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炳炎,方 鐘
(廣州市鐵一中學,廣東 廣州 511447)
提高體育校本教研效率的策略與方法
□ 楊炳炎,方 鐘
(廣州市鐵一中學,廣東 廣州 511447)
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推理、經(jīng)驗總結的方法,介紹三種常見的體育校本教研形式,并對如何提高校本教研的效率進行了分析。認為:提高校本教研效率的關鍵在于各抒己見,有幾分見解有幾分成效;其次要提前預習,保證言必有中,第三要淡化個人發(fā)言,突出集體智慧。
體育;校本教研;效率;策略
體育校本教研作為學校層面的一種基層教研形式,是學校體育教學不可或缺的一種組織靈活、成果高效的教研形式。相對于區(qū)、市教研活動而言,它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實踐性和靈活性的特點。然而,長期以來,校本教研一直沒有被給予應有的重視。這也使得校本教研這種教研形式的價值及方法沒有被充分挖掘和發(fā)揮。在當前區(qū)、市教研活動為主體的形勢下,重新審視校本教研,特別是對如何提高校本教研的成效進行探討,將有助于切實發(fā)揮校本教研的價值功效,從而促進學校體育教學。
校本教研與區(qū)、市等大型的體育教研活動的區(qū)別之一就是活動范圍小,參與人數(shù)少。這就要求校本教研不能與某些低效率的大型教研一樣,將幾十位體育教師召集在同一間課室,然后一人在臺上對著PPT大講一通,臺下一片肅靜,發(fā)言結束,各自打道回府。很多時候,教研被當作一種任務來完成,其成效是微乎其微的,甚至是在浪費教學資源。而校本教研則不同,它的強制屬性顯然要低的多,而且它的目的性非常強。很少有學校明文規(guī)定體育科每周至少教研多少次,絕大多數(shù)都是因為有實際需要才進行的。這就決定了校本教研勢必要將效率放在第一位,每一次召集大家進行教研活動時都必須有實際成效才行,沒有效率的教研活動是沒有存在意義的。所以體育校本教研的組織首先要講究效率先行,其后再求形式和方法。唯如此,才不致于使教研活動流于走過場。
體育教研的形式原本就比較多樣,而校本教研由于人數(shù)少,操作性強的特點,其形式更加靈活多變。一個適合主題的教研形式有促進實現(xiàn)教研的目的,提高教研成效。但一旦形式選擇不當,則可能會對教研成效產(chǎn)生負面影響。
觀摩課作為一種教研形式,它主要是指由一位體育教師就某一特定的教材內(nèi)容進行完整的課堂教學,同行在一旁觀摩,課后集體成員針對這一堂課的思想、方法、效果、優(yōu)缺點等方面進行討論分析,從而達到學習提高的目的。這種教研形式是大型教研活動采用最多的一種形式,它特別適合推廣先進的學科思想和內(nèi)容方法。比如通過觀摩課來展示某一種先進的教學理念,或某一種優(yōu)秀的教學方法,或一種新的教材內(nèi)容等。同時,這種觀摩課也是對執(zhí)教體育教師最好的磨煉,可有效培養(yǎng)體育教師的教學能力。在校本教研中,觀摩課的形式也經(jīng)常被采用。因一所學校的體育教師都有各自的專項特長,而這種觀摩課形式就尤其適合有專項特長的體育教師去展示他對運動技術特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供大家學習參考。比如,足球專項的體育教師去上一堂足球腳內(nèi)側足球技術的觀摩課,而非足球專項的體育教師則可以學習到足球項目教學的組織形式、方法手段等。而羽毛球專項的教師展示羽毛球教學特點,這樣同事之間就可以取彼之長,補己之短,大家相互學習,共同進步。但它的弱點在于耗時久,加上同一學校的體育教師們的課都多有重疊,實際操作起來有一定的麻煩。
主題研討是指學校體育教師齊聚一起,針對某一特定的體育教學現(xiàn)象、問題進行共同研討,各抒己見,集思廣益,通過分析比較,得出結論。這種教研形式組織靈活,時間可長可短,操作起來相對容易。主題教研要立足于“小而精”,小題大做,以小為切入點,從小處突破,用最少的人員、耗最短的時間,獲最佳的效果。 所以確定主題內(nèi)容十分重要,要從教學實踐出發(fā),盡量選擇一些平時教學中遇到的困惑和問題,且操作性強的內(nèi)容來研討。為提高主題研討的效率,應在正式研討之前將主題內(nèi)容告知所有參與者,使其有提前思考的空間,以便在研討之時能對主題進行全面深入的探討。
沙龍式研討是體育教師坐在一起,針對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進行類似聊天性質的討論活動,在校本教研中廣泛被采用。它有利于科組教師間的交流溝通,相互學習。相對與主題式教研而言,沙龍式研討顯得更加輕松自由,教師主動參與,自由自在地談論自己的教學得失,發(fā)表自己對教育教學的觀點、看法,有交鋒,有辯論,在分享思想與智慧的同時也進行著思想的碰撞與交流。 另外,這種沙龍式教研時間非常靈活,可以提前計劃也可以課后的即興研討,它的時間成本相對較低,實際操作更容易。
