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冬艷(西安體育學院 藝術系,陜西 西安 710054)
由《琴書大全》管窺“調子”音樂①
薛冬艷(西安體育學院 藝術系,陜西 西安 710054)
北宋時期盛行的古琴音樂體裁“調子”是與大型琴曲“操弄”相對應的小型琴曲,本文將《琴書大全》中記載的“調子”曲目與明代多種琴譜、琴書進行比較研究,推理出宋代“品”、“調子”、“操弄”這三種不同體裁相互搭配習琴的方式逐漸演化至明代“調意”、“前吟”、“大操”的配奏體例,在明代各式譜本中成為規(guī)范化的錄譜模式,并對明代琴譜“曲必有吟,意必有考”的傳統(tǒng)影響至深。
調子;操弄;調意;曲必有吟;配奏
宋代是中國琴樂歷史上積累沉淀、漸變轉型的重要過渡時期,古琴音樂在曲調、技法、意趣等方面得到了精心打磨,諸家聲調也在這幾百年間滋養(yǎng)浸淬,漸成流派。隋唐迄宋,琴曲被琴家以調子、操弄統(tǒng)而計之,北宋琴家成玉磵的《琴論》、則全和尚《節(jié)奏指法》等文獻中有對調子音樂確切的記載和評述。大量收錄調子曲名的文獻有宋僧居月的《琴曲譜錄》,《琴苑要錄》所載無名氏的《琴書·曲名》,以及本文所引《琴書大全·曲調名品》中收錄的調子曲目表。調子音樂調屬鮮明,調性色彩豐富,它對明代“曲必有吟”的傳統(tǒng)影響至深,直接觸發(fā)了明代琴譜同宮調同主題大小操配奏錄譜的一時風氣。
北宋琴僧則全和尚在《節(jié)奏指法》中談到琴家習琴之法:“一品二調一操,以仆之所編法則精專之,一法與萬法皆同也?!盵1]“品”是“調子”的開指練習,如宮調品、商調品、清羽調品;“調子”在此作為同宮調“操弄”的預備練習,即小操,有融情入境之效。南宋楊瓚的《紫霞洞譜》即遵照這種規(guī)律有意安排曲目的歸類,以調意、操弄為別,編訂琴曲468首,調子曲目占據(jù)了三分之二。這里的“調意”包含了品、調子兩種體裁,宋傳琴書曲名編目往往將品納為調子第一首,故以“調意”統(tǒng)而記之(有別于明譜錄曲)。宋濂《跋鄭生琴譜后》曰:“自時厥后,徐(徐天民)弟子金汝礪復深憂其學不傳,乃取纘(楊纘)所未及者,五音各出一調、一意、一操,總為十五,名之曰《霞外譜》?!盵2]這段文獻進一步證明宋代琴樂三種體裁的穩(wěn)定型態(tài):“意”即每個琴調最開始排在首位的“品”,調即小型琴曲“調子”,操即大型琴曲“操弄”。北宋習琴之法到了南宋金汝礪這里演變成了三種體裁各出其一,是為琴學傳承的必須條件。調子的數(shù)目雖然減少,但其輔助性功能得到了增強。
關于由“品”到“意”的稱呼轉換,可從按調排次的明代譜本中略見其過渡痕跡,《神奇秘譜》《風宣玄品》《梧崗琴譜》諸調前還保留有“神品商意”“神品徵意”“神品姑冼意”“神品泉鳴意”的稱呼,帶有北宋“品”的痕跡;《西麓堂琴統(tǒng)》《文會堂琴譜》《太音傳習》等大都在首位排有“宮意”“羽意”“蕤賓意”“碧玉意”,“品”的概念已然無存,完全被“意”所取代。后世將“調意”籠統(tǒng)當作曲前開指所用的小段音樂,查阜西《存見古琴曲譜輯覽》計有歷代“調意”共二百三十多首,均為只有調屬無曲名之小曲,在諸琴譜中的位置必然處于每調首位,故“調意實是一首簡短的琴曲,其作用是表明接下來之正式琴曲的調式和定弦。”[3]而本文所要做的是將“調”“意”與北宋琴樂傳統(tǒng)結合,以“調子”作為研究對象,管窺北宋深具士大夫精神、意趣豐富的琴樂傳統(tǒng)。
