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彤
淺析張之洞的法律思想
李曉彤
本文通過對張之洞法律思想的探析,分析其思想的形成以及演變過程,并結合實際介紹其法律思想的特征,分析其法律思想對現(xiàn)代中國的各項法律制度的發(fā)展以及完善提供的借鑒意義。
張之洞 清末改革 中體西用
張之洞入仕初期,仕途并不坦蕩,張之洞才華橫溢卻苦無伯樂,官微言輕并且接觸不到實際權力,他在這一時期的思想,是中國古代的傳統(tǒng)思想,這種儒家法律思想更加重視德行慎用刑罰,但是對于接觸不到實際權力的張之洞來說,這一思想無法讓之了解在實際中存在的諸多問題。
而后,張之洞的法律思想越發(fā)成熟,在接觸到實際權力后,張之洞才意識到紙上談兵的無力。在其就任山西期間,重刑治理匪亂,這與他的父親死于匪患有很大關系,而且正直太平天國運動剛剛過去幾年,張之洞擔心匪患會導致社會的不安定,給國家的安全帶來影響,所以勢必遏制匪亂的萌生,以致這一時期的法律思想更加傾向于重用刑罰。
在寫《勸學篇》之后,張之洞的思想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這一階段的法律思想的核心是“中體西用”。在這一時期,張之洞作為洋務派的領袖人物,其在思想上多受西方思想的影響,并將中國傳統(tǒng)的思想和西方思想相結合,影響了清末的改革。張之洞更為詳盡自己的思想,以中國傳統(tǒng)的思想為根本,通過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來維護國家的地位、清王朝的統(tǒng)治以及社會的穩(wěn)定。
張之洞在任職期間,清晰的認識到中國與西方國家的差距,嚴重影響了國家的安全與地位。在中國與西方國家發(fā)生利益糾紛時,列強罔顧國際上通用的公法,而是完全根據(jù)自己的利益來與中國就糾紛問題進行解決,熟知國際上通用的公法的中國人才十分稀少,在與他國進行糾紛解決時,根本無法辯駁。張之洞意識到這個問題不解決就會對國家的利益造成極大的損害,于是大力興辦學堂并且鼓勵學子去西方國家留學,注重法律人才的培養(yǎng),由起初的國際公法的學習再到西方其他先進法律的學習。
張之洞將其法律思想運用到教學的實踐中,為中國培養(yǎng)出了許多精通法律的可用之才,在晚清的法制改革中發(fā)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這一舉措奠定了中國法律的基礎。張之洞的在教育領域的作為,對后來中國法律體系的構建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刑法較為發(fā)達的國家,在審判中,審判者往往都會動用私刑,通過一些嚴厲的手段從收押的犯人口中獲取口供,這就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刑訊逼供,刑訊逼供在我國有著十分久遠的歷史。通過如此強硬的手段得到的所謂的證據(jù),使冤案的發(fā)生層出不窮。張之洞據(jù)此提出了重視眾證定罪的思想,更加重視證據(jù),從而避免一些冤假錯案的發(fā)生,使法律的實施得到更有效的保證。
張之洞在司法改革方面的作為還包括在湖北修建了一座近代監(jiān)獄,在監(jiān)獄中實行日本的先進的管理方法,提升監(jiān)獄的環(huán)境,通過對西方國家的學習,將西方先進經驗融入到中國的管理中,完善中國的監(jiān)獄條件以及相關的制度。這些措施體現(xiàn)了“中體西用”這一法律思想,更是對其人道主義思想的詮釋。
張之洞通過在司法改革中的一系列措施,將西方先進經驗結合到中國的實際中,更為深刻的詮釋了其“中體西用”的法律思想,在清末法制改革中發(fā)揮極為重要的作用,更是對之后各時期的法律制度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清末修律過程中,在上層階級中爆發(fā)了與此相關的大規(guī)模的激烈爭論,沈家本為代表的“法理派”主張法律道德相分離,趨同西方的法學理論,而張之洞所代表的“禮教派”則認為修律不應偏離中國的傳統(tǒng)禮教民情。兩派圍繞著中西方文化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也即歷史上的“法理之爭”。
兩派在收回治外法權的方式方面、訴訟制度的改革方面以及禮教風俗的保守態(tài)度等方面都有不同的主張,但是,兩派在思想上也存在相通之處。兩派所主張的修律的目的都在于革除舊弊,灌輸新律,維護清王朝的統(tǒng)治,這一點上毋庸置疑。
以張之洞為首的禮教派,指導思想是封建的綱常禮教,他們同意制定新刑律,但是反對完全模仿西方的法律制度,盡管張之洞的思想中有封建禮教色彩,但究其原因在于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轉型時期的中國,張之洞先進的思想仍然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積極作用,值得肯定。
張之洞的思想在時間的遷移之中不斷地修改完善,最終得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法律思想,他將此思想付諸于實踐之中,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清末社會的法治變革。
中國五千年文明博大精深,傳統(tǒng)的法律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和經濟、政治、文化等不斷交融一體,不斷發(fā)展完善,形成了璀璨奪目的中華法系。隨著社會的進步,生產力的發(fā)展,人們思想的進步,傳統(tǒng)的法律文化并非完全貼合于實際,我們應該認真篩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我所用,對于不再符合現(xiàn)代社會人文精神的法律予以改造乃至摒棄,要與時俱進,不斷地為傳統(tǒng)的法治思想注入充滿時代活力的新鮮血液。與此同時,也要正確地處理中西方法律文化的關系,在當今社會西方文化不斷沖擊的背景下,正確認識并清楚地理清中西方文化的內涵,將西方先進的法律文化進行合理的借鑒,為我所用,以期中國法律文化更加進步,以適應社會生活。
[1]馬小紅.中國法律思想史研究[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曾憲義.中國法制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延邊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