的軒然大波。
“坐月子”是中國產婦特有的習俗,在坐月子期間有著一系列的禁忌,如忌淋浴洗漱、忌下床活動、忌受風寒……如今,伴隨山東這位產婦的中暑身亡,這一習俗是否該被歸于封建糟粕的話題再度回歸公眾視線。
產婦究竟該如何科學地坐月子?月子文化在我們的時代怎樣傳承和變遷?
如何科學地坐月子
淄博產婦坐月子死亡事件中,這名產婦的婆婆堅持要給產婦“捂月子”,在40多度高溫下,給產婦蓋棉被,穿著長袖長褲,還堅持不開空調,導致產婦中暑不治身亡。
“產婦剛剛生產完后,身體會很虛弱,體質大幅下降,在高溫、高濕環(huán)境中,體內余熱不能及時散發(fā),就會引起中樞性體溫調節(jié)功能障礙,容易出現產褥中暑?!鄙綎|省中醫(yī)院產科主任王哲告訴記者,伴隨近來濟南連續(xù)的高溫天氣,因為中暑前來就診的產婦數量明顯增加。此外,幾乎每年夏天,全國各大醫(yī)院都會收治因坐月子引起中暑的產婦。
據了解,很多產婦都會受傳統(tǒng)觀念影響,深居臥室不出屋,關門關窗不通風,頭上戴帽、身蓋厚被、穿長衣長褲。事實上,這些“坐月子”的規(guī)矩其實并不科學,切忌迷信盲從。
從現代醫(yī)學角度來說,“坐月子”的確是需要的。王哲分析說,“坐月子”專業(yè)的說法是產褥期恢復,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媽媽們需要一段時間靜養(yǎng),使身體恢復到孕前水平,這個時間就是產褥期。現在,醫(yī)院一般會交代媽媽們產后42天回醫(yī)院復查,觀察她們的恢復情況,這就是現代醫(yī)學上的“坐月子”。
從中醫(yī)角度來說,坐月子講究順時養(yǎng)生?!爱a后易感受風、寒、濕邪氣,因此,產婦要注意保護關節(jié),穿衣以包肩、過膝為原則,千萬不要一味地‘捂,以免中暑。天氣炎熱的時候,可以適當開空調風扇,以產婦感覺舒適為宜,開空調時,產婦和寶寶可換個房間,注意不要直吹。另外,個人衛(wèi)生也不容忽視,產婦應該堅持每天淋浴,這樣才能保持肌膚的毛孔通暢,正常排汗。不過,夏天再熱,產婦也不宜用冷水洗臉、洗頭和洗澡?!蓖跽苷f。
按照中醫(yī)學的傳統(tǒng)理論,婦女產后的主要問題是氣血虛弱,這是因為生產時失血耗氣所導致。“這個時候,適當進行中藥食補有助于身體的恢復。夏季中藥食補對寒性體質者沒有太多顧忌,但對于熱性體質者,要適量,若天天吃、頓頓吃,補過頭了很容易導致體內積熱。所以,我們講究辨證用藥,根據產婦不同的身體狀況搭配合適的食補藥膳?!?/p>
此外,王哲還建議,產后應盡早下床活動。“產婦應該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合適的運動。例如,夏天可以在早上七八點,氣溫不高的時候,在戶外散散步,這些活動能夠加速對身體的恢復,減少和預防腸粘連。但不宜過于勞累,要避免提重物,以免子宮脫垂。”
一部坐月子史,就是中國婦女的受難史?