以明代蔣克謙《琴書大全》中的調子曲目表作為參照,蓋因此為今見琴譜中唯一可明晰辨別調子類目的文獻。宋僧居月的《琴曲譜錄》《琴書類集》、無名氏的《琴書·曲名》中雖然記載調子曲名眾多,本身也是北宋時人寫作的文獻,但并未以琴調歸類曲目,也未言明何為調子,何為操弄。[4]①與明代《神奇秘譜》相似的分類體例推論參見拙文:北宋古琴音樂體裁“調子”文獻考[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4(4)。而《琴書大全》中的曲目表依調名編次,將“品”排在每組琴調的調子曲目首位,與此相對的便是“操弄”,正合則全和尚“一品二調一操”之習琴法則。當代琴家丁承運在《宋代琴曲文獻考》中推斷《琴書大全》的曲目表其“編制時間應在沈遵之后到郭沔活動年代之前,即十一世紀中葉至十三世紀中葉之二百年之間。并從外調、調子、調品、曲目四個不同的方面探討了此曲目表的著述時代,四個方面的探討得出了相同的結論:這個曲目表編制在北宋末至南宋初年?!盵5]這是宋人對于品、調子、操弄三種體裁的有意區(qū)別,進而被蔣克謙家族四代人孜孜搜求[6]、忠實地收存了下來。雖于北宋調子只見一斑,但以此推衍、追溯源流,便于共時、歷時地觀察比照此類琴曲的演變與流傳,以及收錄狀況。
《琴書大全·曲調名品》共收錄調子166首,其中58首與《琴曲譜錄》《琴書類集》《琴書·曲名》這三部宋代文獻所存調子名目相近;曲名完全一致的有21首;《琴曲譜錄》《琴書類集》未曾收錄有7首;《琴書·曲名》未曾收錄有10首;曲名細微變化的有16組。另有將兩曲記為一曲的現(xiàn)象,如將《三清》《賀若》記為《三清賀若》;將一曲記為兩曲的現(xiàn)象,如《望仙曲》俗名《拜仙壇》,被分作《望仙操》《拜仙壇》。隋代賀若弼的《宮聲十小調子》在三部文獻中記錄不全,可見其時民間流傳已然紛繁,僧居月與無名氏在收錄琴曲時并未著意“十小調”之間的關聯(lián);《琴書大全》并未收錄到唐代蕭祐的《無射商九調子》,而具琴僧傳承的居月收錄到并名為《無射商九弄》。
據(jù)上又知,僧居月與無名氏在收錄曲名時,已經(jīng)有意識地將某些帶有民間野趣、或略顯粗疏的調子視作可供傳習的正規(guī)琴曲,曲名的變更受到了詞調音樂的影響;而《琴書大全》所載曲名更為俚俗,古意更濃。
明代琴書中,前朝琴曲曲名輯錄較多的有《文會堂琴譜》(1596年)、《陽春堂琴經(jīng)》(1611年)和《太音希聲》(1629年),加上《琴書大全》(1590年),這四部琴書刊譜時間相距不到四十年。其中與《琴書大全》調子曲目相同的記載大多具名無譜,也沒有采用調子、操弄的分類體系,但依此對比,仍可看出不同卷本記載的差別。
《文會堂琴譜》卷三“曲名”與《琴書大全》中的調子曲名相合者計32首,均有調屬歸類,部分曲名后注有琴曲作者,而調屬不同的僅有六曲:《幽人折芳桂》羽調—宮調、《思親吟》間弦調—宮調、《杏壇》商調—羽調、《獲麟》慢宮調—羽調、《許由棄瓢》羽調—慢角調、《霜猿嘯月》商調—清商調。從調屬差異來看,《文會堂琴譜》中的調子更加接近明代具譜的琴曲,如《神奇秘譜》《風宣玄品》中的《獲麟》即為慢宮調,《西麓堂琴統(tǒng)》《重修真?zhèn)髑僮V》中的《杏壇》即為商調。
