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靳國君
堅定文化自信 振奮民族精神
——學習習近平關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論述
文/靳國君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自信的一系列重要論述,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理論,是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集中體現(xiàn)了當代中國共產(chǎn)黨人鮮明的文化觀,反映了我們黨高度的文化自覺、堅定的文化自信和強烈的文化擔當。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自信的重要思想,努力譜寫文化自信的新篇章,對于振奮民族精神,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正確認識習近平總書記講的這六個“更”的深刻含義,對于我們準確把握文化自信的豐富內(nèi)涵和精神實質(zhì),至關重要。
文化自信的核心是堅定理想信念。中國共產(chǎn)黨之所以叫共產(chǎn)黨,就是因為我們黨從成立起就把共產(chǎn)主義確立為自己的遠大理想。我們黨之所以能夠經(jīng)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奮起,歸根到底是因為我們黨有堅定的理想和崇高的追求。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所在。一個民族、一個政黨是否有希望、有力量,首先就要看他們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yè)、所追求的目標是否充滿必勝的信念。近百年來,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共產(chǎn)黨人英勇奮斗,成千上萬的烈士為了這個理想誓死如歸、在所不辭,就因為他們對這個理想的實現(xiàn)充滿自信。理想之光不滅,信念之光不滅,是無數(shù)革命先烈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理想信念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險的滑坡。改革開放以來,有些黨員領導干部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問題,有的甚至墮落成腐敗分子,根子就是理想信念這個“壓艙石”發(fā)生了動搖,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出現(xiàn)了松動。有的是被社會上陰暗面遮住了雙眼,對社會主義前途心生悲觀而丟掉了理想信念;有的是人生不順特別是仕途遇到挫折,對個人前途心生失望而丟掉了理想信念;有的是抵不住金錢美色的誘惑而丟掉了理想信念;有的是受錯誤思潮的影響而丟掉了理想信念,等等。凡此種種,說明我們要經(jīng)受“四個考驗”,克服“四個危險”,就必須不忘初心,堅守正道,始終要把理想信念銘記于心,見諸于行 。對于共產(chǎn)黨人來說,堅定文化信念,就是要 筑牢信念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wěn)思想之“舵”,練就“金剛”之身。
文化自信的本質(zhì)是道路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人民歷盡千辛萬苦,經(jīng)過不斷探索,付出巨大代價而取得的根本成就,是一條中華民族“自己的路”。它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了中國人民意愿,順應了時代發(fā)展進步要求,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的持續(xù)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fā)展歷程的深刻總結(jié)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廣泛的現(xiàn)實基礎和豐富的文化積淀。堅持文化自信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nèi)在要求,也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精神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道路是實現(xiàn)途徑,理論是行動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文化是內(nèi)在動力,四者統(tǒng)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只有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整體性上把握“四個自信”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才能深刻理解文化自信的本質(zhì)。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還是文化軟實力,這事關精氣神的凝聚。我們要堅定理想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要加一個文化自信。”它體現(xiàn)了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最高層的部分,關系我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關系我國國際地位和國家影響力,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xiàn)。
文化自信的要義是弘揚民族精神。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里生生不息,薪火相傳,頑強發(fā)展,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一脈相承的精神動力、精神特質(zhì)、精神脈絡。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崇高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等等,都是中華兒女矢志不渝的精神追求和做人準則。正是這種獨特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曾經(jīng)創(chuàng)造了人類歷史的輝煌,如春秋時期的諸子百家、漢代雄風、盛唐氣象、兩宋文化等。只是到了近代,由于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的境地,連生存都受到威脅,才使民族自信心受到損害,崇洋媚外心理滋生,文化自信變成了文化自卑。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水平和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文化自信也隨之大大提升。試看今日之世界,中國理念、中國方案、中國智慧在全球熠熠生輝,揚眉吐氣的中國人穿行于五大洲、四大洋,連哈佛校園都吹進了“中國熱”。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chǎn)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最有理由自信的?!钡脖仨毧吹剑覀冸x完全自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F(xiàn)在,一些“以洋為尊”、“以洋為美”的現(xiàn)象仍然大行其道,如帶洋名字的住宅小區(qū),帶洋名字的商標店鋪,克隆西方建筑的“山寨”豪宅,甚至學術討論也要以引用西方觀點為榮,等等,還頗有市場。這些都充分說明,掃除洋奴習氣,弘揚民族精神,倡導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堅定文化自信的當務之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也一定能創(chuàng)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這既是文化自信的真實表達,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
