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王弢國際政治思想中的理想主義和張力

2017-11-29 21:32:03王建瑞
青年時代 2017年32期
關(guān)鍵詞:理想主義

王建瑞

摘 要:王弢破除了唯我獨尊的傳統(tǒng)天下觀念,相信世界文明通過融合貫通終會實現(xiàn)天下大同。這種理想主義源于中國傳統(tǒng)的大同理想和“三世說”,也與王弢長期接受的基督教育有關(guān)??v觀王弢的國際政治思想,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的復雜、充滿張力,這是由于他們所處時代的大背景決定的,也是他那一代先知先覺者共同的特點。

關(guān)鍵詞:王弢;理想主義;思想來源

王弢屬于較早認識世界的中國人之一,在他的國際政治思想中,始終有一種“世界主義”的信念。其他思想家少有的長期海外經(jīng)歷,使王弢認識到中國和中華文明只是世界眾多國家和文明之一,但他仍相信世界文明本質(zhì)上是相同的,,最終實現(xiàn)天下大同。

一、 王弢國際政治思想中的理想主義

(一)文明多元——中華天下觀的解構(gòu)

古代中國認識自己和世界的方式是以華夏文明為中心的天下觀,宋代文人石介曾在《中國論》中寫道:“居天下之中者曰中國,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國內(nèi)也。天地為之乎內(nèi)外,所以限也”。一方面,這種世界觀是中華文化中心主義的結(jié)果,認為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以“中國”為同心圓依次遞減,判斷其他民族進步程度的標準就是他們被華夏文明的改造程度;另一方面,這種世界觀的基礎是文化,而不是近代國家的領土、人口、政權(quán)等要素,這種國家觀念與近代不平等條約中大量損害主權(quán)的條款有著直接關(guān)系。

中國的華夷觀念是永恒的、靜止的、絕對的,是一種根據(jù)距離遠近的、同心圓的文化自大主義。王弢重新定義了“華”、“夷”這組概念。在《華夷辨》中,王弢首先反對根據(jù)地理位置即與中華距離的遠近來評判其他文明的做法,“然則華夷之辨,其不在地之內(nèi)外,而系于禮之有無也”。以此為標準,華夷的分別不是絕對的,不再固定地專指某些民族,而要看他們文明程度。“茍有禮也,夷可進為華。茍無禮也,華則變?yōu)橐??!边@體現(xiàn)了王弢正眼看世界后反觀近代中國后產(chǎn)生的深深危機感,在《華夷辨》的結(jié)尾,王弢反問,“豈可沾沾自大,厚積薄人哉?”[1]

王弢對西方文化的了解使他破除了華夏文明唯我獨尊的天下觀,他承認世界上不同民族在自身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今天下教亦多術(shù)矣”,儒家文化只是其中一種,并且發(fā)現(xiàn)中西的區(qū)別在于中國是“我中國以政統(tǒng)教”和“泰西諸國皆以教統(tǒng)政”[2]。王弢的對世界文化多元性的承認體現(xiàn)了近代以來逐漸形成的文明平等的觀念。

(二)由器及道——文明融合與天下大同

王弢突破了傳統(tǒng)中國看待世界的思維方式,承認了文化平等和多元,在認識世界之后對未來世界作出展望時,貫穿王弢的是一種“世界主義”的理想,文明交流整合之后的天下大同。

王弢的出發(fā)點是:“天下之道,一而而已”,因此雖然世界不同的文明信仰不同的宗教,但他們的“道”都是一樣的,因此,“天下之道,其始也由同而異,其終也由異而同?!薄_@種觀點了體現(xiàn)了王弢對“普世”的初步探索,即認為人的最終追求是一樣的,“道”也是一樣的。在他建立的文明譜系中,耶穌教與儒家思想類似,而天主教與佛教類似,其他宗教都位于二者之間,這就把東西方的文明打通了。