《陽春堂琴經(jīng)》“博古名操”卷首據(jù)沈太韶曰:“琴不通千曲以上者,不可以語知音”,又例舉古之琴人授受之博。觀其曲名在明代實譜中多有對應,不過與其他三部琴書共有的調子曲名為少,計24首,少了《招隱》《幽人折芳桂》《金丹調》《玉漏遲》《玉堂清》和《獲麟》六首。
《太音希聲》在“圣賢流授曲操名氏目錄”中將歷代琴人與琴曲名一一對應,與《琴書大全》共通調子計30首,各曲均有來路,如《鹿鳴》托名周公,《扣角吟》托名甯戚,《楚歌》托名張子房,《招隱》托名西晉左思;又如《夫子泣麟》的傳本有《獲麟》,擬為仲尼作,《獲麟操》寫為吳亮作,《泣麟悲鳳》寫為徐南山續(xù);《顏回》一作郭梧崗,一作趙松雪種種??芍?,琴家托名擬作在古代是被默認、意會的行為。亦可見,不明來路的調子往往不入存目。
四書俱存的曲名有賀若“十小調”、沈遵的《醉翁吟》《曉鶯啼》,毛仲翁的《古澗松》,劉涓子的《高柳聞蟬》,胡言的《霜猿嘯月》,以及《歸去來》《許由棄瓢》《子猷訪戴》《楚歌》等,可知有較明確的作者或宣節(jié)明志的典故類調子被記載的機率較大。另有四書存錄參差的曲目如《扣角歌》《仙珮迎風》等,在明代琴譜中也時有出現(xiàn),可知北宋的調子在明代譜本中并未匿跡,甚爾留存到了今天。而未被《文會堂琴譜》《陽春堂琴經(jīng)》《太音希聲》收錄的調子曲名多為寓景寫意的琴曲,這類題材在北宋調子中占了近乎一半的比例。唐宋文人琴家集曲重技巧、意趣,明代藩王、家族、流派集曲則更看重琴曲中表露的節(jié)操和風格,相似意象的曲目多被忽略或合曲,如北宋以秋夜、山水、游仙為題的調子各有數(shù)十首之多,明譜三、五首足矣。
調子在北宋多見小型琴曲規(guī)模,到了明代的譜本中在體式方面屢見擴充。不同傳派的琴家或忠實早期傳本,或為表現(xiàn)流派風格而各有變化。由中國藝術研究院和北京古琴研究會編注、中華書局出版的《琴曲集成》前十冊均為明代琴譜,其中《風宣玄品》《西麓堂琴統(tǒng)》《杏莊太音補遺》《重修真?zhèn)髑僮V》這四種琴譜所收北宋調子最多。《風宣玄品》是明代徽王朱厚爝編纂的古琴譜,共十卷,收曲101首;琴家汪芝歷時30年,博采諸家,編纂《西麓堂琴統(tǒng)》二十五卷,收曲138首,均注明抄本;《杏莊太音補遺》的作者蕭鸞強調浙操徐門正傳,琴譜收曲72首;楊表正撰錄的《重修真?zhèn)髑僮V》,共十卷,收曲101首,亦為大觀。除《風宣玄品》為藩王集曲外,其他三部均為琴學造詣精深的明代琴家結合多年實踐經(jīng)驗,匯編了當時廣泛流傳于民間的琴曲譜本。這幾部琴譜在古曲收集方面頗為用心,存有多首其他琴譜罕見的古曲,最接近唐宋古意。
表1.明代四種琴譜與北宋調子相合之曲
從存譜數(shù)目來看,《獲麟》《楚歌》《水龍吟》《歸去來》《顏回》《扣角吟》《伯牙吊子期》這類內容深刻、據(jù)典深遠的作品更受明譜鐘愛,往往作為琴譜中的砥柱傳達宋明文人琴家的政治關懷,這種風氣甚至蔓延至清代①清代《二香琴譜》《天聞閣琴譜》所存北宋調子有傳自明譜的《楚歌》《扣角歌》《泣麟悲鳳》《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宋玉悲秋》等十數(shù)首,是為遺風。。