第一,必須牢固樹立自信意識。早在上世紀30年代,魯迅先生就針對一些人的民族自悲情緒,寫下了著名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他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痹谥袊e貧積弱的時代,魯迅先生尚能發(fā)出中國人沒有失去自信力的“吶喊”,今天,當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xiàn)這個目標的時候,我們更應該理直氣壯、滿懷豪情地充滿自信。習近平總書記說:“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闊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yǎng)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自信,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币虼耍邠P文化自信的旗幟,像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一樣,牢固樹立自信意識。這是建設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迫切需要,也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第二,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文化虛無主義。當前,國際國內(nèi)形勢風云變幻,社會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領域情況更加復雜,堅持文化自信,面臨許多方面的考驗和挑戰(zhàn),最突出的就是文化虛無主義。它是歷史虛無主義在文化方面的重要表現(xiàn):一是散布革命文化“過時”論。有人認為,現(xiàn)在是和平建設時期,再提倡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已不合時宜。他們采取“解構(gòu)”、“惡搞”、“顛覆”等手法,抹黑英雄人物,甚至說什么在中小學校學生中號召向英雄人物學習,會在下一代心中埋下“血腥、殘忍和仇恨的種子”。這種觀點是十分荒謬和有害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說:“光榮傳統(tǒng)不能丟,丟了就丟了魂;紅色基因不能變,變了就變了質(zhì)?!倍切麚P傳統(tǒng)文化“糟粕”論。他們說,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反映的是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思想意識,充滿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觀念和自私、狹隘、封閉、保守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思想,是長期阻礙中國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緊箍咒”,應該像當年打到“孔家店 ”那樣徹底否定。這種不分精華與糟粕,將兩者一鍋煮的觀點,也是一種文化虛無主義。將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當作糟粕加以否定,不僅違背了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歷史,而且割斷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脈絡,顯然是錯誤的。三是鼓吹現(xiàn)代文化“西化”論。他們打著“反思歷史”、“還原歷史”的旗號,歪曲黨史國史軍史,否定革命歷史和革命文化。他們數(shù)典忘祖,唯洋是舉,大肆散布中華文化不如西方文化,主張全盤西化,包括西方的憲政民主、公民社會、“普世價值”和多黨制,等等。對此,我們必須保持高度警惕,決不能掉以輕心。
第三,必須與時俱進,努力譜寫文化自信的新篇章。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相互碰撞,文化軟實力競爭日益激烈。扎根中國、融通中外,立足現(xiàn)代、面向未來,不斷提升文化實力,攀登文化高峰,贏得文化優(yōu)勢,是堅定文化自信面臨的新課題。一是處理好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chuàng)新?!睂Υ齻鹘y(tǒng)文化,絕不是簡單復古,而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這就是,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賦予新的時代內(nèi)涵和現(xiàn)代表達形式,激發(fā)其生命力;按照現(xiàn)實的新進步新發(fā)展,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揚棄,對其精華部分進行拓展和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使之在新時期發(fā)揚光大。二是處理好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先進文化的關系。在5000多年文明發(fā)展中孕育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根”,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形成的革命文化是“魂”,改革開放時期產(chǎn)生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是“體”。它們既有一脈相承的優(yōu)秀“基因”,又有與時俱進的高度“融合”,構(gòu)成了中華文化的完整體系。我們既不能割斷中華文化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歷史脈絡,保持其完整性,又要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固本求新,推陳出新,賦予其時代性。三是處理好“本來”與“外來”的關系。中華民族有著兼容并蓄、海納百川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對待外來文化方面,從來都是采取學習借鑒的態(tài)度,決不妄自尊大、固步自封。今天,我們要豐富和發(fā)展中華文化,也必須在堅持自我為主、不忘本來的前提下,消化吸收人類的一切文明成果,為我所用??傊?,只要我們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自信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勇于實踐,敢于創(chuàng)新,就一定能實現(xiàn)習近平總書記所預示的“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的宏偉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