坐月子肇始于漢代,距今2000多年,當時稱為“月內”,其概念實際已經非常接近現代西醫(yī)中的“產褥期”。月子內有許多禁忌,最初是根據中醫(yī)“陰陽冷熱平衡”理論而提出來的隔離性保護措施??梢哉f,補陽遠陰便是坐月子的總原則。
南宋人陳自明的《婦人大全良方》似乎是“坐月子”習俗禁忌的最早貢獻者之一,他在書中提到:“若未滿月,不宜多語、喜笑、驚恐、憂惶、哭泣、思慮、恚怒、強起離床行動、久坐;或作針線,用力工巧,恣食生冷、粘硬果菜、肥膩魚肉之物;及不避風寒,脫衣洗浴,或冷水洗濯。當時雖未覺大損,滿月之后即成蓐勞,手腳及腰腿酸重冷痛,骨髓間颼颼如冷風吹,繼有名醫(yī)亦不能療。”
這位南宋中醫(yī)說得已經夠直白了,不用翻譯成白話,都能讀得懂它跟今天“坐月子”的相似性:不能喜怒哀樂,不能起床行動,不能遭遇風寒,乃至不能洗浴洗漱,為的是避免一種名叫“蓐勞”的婦科病。
“蓐勞”只是不坐月子的初級階段癥狀,高級階段癥狀則是“蓐風”,多會導致身體僵硬,腰背向后彎曲如弓狀,不治身亡。
關于“蓐風”的評價,唐朝人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說:“(產婦)猶如角弓反張,名曰蓐風,則是其犯候也。若似角弓,命同轉燭……縱多出財寶,遍處求醫(yī),醫(yī)者未必解此??v得醫(yī)來,大命己去,何處追尋。”
而事實上,我們今天已經知道,導致產婦蓐勞、蓐風或產褥熱的原因,是因為她們在分娩過程中接觸了完全沒有經過消毒流程的助產人員。唐宋時期出現產婆助產,大概是“文明”社會形成以后,避免婦女獨自生產遭遇難產的一項有益的文化變遷。然而,隨之產生的細菌感染,也困擾了之后近千年的婦女生育史。
盡管如此,坐月子這種在方舟子等人眼中極度愚昧的習俗,還是在漫長的歷史中“保護”了孕產婦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它是用一種近乎“隔離”的辦法保護產婦暫時地免受勞作之苦、免受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與糟糕的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的摧殘。畢竟,在農耕社會,如果沒有“坐月子”這種中國特色的文化設計和禮儀安排,一個產婦可能“下崽”完三天就要下地干活,家里男人小孩一堆臟衣服等她去河埠頭搓洗,圈里的豬要喂,籠外的雞要趕……
坐月子背后的倫理博弈
當我們已經通過衛(wèi)生觀念的革新和生化醫(yī)學的進步,徹底擺脫了產褥熱對廣大生育婦女的威脅;當接生婆這一行當,最終被醫(yī)院中清潔無菌的助產士取代后,產后婦女也不必再擔心細菌感染。
如今,中國的“坐月子”文化,不僅僅在缺乏常識與科學教育的底層流行,它同樣在中高收入人群中大有市場。
近年來,從中國臺灣地區(qū)傳來的“月子中心”和月嫂產業(yè),帶來了一整套“月子期間保養(yǎng)”的系統(tǒng)觀念,而這一套觀念早己區(qū)別開傳統(tǒng)的“防止月子期間落下病癥”的封建迷信?!霸伦又行摹焙汀霸律笔歉叨痊F代化的消費,它提供“瘦身美容”“健康飲食”等一系列服務,與現代女性對身體衰老的焦慮和“科學育兒”觀念緊密連接在一起。它誕生于消費主義與父權結構的茍合之下女性對自己身體的治理術,同時也誕生于現代女性“科學育兒觀”與公婆父母帶孩子的博弈。
在這個意義上的“坐月子”,是否還能放到傳統(tǒng)習俗的框架之內?
關于現代女性的“月子病”,王哲給記者講述了這樣一個病例。幾年前,有一對家境非常好的夫婦喜得貴子,然而,孩子在醫(yī)院出生的那一刻,孩子母親臉上卻看不到一絲喜悅和滿足,相反,“她看見孩子就像見到仇人一樣。實際上,這位母親的形象、職業(yè)、個人素養(yǎng)都非常好,卻總是擔心孩子的出生對自己乃至全家人生活的改變,丈夫不愛了怎么辦?身材還能否恢復到從前?帶娃工作又怎能兩不耽誤?”
經診斷,這位母親患上了嚴重的產后抑郁癥。王哲為其開出了疏肝解郁的藥方,并建議家屬盡量創(chuàng)造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避免產婦再為七情所傷。
“可以說,時過境遷,年輕人的身體素質以及生存環(huán)境相比過去已經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月子病也具有更多‘時代感?!蓖跽鼙硎?,對于大部分中國媽媽來說,不管是生理上、心理上,還是文化上,大都認同坐月子的必要性,媽媽在產后這個特殊階段確實需要一個比較好的時間和空間去完成自己的身體恢復和心理建設。即便是移居海外的華人,她們也在相當程度上保留了坐月子的習慣。所以真正的問題不是要不要坐月子,而是如何更好地坐月子。
生殖觀念壓迫,身體的消費化,職場性別歧視……月子習俗的當今狀況曲折展現了現代女性的困境和應對。她們不再把母親這個“職位”作為生活中心,而是意識到孩子只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越來越多的女性不愿再為了孩子的奶水盲目遵從傳統(tǒng)月子飲食禁忌,喝大量油膩湯水,變成大肚便便的“奶媽”,而是更愿意科學喂奶,保持自己的身材;體型恢復不僅對個人形象有利,對工作也有影響。在職場壓力和事業(yè)心的驅動下,很多產婦對身材恢復有著極高的渴望。
可以說,產后恢復或者坐月子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醫(yī)學問題,它涉及復雜的家庭倫理關系。坐月子形式的傳承和變遷也不只是一部單純的醫(yī)學發(fā)展史,在這部復雜的文化、家庭和性別政治史背后所展現的,是身體、生育、權力與性別之間的錯綜關系。(資料來源:《齊魯周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