《秋月照茅亭》《山中思故人》二曲往往并列出現(xiàn),蓋因集譜者考其作者為蔡邕一時之作?!渡衿婷刈V》題解曰:“天宇之一碧,萬籟之咸寂,有孤月之明,秋影涵萬象?!薄拔矣泻脩?,無所控訴,或感時,或懷古,或傷悼?!雹谝姟渡衿婷刈V》秋月照茅亭題解、山中思故人題解。俱為一人獨居,所觀所感、所思所念。雖為小曲,但意趣疏朗曠達、怡志宣情,亦為明代琴家蘊藉情操的優(yōu)選作品。這兩首曲目在明譜中的存錄較為穩(wěn)定(圖1),諸家譜本均為黃鐘調,曲調相同,兩譜琴歌版本僅在琴曲版本上添加了歌詞,《浙音釋字琴譜》附加了小標題(圖2)。
圖1.《神奇秘譜·秋月照茅亭》局部
圖2.《浙音釋字琴譜·秋月照茅亭》局部
如《水龍吟》《獲麟》之類曲名變動較大的調子在明譜中的存錄不易辨別,調屬也有不同?!东@麟》的明譜版本有十數(shù)種之多,多見慢宮調,偶見商調、角調、南呂調,有三段、六段、七段、八段不同的譜式,兩種琴歌版本亦非同譜?!秮喪ゲ佟贰额伝亍贰端假t操》三曲是同題琴歌,但在各琴譜中譜本各有參差?!冻琛吩诿髯V中多標為凄涼調,偶見楚商調、商角調別稱,與北宋調子同,段落方面有八段、九段、十段、十二段的變異?!稓w去來》的譜本均為商調,有曲有歌,多見五、六段,唯《謝琳太古遺音》收錄的是不分段的短小琴歌。《伯牙吊子期》《醉翁吟》因傳承穩(wěn)定,各譜本之間相似度最高?!肚逡挂鳌贰断娼鳌啡跃咝〔偬卣?,穩(wěn)定的三段體式常被明代琴家當作大操的“前吟”配比出現(xiàn)①如《清夜吟》在《西麓堂琴統(tǒng)》中是《江月白》的前吟,《湘江吟》在《杏莊太音補遺》中是《漁歌》的前吟。。《杏壇吟》《扣角吟》變化最大,從一段到十數(shù)段不等,在明代被當作了大操?!墩须[》在《神奇秘譜》《風宣玄品》中是不分段的小型琴曲(圖3),但在《重修真?zhèn)髑僮V》中是曲調完全不同的多段琴歌(圖4)。
圖3.《神奇秘譜·招隱》
圖4.《重新真?zhèn)髑僮V·招隱第一段》
通過譜本比照,一些被多種刊譜收錄的調子曲目在段數(shù)、調屬、曲調、指法等方面出現(xiàn)較大變化,這是跨越宋明,歷經(jīng)數(shù)百年的磨礪,在傳承過程中被琴家、流派擇取、增刪、改造的結果。一些受明代琴家器重的調子甚至向著規(guī)模龐大的大操轉變(如《杏壇吟》),更被配上了曲前小“吟”(如《泣麟悲鳳》)。
以上可知,調子與琴歌在體式上有所區(qū)別。調子篇幅必然短小,若發(fā)展為長大作品,便被視為大操;琴歌可長可短,有小型的《曉鶯啼》《醉翁吟》(調子體裁),也有長大的《亞圣操》《胡笳十八拍》(操弄體裁)。
明代琴家無法直接看到《紫霞洞譜》四百多首按照調意、操弄分類的琴曲,諸多集曲較少的琴譜受到視野、風格的制約,往往多錄名曲大操。更有南宋至明代琴家多種新作的出現(xiàn),后來居上,逐漸取代了北宋調子的流傳度。如南宋郭楚望的《泛滄浪》《飛鳴吟》,劉志方的《忘機》,毛敏仲的《山居吟》,徐天民的《澤畔吟》《廣寒秋》,被看作是南宋的調子;明譜中時常出現(xiàn)的《天風環(huán)珮》《鶴舞洞天》《洞庭秋思》《春曉吟》《修褉吟》《良宵引》①《良宵引》是明代虞山琴派代表曲目,傳為隋代賀若弼所作。等小型琴曲也有北宋調子的遺韻。
