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訊
本次展覽旨在進一步發(fā)揚榮寶齋“深耕文化,守望傳統”的精神,加強地區(qū)之間文化藝術的合作與交流,加深文化認同和友誼。
本次邀約的參展書法家皆為當代書畫各個方面的代表。他們既有扎實的傳統功力,又有他們發(fā)乎個性人生的藝術創(chuàng)造情懷,從某種意義而言,我們從他們的筆情墨趣里也可以洞悉一個時代的精神氣度與審美祈向。展覽于2017年9月15日至22日在香港中環(huán)皇后大道中2號長江中心舉辦。
本次展覽基于夢邊文化對當今文人生態(tài)、中國文人畫傳統以及文學與藝術領域間對話的研究與實踐,同時汲取了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水墨的現代性轉換的經驗,試圖在當下特殊的歷史環(huán)境將這些文人的藝術實踐進行審視與思考。展覽于9月23日至10月13日在山東濟南榮寶京行藝術館展出。
這場全國首次當代中國書畫界名家聯袂創(chuàng)作的合作書畫精品展薈萃了吳悅石、莫言、楊華山三位當代著名文學家、藝術家,歷時一年有余創(chuàng)作的百余幅合作書畫作品。三位藝術家的合作作品開當代書畫名家深耕細作、聯袂創(chuàng)作詩書畫精品之先河。畫因文而生輝,文以畫而雋永;書畫共生,妙合天成。三位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被業(yè)界譽為文藝創(chuàng)新的典范,傳統書畫藝術的升華。是追隨齊白石創(chuàng)作老舍命題畫《蛙聲十里出山泉》之后,文學和美術又一次完美的邂逅。展覽于2017年9月15日至10月7日在北京孔廟和國子監(jiān)博物館舉辦。同時《翰墨三人行書畫精品集》正式出版發(fā)行。
鹿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祥瑞之獸,常為吉祥、善良、正義之化身,能夠為國家和人民帶來福祉,不論是在儒、釋、道三種文化中或是古代民間信仰中,人們對于鹿的推崇與喜愛從未減少。
展覽于2017年9月26日至2018年2月底在故宮博物院永壽宮舉辦。展出故宮收藏的鹿角椅、青玉銜靈芝臥鹿、鹿頭尊等近70件珍貴文物。展出期間,依據清代帝王苑囿的養(yǎng)鹿傳統,故宮博物院將引入9只承德市避暑山莊內的梅花鹿,屆時觀眾可以在慈寧宮花園賞鹿。
由《藝術品》期刊冠名的“陳杰簡書展”將于2017年10月21日至25日在榮寶齋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共計展出陳杰簡書作品60余件,經過十余的研習,陳杰筆下的字跡不僅可以做到酷似漢人,同時也在“似與不似”之間,找到了一條自己的道路,屆時歡迎光臨。
展覽將于9月15日至12月14日在故宮博物院午門正殿及東西雁翅樓展出。本次展覽是故宮博物院2017年度大展,旨在系統梳理、展示中國歷代青綠山水畫的發(fā)展脈絡。該展也分前后兩期,共展出文物86件套,將于10月30日更換展品。重點展品《千里江山圖》是北宋宮廷畫家王希孟18歲時的作品,也是王希孟傳世的唯一作品。作品為大青綠設色絹本,染天染水,縱51.5厘米,橫1191.5厘米。氣勢遼闊超凡。
展覽于2017年9月13日至10月15日在廣州嶺南畫派紀念館展出。通過黎雄才的代表性手卷作品及其相關寫生素材的展示,探尋黎雄才藝術創(chuàng)作歷程,反映其在時代變遷中如何傳承、拓展嶺南畫派藝術,如何以中國畫的筆墨形態(tài)表現新的社會風貌和建設成就。
黎雄才(1910—2001)是嶺南畫派最為杰出的代表性畫家之一,也是20世紀中國美術發(fā)展歷程中極具研究意義的重要畫家。他繼承并拓展了嶺南畫派的藝術,以充滿個性的筆墨語言豐富了20世紀山水畫的表現力,創(chuàng)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為新中國美術教育體系提供了重要經驗。黎雄才擅長巨幅山水,畫作氣勢渾厚,自具風貌,被譽為“黎家山水”,又精于花鳥、草蟲,早年人物寫生更不乏意趣神妙之佳作,各門類寫生畫稿多不勝數。在其浩瀚的作品中,有不少是以手卷形式呈現的,最早見于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西北寫生,晚至八九十年代創(chuàng)作的《珠江長卷》,這些作品雖“高不盈尺”,卻“咫尺之內,而瞻萬里之遙;分寸之中,乃辨千尋之峻”,不僅記錄了他的萬里寫生足跡,更彰顯了其踐行嶺南畫派的革新精神,用中國畫的繪畫語言、表現技法反映新時代面貌的藝術歷程,比如堪稱現代中國畫史詩的《武漢防汛圖卷》,在二十世紀中國畫發(fā)展史上就是一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代表作品,它揭示了中國畫在表現重大現實題材方面的能力與成就。
