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
空山(外三首)
納蘭
其實山空得已容不下一個人。
此中的真意
需用赤子之心,觀亂石呈僧侶的形象。
肉身和詞語,
究竟哪一粒麥子通往返青?
醉心于詞語的空山,
渴慕新雨。
何妨在大地的生死簿上
勾掉名姓。
誰的良言,可當煎餅泡在寺門的一碗羊肉湯里?
啄木鳥
望著病樹林,無從下口。
云雀卻忘記
把一顆心從云的當鋪里贖回。
紅薯泥,鯉魚焙面,杏仁茶,冰糖雪梨……
這些讓我顯得詞語豐富,
卻不足以讓我內(nèi)心富足。
我多么渴慕降龍木和接骨木身上的品性——
讓龍降服,讓碎骨得醫(yī)治。
就像我此時此刻站在瑞應(yīng)峰的腳下,
仿佛按照指示牌抵達了琉璃光。
鋼筋水泥的時代
不宜傾聽鳥鳴口中的
雪。
草民從榆樹身上借貸,償還空山的債務(wù)。
竹筒里
碰撞的竹簽
是思想的刀槍在繳獲自由的棍棒。
沒有任何一個當下說出的預(yù)言
可以反身
再指向當下。
不過是鎢絲之心藏匿于肉身的燈泡。
不過是伸長了耳朵傾聽
閃電。
這一生別無所長,
無非是渴慕琉璃之身和般若智慧。
不比一千朵蝴蝶和七滴螞蟻占有更多的土地和海水
但渴慕輕和小。
這樹枝和堤岸綿長遼遠
我還沒有讓羽翼在語義里
垂釣。
也沒有精通障眼和煉金的法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