早在漢末蔡邕的《琴操》中就收錄有大量以曲、操、引、歌等為題的古琴曲名,《樂書·琴瑟》曰:“暢則和暢,操則立操,引者引說其事,吟者吟詠其事,弄則弄習之,調則調理之?!薄肚僬摗酚衷?“和樂而作,命之曰暢,言達則兼濟天下而美暢其道也。憂愁而作,命之曰操,言窮則獨善其身而不失其操也。引者,進德修業(yè),申達之名也。弄者,情性和暢,寬泰之名也。”古人將曲題作為暗示琴曲特點的泛稱,《琴書大全》收錄的曲目表中也能見到各種曲題的展現(xiàn)。
表2.《琴書大全》曲題分類數(shù)據(jù)表
由上表可知,以“吟”“調”為名的多為調子;以“操”“弄”為名的多為操弄②以操為名的唯一一首調子是羽調《朝云操》,俗名《巫山神女》;以弄為名的唯一一首調子是羽調《游仙弄》,俗名《李太白出山吟》,明譜直呼《出山吟》。;以“歌”“曲”“樂”“怨”“嘆”“暢”“詞”“頌”“序”“奏”“彈”為名的琴曲因數(shù)目過少,可略過歸類;以“引”為名的琴曲較為模糊,可為調子,可為操弄,并無嚴格區(qū)分;無曲題命定的雜名琴曲數(shù)量最多,其操弄的數(shù)量相較調子為少,由此可見形式自由、內容龐雜、風格更為俚俗的琴曲大多被歸入了調子中。
從調子曲目的內容來看,“隱居”“游仙”主題的作品二十多首,明譜僅收錄二三首;“傷時”“明志”主題的作品也是二十多首,半數(shù)被收入明譜;“幽思”“抒懷”主題的作品十多首,明譜收錄有三五首;“豪情”“行樂”主題的作品二十多首,明譜僅見一二。北宋詠自然風物、并詩詞為題的調子最多,足有八十多首,而明譜中僅見六七首。明譜收錄的寓景寫意的琴曲多見南宋調子,往往作為“前吟”與大操配奏,數(shù)量上遠非北宋可比。
《琴書大全》中記載的調子時有雅名下注俗名,民間的流傳卻不一定隨之雅化,明代的刊本往往選擇以俗名收錄,如《子淵吟》的俗名《夫子泣顏回》《感知音》的俗名《伯牙吊子期》《碧澗松》的俗名《古澗松》。
縱觀唐宋明三代琴樂,唐代古琴技法已臻極致,“詳于撥奏略于按指”,疊蠲、長鎖層出不窮,被后世稱為聲多韻少,表現(xiàn)出以繁復為美的文化品格。
宋代城市文化發(fā)達,理學尚處萌芽,士大夫和光同塵、與俗俯仰③梅堯臣、蘇軾、黃庭堅都曾提出“以俗為雅”的命題。,關注自然山水,注重生活情趣,在琴曲中托情于景,正是以此作為修養(yǎng)情性、傳情達意的手段。文人琴家更多輕松自由、樂天達觀的襟懷和創(chuàng)意,又因琴僧的加入使得許多調子小操多了參禪悟道、明心見性的味道。除卻有直接來源的曲目,多數(shù)調子的曲名特征表現(xiàn)出唐宋當世的民間俗樂風格和鮮明的文人意識,常見以山水風物為題的曲名,如《青山吟》《秋夜長》;直接來源于詩詞或詞牌的曲名,如《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感庭廻》《鳳將雛》;甚至有來自唐代太樂署供奉的曲名,如《太平樂》《飲酒樂》等。此外,宋代的琴曲還受到劇曲腔韻的影響,左手吟猱、走手音漸多,情感含蓄而細膩。