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慎明
理論園地
是關鍵在人還是關鍵在制度及體制機制?*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相關論述的體會(上)
文/李慎明
“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蔽覈母母镩_放已經(jīng)整整進行三十八年,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巨大成就。在物質(zhì)層面,主要表現(xiàn)為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占世界第二位;在制度層面,主要表現(xiàn)為找到一條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精神層面,主要表現(xiàn)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凝聚全體人民;在黨的建設層面,主要表現(xiàn)為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始終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在任何情況下都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在對外關系層面,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既堅持走和平發(fā)展道路,又決不吞下?lián)p害我國主權、安全、發(fā)展利益的苦果。
改革開放以來,也出現(xiàn)了不少新情況,在較長時期內(nèi)積累了一些相關的問題。比如財富占有和收入分配差距過大、黨和政權內(nèi)部及社會上的一些腐敗現(xiàn)象嚴重、粗放式的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亟待轉(zhuǎn)變、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尚須全面積極穩(wěn)妥推進、一些人特別是一些中高級干部的正確理想信念嚴重缺失等等。除此之外,世界格局和我國周邊安全形勢也出現(xiàn)不少新的情況。令人欣慰的是,黨的十八大之后,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正確領導下,上述問題已經(jīng)開始著手解決,新的情況也正在得到有效的應對,有些方面還取得了十分明顯的成效。
從一定意義上講,對上述嚴重問題的存在并應下大的決心和氣力給予解決,這在不同的人群中甚至已形成所謂的“共識”。但在如何解決上述問題上,不同的人群卻開出不同甚至完全對立的“方子”。
千種方萬種方,從根本上看,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三種:一種看法認為理想信念及價值觀的建設是黨的建設和社會建設的靈魂,制度及體制機制建設是黨的建設和社會建設的保證。應該把思想建設與制度建設緊密結合,一起抓好。另一種看法認為所有問題存在的根本原因,完全是法制不健全、制度及體制機制不完善造成的。只要變所謂的“人治”為“法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制度及體制機制,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還有一種極端的看法認為改革開放后,我們所取得的所有成就,主要是在經(jīng)濟上向西方學習的結果,而存在的所有問題,都是改革半途而廢所造成;這就需要大膽徹底改革,全盤照搬西方制度特別是西方政治制度及體制機制才行。
2014年10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指出:“從嚴治黨靠教育,也靠制度”;“現(xiàn)在,一個比較明顯的問題就是輕視思想政治工作,以為定了制度、有了規(guī)章就萬事大吉了,有的甚至已經(jīng)不會或不大習慣于做認真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了,有的甚至認為組織找自己談話是多此一舉。正是這樣的簡單化和片面性,使一些本來可以落實的制度得不到落實、一些本來可以避免的問題不斷發(fā)生?!雹?/p>
2017年1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第七次全體會議上發(fā)表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指出:“標本兼治是我們黨管黨治黨的一貫要求。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必須堅持標本兼治”;“要堅持治標不松勁,不斷以治標促進治本,既猛藥去疴、重典治亂,也正心修身、涵養(yǎng)文化,守住為政之本”。②習近平總書記在這里講的治標,實質(zhì)上是制度治黨;講的治本,實質(zhì)上是思想建黨。
