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軍
中圖分類號: K2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8153(2017)05-0043-02
拙稿《十堰古代歷史文獻箋注贅言稿》(先秦、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草就有年,因我久病住院,未及審理付梓,為此常懷耿耿,心甚愧怍。幸有汽院徐永安教授知我,慨然擔負起了整理拙稿的工作。其誠篤真摯,至感我懷,由衷謝意,無法言表。
拙稿分引文、注釋、贅言三部分。引文,引列有關典籍諸如《尚書》、《春秋》、《左傳》、《公羊傳》、《谷梁傳》、《戰(zhàn)國策》、《古本竹書紀年》、《世本》、《國語》、《繹史》、《史記》、《漢書》、《后漢書》、《漢紀》、《后漢紀》、《三國志》、《魏略》、《三輔決錄》、《華陽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南史》、《周書》、《北史》、《資治通鑒》、《鄖陽府志》、《中國歷史地圖集》等有關記載十堰地域古代史實的文字或圖示,意在給讀者提供直接的原始資料。注釋部分,力求簡明準確,不作繁瑣考證,對于不確知的地方,注明“不詳”或“待查”,如有人作了解疑,則注明其人的姓名和意見。贅言則是對某些史實提出編撰者的意見或建議,章老開沅先生題曰:“惜墨如金,贅言足珍”,這是先生的鼓勵,如能給讀者些許的啟示,也算是我的奢望了。
十堰地域的古代方志,創(chuàng)自明代,盛于清季。明清先賢的創(chuàng)建之功,至偉可嘉,后人自然緬懷,然而由于時代和認識的局限,先賢必有未見之典籍,必有未達之認知,因此對于十堰地域更古的史實,或是記錄頻闕,或是載而不詳,或是引列訛誤,而后人多是由這些記載,去認知和推想,這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訛語俗傳,須得匡正。
比如俗傳十堰地域設府一級政區(qū)始自明代,卻不知早在戰(zhàn)國末期十堰地域即在漢中郡轄境;秦漢三國時代,十堰地域頻有上庸郡、魏興郡、鍚郡、房陵郡、新城郡之稱;到明代郡改為府稱,郡府并列,郡首長太守和府首長知府是同一級別的朝廷命官。顯然俗傳說法與史實不符。
再如一般人多言古人惠政于鄖(十堰)者,唯明人原杰為最,卻不言秦王嬴政對房陵王室貴族流放地的創(chuàng)建之功。從正史記載唐廬陵王遷居房陵的過程以及唐王朝對鄖縣李泰舊居的處理推斷,從戰(zhàn)國末期一直到明代,王室貴族流放到房,必是由朝廷支付房屋的修建和道路拓展的經費??梢韵胍姎v朝對十堰地域的投資是何等巨大,對此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推動和影響是何等的不容小覷(秦時房陵比今日十堰地域遼闊)。
再如一般人只道劉邦敗項羽而一統(tǒng)天下,卻不知十堰地域對劉邦事業(yè)的貢獻。項羽滅秦,封劉邦漢王于漢中,十堰地域正是漢中郡轄地。在劉、項爭戰(zhàn)中,十堰地域源源不斷地為劉邦提供兵員和糧草,對大漢帝國建立作出了貢獻。
又如俗傳十堰地域歷來人煙稀少,卻不知三國時司馬懿滅孟達遷上庸民七千戶于幽州,也不知在公元五世紀時,北朝將領史寧攻克鄂西北一帶,掠鄖縣等九城二萬戶北歸。由此看來,十堰地域當時經濟與人口的情況,彼時同類山區(qū)是無法望其項背的。
又如俗言古代涉鄖(十堰)學者,以明人王世貞為最,卻不知在南北朝時期,沈約創(chuàng)建始平郡,治武當。沈約是當時學界泰斗,是著名的歷史學家、文學家和語言學家,是《晉書》、《宋書》、《四聲譜》的作者,是近體格律詩理論的開創(chuàng)者。
又如俗傳鄖地(十堰)有學創(chuàng)自明初,卻不知早在東漢時代南陽大儒趙康叔隱居武當,聚徒講學,弟子中竟有光武帝劉秀的同窗大儒朱岑伯的家人朱穆,朱家世代顯官。由此可以想見趙康叔的聲望以及他講學的盛況和規(guī)模。
凡此等等,不多贅述。以上說明,要全面深入了解十堰這一片熱土的深厚蘊含,不宜拘于近古,還得深入挖掘,越深入,越顯光澤。我之所以多年來心盛拙稿,其原因正在于此。但我深知,由于諸多原因,拙稿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和錯誤,望諸方大家和友朋不吝提出批評意見。
臨了說幾句題外的話。2004年4月,華中師范大學歷史學教授丁毅華先生到十堰五縣一市調研,我有幸全程陪同。在市縣領導的安排下,我們多次同方志界、經濟界人士座談,也盡力到史籍提到的處所審視山川形勢,走訪鄉(xiāng)間老者。更難得的是遍覽了以前未曾見到的縣市方志以及其他史實記載的文字。這一次調研,我受益良多,更堅定了我對十堰古代文明發(fā)展各階段的認識,同時也加強了我的退休后科研兩步走的計劃。第一步,整理好古代三千年歷史文獻中有關十堰地域史實記載的原文;第二步,再作深入調查研究,寫出一部經得起推敲的《十堰古代發(fā)展簡史》來。摯友丁毅華先生囑我:要認準這一工作的價值,不作他顧,專力于此,并答應我邀他作學術顧問的要求?,F在看來,由于病體的原因,不僅第一步工作計劃我無法圓滿完成,第二步工作更是望不可及。但我并不悲觀,今日之十堰已是聞名中外的方鎮(zhèn)大市,與之相稱匹的,必有遠勝于我的賢能智者在,我雖不能,當寄以厚望焉。
附:編撰題要說明
一、 本書引列《尚書》《古本竹書紀年》《史記》《漢書》等二十九部史地著作中記載有關先秦至南北朝一千多年間十堰古代史實的原始文字,間有編撰者個人的讀書管識和建議,目的是為十堰這塊充滿希望的熱土正在進行中的文化與文明建設略盡綿薄之力。
二、 本書不引列純文學性的詩歌、散文、民間文學以及宗教神話等,但對于某些有關十堰史實的不確記述,也酌量予以介紹,以供讀者辨析。
三、 對于同一歷史事件,各部史籍說法不一,或主旨有別,或詳略不同,本書不避重復,一一引列。如南朝劉宋高官劉亮服食武當道士丹藥而死一事,《宋書》和《南史》記載不同,前者詳其緣由,后者歸罪丹術,如不客觀引列以供讀者辨識,必是損及道家醫(yī)藥文化。
四、 引文中被認為是衍出的字和錯用的字,用“()”表示;漏字和該用的字,用“[ ]”表示;有刪節(jié)的地方,用“……”號表示;對于書中的生僻字,一般用聲母、韻母、聲調相同的獨音字注音。解釋詞語多用釋詞和連系上下文說解大意的方式,不作繁瑣考證。
五、 本書有針對性的設贅言目以表明編撰者的個人管見。在正文后附個人拙文三篇:一是關于十堰古代郡治、府治、縣治等二十八所官署地的方位淺述,二是關于秦始皇對十堰古代發(fā)展的貢獻,三是談歷代學界泰斗對鄖關方位的認知。以上所論必有不周詳之處,敬請讀者和諸方大家不吝賜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