則全和尚講“會唱慢曲即能彈調子”,成玉磵認為:“調子貴淡而有味”,故大量詠懷自然風物的調子,唯有以唱慢曲的方式、以“吟猱親切、下指簡靜”[7]的手法,才能揣摩體味出各曲細微的差別和“妙指美聲”的韻味。當代琴家打譜并演奏過的小型宋傳琴曲,如查阜西的《洞庭秋思》,管平湖的《春曉吟》,吳景略的《秋塞吟》,龔一的《山居吟》,李鳳云的《修褉吟》,成公亮的《忘憂》,丁承運的《黃鶯吟》,姚公白的《澤畔吟》等,音響色彩瑰麗奇端,諸曲意趣各具千秋,與明清琴曲風格絕然不同。
明代理學思想貫徹整個社會風氣,琴家擇曲的揚棄體現(xiàn)出輯譜者對于“雅”“俗”的界定[8]。明代留存的北宋調子多為托古尋典之作,借古抒懷暢志,情景交融的調子留存較少。明代古琴右手技法大幅簡化,左手虛音入實,部分吟猱綽注被按音取代,情感較宋代更為樸實直白,顯露出明清之后琴家審美品格逐漸從寫意走向寫實的歷程①姚公白2014年6月15日于國家圖書館學津堂《琴曲分析》講座。。
隋唐至宋,琴曲經(jīng)由歷代諸家搜錄、創(chuàng)編、傳播,已經(jīng)出現(xiàn)數(shù)百首曲目之多,蔚為大觀。北宋琴僧繼承宮廷琴待詔之學,一脈相襲,以則全和尚“一品二調一操”習琴法為代表,形成了特有的傳承風格。還有晚唐陳康士“每調均有短章引韻”的說法,同宮調調子和操弄搭配練習、演奏的方式是為一時之風氣。另一方面,唐宋之時,從民間流傳、采集的琴曲由于對某一典故、某種情懷的熱衷,出現(xiàn)了定向的琴樂審美思維,導致同題異本的琴曲甚為流行,大者如《胡笳》《明君》就有十數(shù)種聲調。《琴書大全》記載的調子和操弄也屢屢出現(xiàn)同主題曲目的并行,隱含著微妙的對應關系。
表3.《琴書大全》同主題調子、操弄對應曲目
如上表所見,同主題琴曲在北宋琴壇有同為調子(14組)、同為操弄(3組)的現(xiàn)象;同一宮調的同主題調子、操弄有4組,非同宮調的同主題調子、操弄有17組。由此可知,北宋時期尚未正式形成同主題同調屬的調子與操弄配奏的形式,表現(xiàn)出相對自由的原生狀態(tài)。同名不同調的曲目相對隨意,或者是不同時代、不同創(chuàng)作者的偶合,或者是托古、“競技”之作,或因彈奏手法的細微差別造成傳承的變異。
北宋的調子、操弄兩大體裁存在大量同主題琴曲,但兩者之間并未有直接聯(lián)系?!耙黄范{一操”只是一種為了幫助習琴者熟悉某琴調音階關系及特征、熟悉指法規(guī)律、體驗該調風格,以便貼近相關曲目意向、意趣的練習方法。明代琴譜雖不以調子、操弄分類,但大小操搭配練習的意識保留了下來,出現(xiàn)了有規(guī)律的配奏形式?!短魝髁暋贰段髀刺们俳y(tǒng)》所錄琴譜的題解時常提到,“曲必有吟,意必有考”是琴曲傳習的慣例?!缎忧f太音補遺》載,“鸞(蕭鸞)嘗得古抄本琴譜,五聲諸曲首悉有吟?!彼斐霈F(xiàn)蕭鸞、汪芝窮盡考疏,力求曲前配吟,“屢考無吟,以俟后之君子”的行為。“吟是獨立于調意的部分,對按譜鼓琴者來說,兩者共同構成了對所收樂曲在調式、調性方面的熟悉作用?!盵3]《琴書大全》按五聲諸調排次琴曲,以“吟”為題的曲目多為調子,并且往往記載于大型操弄之前,這也是明譜考據(jù)前吟的來源之一。查阜西先生推測,“這可能是某一時期習慣性的曲體規(guī)格。”[9]