此次展覽于2017年9月7日至29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內容囊括了連環(huán)畫手稿、舊京風情、文人畫、佛造像、山水、花鳥及現代水墨實驗等,全方位地展現趙俊生的藝術面貌與風格。趙俊生(1944—2013),天津人,生前為中國美術館藝委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日中水墨交流學會理事、國家一級美術師、文化部美術高級職稱評審委員、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副會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貢獻津貼,被評選為當代最具學術價值與市場潛力的(人物)畫家之一。從連環(huán)畫起步,不斷延展藝術探索的范疇,并取得不俗的業(yè)績。先后在美國、德國、日本、韓國、葡萄牙、奧地利及中國香港舉辦過聯展和個展,作品被國內外多家美術館和相關機構收藏。
列支敦士登公國位于瑞士與奧地利兩國之間,郵票是列支敦士登的特色產品,也是世界集郵者的“圣地”,郵票多次在國際郵展上評為“最美郵票”,其原因不僅僅是因為印刷精美、發(fā)行量少,更重要的是郵票藝術上的表現手法不限制、無拘束、跨國界,可以充分發(fā)揮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想象力。列支敦士登長期以來致力于和中國發(fā)展友好合作關系,其郵政先后發(fā)行了多套中國題材的郵票,因而越來越受到廣大中國集郵者的歡迎。本次郵票展覽不僅將展出列支敦士登郵政耗時兩年精心制作的40幅珍貴郵票展片,還將通過五大主題展區(qū):“美麗的袖珍國”“中列友好往來 ”“王室藝術珍藏”“百年郵票故事”“列支名車收藏” 揭開“郵票王國”神秘的面紗。展覽于2017年9月7日至11月15日在南京博物院舉辦。
伊犁位于新疆天山山脈的西部,祖國西北邊陲,因河而得名。史前的伊犁,經歷了狩獵、原始農業(yè)時代、畜業(yè)時代而進入了早期游牧時代,塞、月氏是這里最早的游牧居民。歷史時期,烏孫西遷伊犁河谷建立了游牧國家,隨著游牧民族的不斷遷入,形成了多民族聚居的地區(qū)。這里是草原絲綢之路北道的必經之地,東西方文化在這里交匯、交流,產生了燦爛的草原文化。
此次展覽由伊犁州博物館與無錫博物院聯手,通過一百余件(套)的文物展品,不僅展示了伊犁草原遠古時代的茹毛飲血、狩獵時代的刀耕火種、繁盛時期的突厥汗國、將軍統轄的邊疆要地和今天主體民族哈薩克族的生活文化,還加入了錫伯族傳統服飾文化,多種民族民俗文化融貫其中,讓觀眾更加直觀的了解伊犁草原文化的魅力,尋找游牧人的歷史軌跡。展覽于2017年9月16日至10月29日在無錫博物院舉辦。
作為國際級建筑大師,瑞士建筑師馬里奧·博塔以在提契諾州設計的獨戶住宅而聞名。他設計的建筑涉及學校、銀行、行政大樓、圖書館、博物館、宗教建筑等多種類型,至今已完成數量驚人的建筑設計項目。
此次展覽集中展示馬里奧·博塔1960年至2017年間的部分建筑和設計作品,是博塔建筑設計思想的一次集中呈現。其中,“居住空間”“工作空間”“學校與休閑空間”“酒莊”“城市空間”“圖書館”“博物館”“劇院”“宗教空間”等單元,彰顯出博塔簡潔、明確、有力而內向的建筑語言及其注重建筑與周圍環(huán)境融合的理念。“設計”單元則展示博塔設計的座椅、家具、燈具、手表等其他物件,可視為博塔建筑理念的另一種呈現。整個展覽充滿著人文性和理想性,系統完整地展現了博塔嚴謹的理性主義傳統、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及其富有時代特色的當代建筑語言。展覽于2017年9月16日至2018年1月31日就在博塔設計的典范—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展出。
責編/侯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