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厘清人即理想信念及價值觀與制度及體制機制的關系十分重要。讓我們從以下幾點辨析如下。
認為制度及體制機制是關鍵的同志的主要依據(jù)是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之初的兩段論述。 1980年8月,鄧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所作的《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指出:“我們過去發(fā)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這種制度問題,關系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必須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p>
鄧小平在論述上述觀點時,是“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改革開放剛剛開始之時,改革開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和新舉措急待建立與此相適應的制度及體制機制來確立和規(guī)范。此時的鄧小平特別強調(diào)制度及體制機制即法治建設,這是完全正確的。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當時開始建立并逐步得到加強的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及一系列其他制度,其中包括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作為堅強保障。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在論述關鍵在人還是制度及體制機制的關系時,主張制度及體制機制即法治決定一切的同志,往往只引用鄧小平上述兩段話來佐證自己觀點正確的絕對性。還有一些同志一談到我們現(xiàn)在存在的所有問題的根源時,往往是長嘆一口氣,邊搖著頭邊說:“這都是我們的體制機制造成的。這一問題解決不了,一切無從談起?!?/p>
應當承認,一些問題的出現(xiàn)與存在,不健全的制度及體制機制是緣由之一,但絕不是全部;說到底,有些問題出現(xiàn)與存在的根源也不在這里。對此抱有誤解的同志,可能是只記住了鄧小平關于“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這一句話,忽略了鄧小平在其晚年的其他有關論述。比如,1992年1月至2月間,鄧小平在其著名的“南方談話”中說:“正確的政治路線要靠正確的組織路線來保證。中國的事情能不能辦好,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能不能堅持,經(jīng)濟能不能快一點發(fā)展起來,國家能不能長治久安,從一定意義上說,關鍵在人?!彼终f:“中國要出問題,還是出在共產(chǎn)黨內(nèi)部。對這個問題要清醒,要注意培養(yǎng)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yè)化’的標準,選拔德才兼?zhèn)涞娜诉M班子。我們說黨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要長治久安,就要靠這一條。真正關系到大局的是這個事?!雹鬯€說:“只要有一個好的政治局,特別是有一個好的常委會……什么亂子出來都擋得住?!雹?/p>
1977年7月21日,鄧小平在中共十屆三中全會上作了《完整地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的講話,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是我們黨的指導思想?!雹菟终f:“毛澤東同志在這一個時間,這一個條件,對某一個問題所講的話是正確的,在另外一個時間,另外一個條件,對同樣的問題的講話也是正確的;但是在不同的時間、條件對同樣問題的講話,有時分寸不同,著重點不同,甚至一些提法也不同。所以我們不能從個別詞句來理解毛澤東思想,而必須從毛澤東思想的整個體系去獲得正確的理解?!雹捺囆∑奖救说纳鲜鲋v話為我們辯證統(tǒng)一地正確理解鄧小平在不同時期對人與制度及體制機制即法治的相關論述提供了馬克思主義方法論意義上的指導。這也就是說,我們同樣需要完整地準確地理解鄧小平理論,而不能各取所需,僅僅抓住其中的一兩句話,不顧時間、地點而片面地去理解和闡發(fā)。