不論采取哪一種教研形式,最終都要有所收獲,否則就是做無用功,也就是要提高校本教研的效率。研究不同的教研形式無非是要追求效率的最大化。
教研將不同學校的同專業(yè)教師召集在一起,并非是一人唱獨角戲,它要求全體教師參與其中,是一個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集思廣益的過程。一次教研活動成功與否,不在于參與教師的多少,不在于課例展示的多精彩,也不在于教研形式多新穎,其關鍵在于教研活動的參與者提出了幾分見解,解決了幾分問題,達成了幾分共識,這才是教研的真正意義所在。在某些情況下,區(qū)、市教研活動由于參與人數(shù)較多,教研活動多在教室進行,排次座位如同上課一般,甚至很多教師還樂意坐在后排,主講人在臺前認認真真地介紹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但臺下的諸多教師卻僅僅是在充當忠實的聽眾而已。整個過程沒有互動,沒有問題,沒有個人意見,經(jīng)驗介紹完教研活動也就此結束。試想這樣的教研活動其效率能高到哪里去,我們還不能保證臺下的聽眾都是認真聽講的好學生。所以,沒有集體成員參與進去的教研活動是效率低下的,就好比開會,越是大型會議越是形式走過場。真正討論問題是不會在會議上進行的,頂多也就是宣布某項決定或象征性投個票而已。那難道人數(shù)多的教研活動就沒有存在意義了嗎,當然不是。大型會議上不討論實際問題是因為問題在會議前就已經(jīng)溝通解決好了,但我們教研活動可是帶著實際問題來的,有些問題還是現(xiàn)場提出的,也沒有提前討論的必要和條件,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問題現(xiàn)場解決問題。為了不讓教研活動流于形式,就必須想方設法讓所有的參與者都發(fā)言,都能表達自己的見解。比如,教研活動人數(shù)較多時,可以先拋出需要討論的問題,再以學校為單位,經(jīng)學校內(nèi)部討論,最后再提出學校的意見。這樣要求每所參與學校都要發(fā)表各自的見解,這時各學校的代表教師就有了不可推卸的責任而變得緊張起來,進而不得不積極思考討論,發(fā)表見解。將每所學校的見解匯集在一起再進行分析整理,就是一次成功的教研活動。所以時間有限、參與人數(shù)多并不是制約教研效率的主要因素,導致教研成效低下的的原因是參與人員沒有各抒己見。相比之下,校本教研就不存在這樣的制約因素了。所以校本教研的成效取決于每一位體育教師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前面提到,每一位體育教師在教研時發(fā)表各自的見解是提高校本教研效率的關鍵所在,但不是每一個人都能隨時隨地提出真知灼見的,要想使每一位體育教師提出有價值的意見還需要有所預習。另外,讓體育教師提前有所準備,那在發(fā)言討論時就沒有理由推辭了,不但要發(fā)言,還得言必有物。比如要進行一次關于如何提高學課堂練習密度的主題教研,可提前告知每一位體育教師,給予充分思考的時間,并要求討論時所有人要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體育教師就會主動去思考并得出自己的見解,這樣的見解才更有價值。而不至于到時再人云亦云,豪無主見的敷衍過去。
教研活動是集體行為,要突出集體智慧。不同的教研形式對個人發(fā)言和集體討論的比重會略有差異。比如某個主題教研,就不存在對個別人的傾向,特別強調(diào)集體的發(fā)言。而觀摩一堂優(yōu)質課的教研形式,就需要授課老師來向大家介紹設計思路、教學方法、組織措施及優(yōu)缺點。這時由授課老師來主導是很有必要的。但這種主導也是有限度的,介紹完之后還要拋出問題供大家思考才行。授課老師的介紹只是教研活動的一個引子,真正的主體還在于接下的討論發(fā)言。這個時候,教研主持者的作用就特別重要了,主持者不但要鼓勵所有人發(fā)表意見,還要能根據(jù)實際情況將不同的問題拋給不同的人,引導集體討論。另外,還要注意討論的深度,杜絕只有表揚沒有問題的教研討論。優(yōu)點要表揚,但不足也要正視,往往不足之處才是最需要去深究的地方。所以教研活動要有所得,就必須要有所究有所論。
[1] 楊琪.多種教研方式提升教師專業(yè)能力[J].中國學校體育,2016(7):55.
[2] 巨思義.教學沙龍:一種教研的好形式[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0(6).
G807.3
A
10.3969/j.issn.1006-1487.2017.06.016
2017-10-06
楊炳炎(1986— ),男,廣東茂名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