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少衡
寫這個中篇時我一直感到擔心,唯恐自己說得太多。我想把話說得簡單一點,寫著寫著又陷了進去,難以自拔。例如我想表達“你可以相信”。這句話其實還有一個前提:“你可以相信嗎?”需要先提出問題,而后才來回答。如果我把自己的詢問范圍限定于某一個人,那么可能單純一點,比較容易表現(xiàn),可我又覺得意猶未盡,不想到此為止。于是這個小說就有了數(shù)重詢問。首先當然是問人。小說里那個“進去了”的家伙可以相信嗎?小說主人公對他原本信任有加,此刻卻深陷懷疑,因為這個人明擺著有事,而且似乎還把主人公本人拖進了漩渦。如果主人公的懷疑僅僅針對某個人,那是小問題,偏偏是這個人與之淵源如此之深,讓他感覺到如果此人都不可相信,那么還有誰可以相信?這一來就顯得比較嚴重。我感覺除了對他人的詢問,小說里還應當有對自己的詢問:“我可以相信自己嗎?”這種對自己的懷疑其實很痛苦。主人公為什么會有這種表現(xiàn)?因為發(fā)生的一切讓他對自己的觀察和判斷能力,包括自己對人的辨識能力產生懷疑,盡管他不愿相信自己喪失了這種能力,卻不能不捫心自問。主人公同時也自省自己的一些行為,人不可能永遠都是對的,總會有一些事做得不好,或者不對,需要接受教訓。這很正常。但是如果因為種種原因,讓自省變成自我懷疑,那就嚴重了。然后還有另一重詢問,也讓小說主人公非常糾結,因為牽扯到某些他很珍重的理念,他用兩個字來形容,即“公正”。公正是否存在?它依然還可以相信嗎?還值得為它去努力嗎?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口頭上,這個問題從來不是問題,但是在某個具體情境中,對小說主人公這種不善于口是心非者而言,這是一個真實的問題。事實上,這類問題只屬于小說主人公這一類人,這個時候這個世界有不少人絕對不會拿這種問題糾結自己,他們會將其歸為無聊。與其費心去琢磨那個,不如去鉆營圖利,哪怕打牌泡妞也更實惠。問題是這個世界除了應該有這種人,也還需要那種人,哪怕鳳毛麟角,也該請出來為我們這些蕓蕓眾生提供點綴。至少我是這么想的,所以就來寫他。小說中,這些問題的答案歸結為其題目——你可以相信。我覺得對這位小說主人公而言,如果答案是否定的,無疑等于“三觀”盡毀。一個人安身立命需要一個支點,這位小說人物的支點不僅在于月薪多少,也在于他心里的這些認定。我覺得他應當是對的,盡管其存在顯得較為沉重。
感謝《清明》和《中篇小說選刊》讓我的這些問題得以提交讀者,容我借以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