從鄧小平晚年的一系列論述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出,此時的鄧小平強調(diào)的重點,是人對制度及體制機制根本性和決定性的作用,而不是制度及體制機制即法治對人的反作用。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強調(diào)制度及體制機制即法治的建設,是因為在當時條件下,其反作用有著決定性的作用。鄧小平在其晚年特別強調(diào)“關鍵在人”,這與毛澤東早在1949年9月所強調(diào)的“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思想⑦是完全一致的,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毛澤東所說的“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和鄧小平所說的“關鍵在人”都內(nèi)含了人與制度及體制機制相比,人高于制度及體制機制的道理。
早在1956年12月,在討論政治局會議相關文件時,毛澤東就簡要闡明了制度與人的關系。他明確指出:“應當承認社會主義制度很年輕因而不完善,但制度不是萬能的,它要人們運用,運用的結果因各人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不同而不同?!雹嗝珴蓶|在這里講得很清楚,他所說的“社會主義制度很年輕因而不完善”,實質(zhì)上已經(jīng)是在充分肯定制度建設的重要性,但因是談話,此句話后面可能是省略了這樣一句話,即“因而我們要重視加強社會主義制度的建設”。毛澤東接著說的“但制度不是萬能的,它要人們運用,運用的結果因各人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不同而不同”,這就是進一步告訴我們,制度很重要,但制度與人相比,人更具決定性。因為制度要人運用,相同的制度因各人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不同而運用的結果也不同,甚至是截然不同。
有人認為,毛澤東只是重視所謂的“人治”,忽視“法制”即各項制度的建設。其實,這是誤解。1965年5月,毛澤東重上井岡山。他在闡發(fā)井岡山精神時說:“在井岡山時,我們摸索了一套好制度、好作風,現(xiàn)在比較提倡的是艱苦奮斗,得到重視的是支部建在連上。忽視的是士兵委員會。支部建在連上,隨著我們掌握政權,現(xiàn)在全國各行各業(yè)都建有黨的組織,成為領導機構。黨的力量加強了。但自覺接受群眾監(jiān)督,實行政治民主,保證我們黨不脫離群眾,比井岡山時士兵委員會就要差多了。全國性的政治民主更沒有形成為一種制度,一種有效的方式。井岡山時期士兵委員會是有很大作用的。”⑨他還說,當時的“士兵委員會可以監(jiān)督連長、營長、團長的,它有很大的權利。現(xiàn)在工廠的工會真的可以監(jiān)督廠長、書記嗎?誰又來監(jiān)督我們的市委書記、省委書記?誰來監(jiān)督中央的領導,中央出修正主義怎么辦?”⑩“人家資本主義制度發(fā)展了幾百年,比社會主義制度成熟得多,但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中國的人口多、民族多,封建社會歷史長,地域發(fā)展不平衡,近代又被帝國主義弱肉強食,搞得民不聊生,實際四分五裂。我們這樣的條件搞資本主義,只能是別人的附庸。帝國主義在能源、資金許多方面都有優(yōu)勢,美國對西歐資本主義國家既合作又排擠,怎么可能讓落后的中國獨立發(fā)展,后來居上?過去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今天走資本主義道路,我看還是走不通。要走,我們就要犧牲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這就違背了共產(chǎn)黨的宗旨和井岡山的追求。國內(nèi)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都會激化,搞不好,還會被敵人所利用。四分五裂,危險得很。印度不是分裂了嗎?”“我們要摸索出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避免走資本主義道路,防止修正主義,要繼承和發(fā)揚井岡山的一些好制度、好作風。”他還說:“在怎樣防止特權階層方面要有一整套好制度,要繼承井岡山的好制度、好作風。井岡山精神不僅僅是艱苦奮斗,士兵委員會和支部建在連上一樣深遠。它們是井岡山革命精神的三個支點。在中央領導崗位上,習近平至少是三上井岡山。2016年2月,春節(jié)前夕,他又一次來到井岡山,又一次深情地指出:“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時期留給我們最為寶貴的財富,就是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diào)要把思想建黨與制度治黨緊密結合,不正是對當年井岡山精神的繼承與發(fā)揚嗎?