由于山川阻隔,在古代不同文明之間不能相互交流,只能在各自范圍內(nèi)自生自滅。而當西方發(fā)明出輪船等先進交通工具之后,就為實現(xiàn)融合提供了條件。王弢認為實現(xiàn)“道由異而同”的路徑是由器及道,先從器物層面的交往開始,“道不能即通,則先假器以通之,火輪舟車皆所以載道而行者也?!迸c洋務派將“道”和“器”剝離的觀點不同,王弢認為“器”可以“載道”,器物層面的交流必將最終引起文化的融合,“凡今日之挾其所長以凌制我中國者,皆中國之所取法而資以混一土宇也?!盵3]文化融合的最終結(jié)果將是“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凡有血氣者莫不相通”,“道同而理一,而地球之人,遂可為一家。”

二、王弢理想主義國際政治思想來源:大同理想和“三世說”

“大同”是古代中國理想社會的最高階段,是歷代中國士人的信念追求。對這種社會理想最完整的描述見于《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侵^大同。這是一個天下為公、人得其所、各盡其力、平等博愛的理想社會,王弢將此作為人類奮斗的方向和前進的歸宿,一個永恒的、終結(jié)歷史的、不以地域為限的烏托邦。

“三世說”是中國古代的歷史觀,認為歷史沿著據(jù)亂世、升平世、太平世的順序向前演進。《公羊傳》評價“三世”的分別是:“內(nèi)其國而外諸夏”、“內(nèi)諸夏而外夷狄”、“天下遠近而大小若一,夷狄進至于爵”。由此可見,人類最終的歸宿是天下歸一,普天萬物無差別地和諧相處。

大同社會和三世說都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世界主義的理想和關(guān)懷,其基礎是以自我為中心、內(nèi)外分明的同心圓式的天下觀,在這一理想的實現(xiàn)路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順序中便不難看出這一點。

近代以來,傳統(tǒng)的天下觀開始解體。王弢較早地接觸到了西學并曾赴歐洲游學,他的世界觀已發(fā)生了重大變化,他看到了世界的多元并有了平等的意識。因此,與大同理想和三世說不同的是,王弢世界主義理想的基礎變成了他的“天下一道論”,即“天下之道,一二而矣,夫豈有二哉?”。世界各地雖然在物質(zhì)、制度的“器”上千差萬別,但各種宗教信仰的“道”內(nèi)在都是相通的,只存在形式上的不同而已,“東方有圣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西方有圣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笔加谄魑锝涣鞯慕涣髋鲎沧罱K會實現(xiàn)人類文明的統(tǒng)一。

王弢的父親是當?shù)氐乃桔酉壬?,他幼年從父親那里接受傳統(tǒng)的經(jīng)學教育,“少承庭訓,自九歲迄成童,畢讀群經(jīng),旁涉諸史”。在《論道》一文的最后,他直接引用《中庸》描述自己設想的未來世界,可見中國古代的世界主義對王弢的影響之大。

此其理,《中庸》之圣人,早已燭照而劵操之。其言曰:“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而即繼之曰:“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墜”,“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此之謂大同。endprint

三、 王弢的思想張力

王弢和他同時代的思想家們幼年接受正統(tǒng)的儒家教育,當國門打開、睜眼看世界時見到另一番天地和學問,如同巖洞中的囚徒第一次看到洞外的世界。“新學”令他們好奇、激動,而傳統(tǒng)的“舊學”又是那樣地揮之不去;王弢相信“天下一道”并期盼世界大同,但他同樣強烈地主張維護國家主權(quán)。在他的思想世界里,中學與西學、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國家與世界,互相交織、混雜,構(gòu)成王弢思想中的張力結(jié)構(gòu)。

王弢所經(jīng)歷的時代,是中國又一次文明轉(zhuǎn)型的開端,這一過程直到今天仍沒有結(jié)束,一百多年前的許多問題也沒有得到解決,這就是所謂的“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王弢本人用“創(chuàng)局”形容這一時期。王弢屬于站在這次“創(chuàng)局”最前端的先知先覺者之一,柯文將王弢與孫中山對比時,“由于王弢這一代一只腳還站在革命前的中國,其更新的程度就比孫中山更大。因為王弢這一代,也只有這一代,才經(jīng)歷了中國歷史上從無火車到有火車的巨大躍進”35,率先接觸西方的他們?yōu)橹袊_啟了一個史無前例的時代。中西融合是這次“創(chuàng)局”的重要內(nèi)容或路徑依賴,中西文明之間的碰撞、交融都體現(xiàn)這一代思想家的身上,然而,憑借一代人的努力和時間,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完成人類史上融合兩大文明這樣宏大的歷史工程。他們的工作更多是發(fā)問、嘗試、啟發(fā),思想中充滿了張力。