我們常講以人為本,不能在制度與人的關系上,變成了以制度及體制機制為本,人倒成了輔,成了末。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chǎn)力決定生產(chǎn)關系,社會生產(chǎn)關系各個方面的總和組成社會的經(jīng)濟基礎,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人無疑是生產(chǎn)力中最活躍、最關鍵的因素,這不僅直接體現(xiàn)在生產(chǎn)力的范疇,同時又體現(xiàn)在生產(chǎn)關系和經(jīng)濟基礎、政治的上層建筑和與政治的上層建筑相適應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等范疇之中。而制度及體制機制則是經(jīng)濟基礎和政治的上層建筑的有機組成。制度及體制機制靠人來確立和完善,也要靠人來遵循或變革。所以從根本上說,人決定制度及體制機制。這就是鄧小平晚年所說的“關鍵在人”的道理。當然,一定的政治的上層建筑和文化的上層建筑,也會反作用于一定的生產(chǎn)力與經(jīng)濟基礎。這種反作用關系,體現(xiàn)在人與制度及體制機制的關系上,這就是制度及體制機制在一定條件下反作用于生產(chǎn)力,其中包括人。這種反作用,在一定條件下,也會對結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也就是鄧小平所說的“組織制度、工作制度”的重要性。
當然,我們所說的關鍵在人,一是放在社會歷史的發(fā)展之中,主要是指其階級的整體性。馬克思指出:“在一切生產(chǎn)工具中,最強大的一種生產(chǎn)力是革命階級本身。所以,占絕大多數(shù)的人民,最終決定著歷史發(fā)展的方向。這就從關鍵在人這一科學結論又回歸到了毛澤東所說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這一歷史唯物主義的真諦。二是人的最活躍、最根本因素,對于反動的統(tǒng)治階級來說,它的關鍵作用體現(xiàn)在其阻礙社會歷史發(fā)展的腐朽性和反動性,對于工人階級和真正的共產(chǎn)黨人來說,則體現(xiàn)在其具有歷史的先進性、主動性、創(chuàng)新性等等。三是我們強調(diào)階級的整體作用,但絕不排斥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同時包括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對于歷史變遷的決定性作用。無論是對先進的還是反動的階級及其代表人物,都是如此。
我們完全承認,作為大寫的即整體的人和任何單個的人的生存和發(fā)展,從根本上說,都受制于當時社會生產(chǎn)力和文化水平發(fā)展的制約并被其所決定。因為既定的社會生產(chǎn)力和文化發(fā)展水平對于既定的人來說,都是客觀存在。但從一定意義上講,人活著,一個是認識世界,一個是改造世界。認識世界,就是認識客觀事物發(fā)展的本質(zhì)與規(guī)律;改造世界,就是根據(jù)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改造客觀世界,求得客觀世界為人本身服務。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人類自身也亟須得到改造。這都完全體現(xiàn)著人不同于其他動物的所特有的主觀能動性。制度及體制機制,僅僅是人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一個成果。從這一點上講,我們又找到了人決定制度及體制機制的具體的表現(xiàn)形式。
另外,一定的法即一定的社會制度及體制機制是一定的人的意志的體現(xiàn),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zhì)第一性,精神第二性;是先有物質(zhì)而后產(chǎn)生精神。人不僅是大千物質(zhì)世界的有機組成,而且是目前已知的大千物質(zhì)世界的萬靈之長。在我們這個地球上,是先有了人即生產(chǎn)力中最活躍、最關鍵的因素這一特殊的物質(zhì)基礎,才逐步產(chǎn)生和發(fā)展著社會制度及體制機制等人類這些精神活動的產(chǎn)物。因此,在歷史的長河里,從整體上說,是人產(chǎn)生并決定社會制度及體制機制,而決不是相反。當然,一定的社會制度及體制機制一旦形成之后,便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對一定的人也有著相應的反作用,并在特定條件下有著決定性的作用。人的特定個體或群體被特定的社會制度及體制機制所束縛、所制約著,有的特定的個體或人群對特定的制度及體制機制雖不愿遵循,但在一段時日內(nèi)也往往無能為力、無可奈何。從這個意義上講,制度及體制機制決定著人的特定個體或人群。但是,放入歷史長河中,人卻在不斷地廢除或建立著一定的制度及體制機制,是人決定著制度及體制機制。另外,一定的制度及體制機制是人對一定的經(jīng)濟、政治和文化實踐經(jīng)驗的結晶和固化。正因如此,一定的制度及體制機制對于一定的人來說,往往既滯后于客觀世界的發(fā)展,又往往滯后于人對未來規(guī)律性的認知。這就是人與制度及體制機制之間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就是我們所說人最終決定制度及體制機制的原因。
為了進一步說明上述關系,可以再試舉例如下:從正面說,從一定意義上講,正因為中國人民有了自己的偉大領袖毛澤東,我們才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統(tǒng)治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的新型經(jīng)濟、政治制度,并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yè)的偉大勝利。這恰如1980年鄧小平在答意大利記者法拉奇問時回答:“沒有毛主席,至少我們中國人民還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長的時間。正因為我們有了鄧小平這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我們才逐步建立和健全了改革開放以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制度及體制機制,并取得了改革開放的光輝成就。而不是說,我們先有了相關的制度及體制機制,才產(chǎn)生了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和鄧小平這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從反面看,蘇聯(lián)解體、蘇共垮臺,其根本原因,并不在于蘇聯(lián)的社會主義社會制度及體制機制,而是在于蘇共自赫魯驍夫領導集團始逐漸脫離、背離特別是戈爾巴喬夫等人最終背叛馬克思主義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所致。在蘇聯(lián)解體、蘇共亡黨的過程中,作為領導集團的代表人物即從赫魯曉夫到戈爾巴喬夫等人卻難逃干系。
為了進一步說明制度及體制機制與人的關系,筆者在這里再轉(zhuǎn)述如下一段話:“為政到底在人,并不一定在法。立法、制度固然重要,但執(zhí)法的還在人,立法的也是人,所以還是人政重要這話是誰說的?是南懷瑾。
人的本質(zhì)是社會生產(chǎn)關系的總和。社會中的每個個人,都是生活在生產(chǎn)的諸種關系之中,也就是種種制度其中主要是一定的所有制之中。從這種意義上講,每個人都受著一定的制度及體制機制的制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講,在一定的時空內(nèi),在一定的生產(chǎn)力基礎上產(chǎn)生的一定的生產(chǎn)關系反作用于生產(chǎn)力,決定著人們對生產(chǎn)勞動及其生產(chǎn)關系的態(tài)度,并進而決定其對上層建筑即社會制度及體制機制的態(tài)度。比如說,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系與資本主義制度,從本質(zhì)上說,就是金錢崇拜制度。隨著西方世界為主導的經(jīng)濟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在資本主義的生產(chǎn)關系框架內(nèi),資本日益全面地統(tǒng)治著世界,個人則往往日益成為資本卑微的奴隸。在我國長達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不少人也往往是舊社會制度的奴隸。從這個意義上說,在這個時空內(nèi),制度及機制體制往往決定著個人甚至是國家的命運。但魯迅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懷揣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領導著一大批不愿做奴隸的人們,腳踏實地艱辛奮斗,甚至不惜拋頭顱、灑碧血,終于推翻人剝削人的舊制度及體制機制,建立了新中國。經(jīng)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與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又建立起一套比較完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體制機制體系。廣大人民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體制機制體系必然采取擁護、維護和不斷完善的態(tài)度,以使其造福于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國際壟斷資本及國內(nèi)外一切敵對分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體制機制,則是污蔑、攻擊、抹黑,或采取偷梁換柱或直至公然顛覆等手段,企圖在社會主義的新中國恢復或建立資本主義制度及體制機制,把新中國重新引向殖民地半殖民地。這都充分說明,不同的類型的國家和不同的人群,或崇拜、完善,或敵視、摧毀著不同的社會制度及機制體制。一定的社會制度及體制機制,對于一定的人來說,是神圣的,而對于另外一些人來說,則是需要褻瀆的。
人們常說,法律高于一切。但在階級和有階級的社會里,一定的社會制度及體制機制從來不可能高于一切人。從根本上說,是不同人在選擇、遵循、創(chuàng)造和決定著不同的社會制度及體制機制。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生產(chǎn)關系中,有著不同的地位,起著不同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在一定生產(chǎn)關系條件下生產(chǎn)力的人的因素中,有些人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而另一些人,則是最反動、最保守的因素。因此,我們平常所說的,人是生產(chǎn)力中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中的人,主要是指廣大人民群眾,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社會中,更主要體現(xiàn)在工人階級身上。