救亡圖存和現(xiàn)代化是近代以來中國的兩大主題,構(gòu)成了王弢思想中的又一對張力。王弢是一位啟蒙思想家,這一歷史角色要求王弢學習發(fā)軔于西方的近代政治、法律、經(jīng)濟思想,進而開啟中國的近代化之路。然而,中國近代歷史的特殊之處在于其開啟方式是被動的——列強用一次次入侵將中國拖入了近代。因此,生存的壓力使得救亡圖存成為擺在所有中國人面前更為緊迫的任務,更何況士大夫自古有著擔負天下興亡的使命傳統(tǒng),無數(shù)仁人志士為此前赴后繼、奮斗終生。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之后的洋務運動、甲午戰(zhàn)爭之后的戊戌維新、庚子國變之后的預備立憲,所有近代化的嘗試都帶有富國強兵、抵御外侮的功利訴求和現(xiàn)實原因,救亡圖存成了最急切也最有正當性、最易達成共識的目的。李澤厚用“救亡壓倒啟蒙”概括這一對張力及其結(jié)果,莫如說啟蒙只是救亡的工具、為達到救亡目的而采取的手段。因此,雖然王弢相信天下一道并盼望著世界大同,也還是將其實現(xiàn)之日設在了一個遙遙無期的未來。近代中國在認識世界的同時也認識了自己,形成了國家觀念、主權(quán)意識,因此,王弢也是最早的一批現(xiàn)代意義上的民族主義者之一,這在他所寫的大量政論文章中體現(xiàn)得十分明顯。

思想中隨處可見的矛盾和張力是幾乎所有啟蒙時代思想家共同的特點,尤其是對于王弢這樣一只腳還生活在近代前中國的一代人。他的思想從未有一次實踐的機會,終生游離于體制之外,晚年狎妓飲酒、漸至頹唐,最終在戊戌變法的前一年寂寞地死去,似乎是完成角色使命后在歷史舞臺上的謝幕。

參考文獻:

[1]王弢.華夷辨[M],李天綱編.弢園文新編,上海:中西書局,2012:131.

[2]王弢.原道[M],李天綱編.弢園文新編,2012:1.

[3]王弢.六合將混為一[M],李天綱編.弢園文新編2012:80.endprint

猜你喜歡
理想主義
諾貝爾文學獎背后的理想主義:為現(xiàn)代人的精神沙漠尋找一片綠洲
一部理想主義長篇小說——評李保均《花農(nóng)》
阿來研究(2020年2期)2020-02-01 07:12:54
在八十年代的理想主義氣質(zhì)中*——評長篇小說《花農(nóng)》
阿來研究(2020年2期)2020-02-01 07:12:44
名 言
支部建設(2019年18期)2019-08-24 06:32:46
變革抑或回歸:重思諾貝爾文學獎的理想主義傾向*——從鮑勃·迪倫憑“歌詩藝術(shù)”獲得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談起
《芳華》:事關(guān)理想主義的隕落
出版家、理想主義及其他——讀《邵洵美:出版界的堂吉訶德》隨感
理想主義
文學港(2016年7期)2016-07-06 15:22:08
嚴爵 以最理想主義的態(tài)度做一張“現(xiàn)代藝術(shù)”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3:17:09
理想主義長安馬自達MAZD CX-5
家用汽車(2015年9期)2015-03-14 01:58:52
保山市| 西乌| 徐闻县| 东莞市| 三门县| 宁海县| 黄大仙区| 喜德县| 乌海市| 罗江县| 怀来县| 忻城县| 扎赉特旗| 陆川县| 山阳县| 福安市| 分宜县| 嘉祥县| 博爱县| 永康市| 常州市| 许昌市| 九江市| 伊金霍洛旗| 佛教| 宜宾市| 彭泽县| 清徐县| 马龙县| 江陵县| 盘山县| 乳源| 沅江市| 土默特左旗| 通江县| 道真| 资兴市| 松滋市| 洪湖市| 休宁县| 介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