法律高于一切,這是相對于個人和組織的行為而言;任何法律都是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體現(xiàn)。在社會主義中國,我們所做的一切其中包括所制定的法律,都是為了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當社會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法律需要適應新的重大情況時,黨就要依靠人民,通過立法機關和一定的法律程序,及時地制定、修改或廢除相關法律,以更好地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什么是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就是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眼前與長遠,局部與全局,個人、集體與國家利益的有機有效相統(tǒng)一。所以,從根本上和最終來說,不是法律高于一切,而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是我們憲法和法律合法性的根本來源,也是其得以永葆活力的動力和源泉。
在歷史的長河中,任何“法治”,如同任何的“人治”一樣,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都不是永恒的,而是暫時的。在我們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今后也絕不會出現(xiàn)一勞永逸的完美的制度及體制機制體系。一切存在的,都是有理由的,但又是暫時的。僅在狹小的研究桌前或會議室里,通過幾個人的冥思苦想,企圖尋求和設計出一種完美而又永恒且能“包醫(yī)百病”的制度及體制機制,僅僅是也必然是一個美麗的烏托邦而已。
國際壟斷資本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永久地統(tǒng)治世界。正因如此,它又往往對資本主義的社會制度及其相適應的體制機制竭力美化,甚至斷言人類社會將終結于資本主義的社會制度及體制機制。但是,從根本上說,是生產(chǎn)力決定生產(chǎn)關系。不斷解放和發(fā)展著社會生產(chǎn)力,必然與一個個過時的生產(chǎn)關系發(fā)生根本性矛盾,并進而不斷改變和創(chuàng)新著新的生產(chǎn)關系即反映該關系的社會制度及機制體制。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社會,不正是這樣從低級到高級、一步步走過來的嗎?資產(chǎn)階級的法即資本主義制度及機制體制在其上升時期,具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性和合理性,但它絕不是永恒的,廣大勞動人民的意志會最終戰(zhàn)勝資本的意志,并不斷推動著歷史的進步。
我們再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看制度及機制體制與人的關系。資本本性是膽怯的,它會逃避動亂和紛爭,并在一定的法的制度及體制機制內(nèi)運作,以謀取穩(wěn)定而又可持續(xù)的利益。但是,謀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則是高于任何制度和法律秩序的資本的最高準則。這也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引用英國經(jīng)濟學家托·約·登寧所說:“如果有10%的利潤,資本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資本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資本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資本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資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在當今資本主義世界,托·約·登寧的以下論述依然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即“如果動亂和紛爭能帶來利潤,它就會鼓勵動亂和紛爭”。蘇聯(lián)這個煌煌然的大黨大國即社會主義制度及體制機制的轟然倒塌,不正是其國內(nèi)外資本相互勾結鼓動的結果嗎?蘇聯(lián)亡黨亡國之后,不是有一些人在歡呼喝彩嗎?主張在任何情況下法律都高于一切的人為何不在此鳴上幾聲呢?由此看來,一定的法律即制度,僅是一定階級意志的體現(xiàn),這是一條顛覆不破的真理。在資本主義社會,形式上是法律高于一切、其本質(zhì)上是操縱法律的壟斷資本利益高于一切。資本只是忠于能夠使自身獲得最大利潤的法律,而所蔑視的是限制自身獲得最大利潤的法律。更為關鍵的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資本會不會照此辦理呢?(未完待續(xù))
注釋:
①《人民日報》2014年10月9日。
②《人民日報》2107年1月7日。
③《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0頁。
④《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1頁。
⑤《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2頁。
⑥《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2~43頁。
⑦《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2頁。
⑧吳冷西:《回憶主席與戰(zhàn)友》,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42頁。
⑨馬社香:《前奏——毛澤東1965年重上井岡山》,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年版,第174頁。
⑩馬社香:《前奏——毛澤東1965年重上井岡山》,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年版,第177頁。
*本文是作者所著《人為什么而活著》再版前言的摘要。該書最近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