琴家們發(fā)現(xiàn)諸多題材重復的琴曲段數(shù)不一,便有意將同類型、不同長短的曲目撮合一起順序演奏和順序刊錄,漸漸形成同主題琴曲同宮調配比的現(xiàn)象。不同的琴調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和音響色彩,同宮調的琴曲在題材、情感上具有極大的相似性。宮意“有八十一聲,陽中之老陽也,位于一弦,專之而為宮調,有溫舒廣大之音”;商意“考之商數(shù)七十有二聲,陽中之純陽也,位于二弦,專之而為商調,有情嘆之意”;角意“數(shù)有六十四聲,陰中之少陽,清濁之間也,位于三弦,專之而為角調,有清寂之妙”;徵意“數(shù)有五十四聲,陰中之陽,稍清也,位于四弦,專之而為徵調,有清和之美”;羽意“考之四十有八聲,陰中之陰,最清,位于五弦,專之而為羽調,有清爽嘹嚦之音”。[10]故宮調琴曲多見穩(wěn)健達觀,如《醉翁吟》《招隱》;商調琴曲多見傷時感懷,如《對秋月》《思親吟》;羽調琴曲多見飄然羽化,如《化鶴引》《游仙弄》;黃鐘調琴曲多見壯懷疏狂,如《出塞》《大胡笳》;凄涼調琴曲多見幽憤悲怨,如《楚歌》《屈原問渡》。相同調屬的調子和操弄即便主題不同,也會因調性色彩激發(fā)出類似的情感和審美體驗。
而同主題、同宮調大小操配奏的觀念一旦出現(xiàn),琴家便會主動為曲操譜寫前吟。如雪江的《澤畔吟》是依據(jù)屈原情志,專為晚唐陳康士的琴曲《離騷》創(chuàng)作的前吟,《離騷》為凄涼調,《澤畔吟》也取凄涼調制曲。角調《凌虛吟》是為《列子御風》專配的前吟,《神化引》作為《莊周夢蝶》的前吟,徵調調子《湘江吟》變成《漁歌》的前吟?!缎忧f太音補遺》數(shù)首前吟的題解都化簡為“義見下”,明確表達出與其后大操相同主題的旨意。再如調子曲有《范增碎玉斗》,同調操弄有《碎玉斗操》,后世省其名為《玉斗》,此典來自范增因項羽在鴻門宴上放走劉邦怒摔玉斗之事。杜甫、裴次元、辛棄疾均曾以此為題,可見是唐宋之間耳熟能詳?shù)囊魳奉}材,甚至近人梁啟超也有《水調歌頭·拍碎雙玉斗》之作。因年代久遠失其源流,明代《杏莊太音續(xù)譜》中就變作了“后周得玉斗,以為司行用。終于大象之末,其律與蔡邕占龠同,此曲即天和時所制也?!庇谑沁€為《玉斗》配制了前吟為《正器吟》,同樣題解為“后周得玉斗,以為正器而生律,則近古矣?!笨芍^謬以千里。
即便作為“調子”體裁遺脈的“吟”曲和與其相配的大操調屬關系不甚相符,琴家也可通過微調指法,甚至改變部分曲調使之適配。就連曲名也適當變化,題解擬為他意,如《夫子泣麟》變作《謹微》《老龍吟》變作《浮海吟》。一些在明代譜本出現(xiàn)之前早已流傳廣泛、卻并未有前吟的大操如《梅花三弄》《大胡笳》,也被添加了前吟,像《天風環(huán)珮》《清夜吟》這樣帶有明顯調子傳統(tǒng)的小型獨立曲目被有意搭配了主題相似的大操。還有與大操同名的“吟”曲更見兩者關系的緊密,如《崆峒引》和《崆峒問道》《越裳吟》和《越裳操》《逍遙吟》和《逍遙游》等。
表4.明譜前吟與大操配比關系略表
此表只是例選明譜中同主題的大小操名,各琴譜之間的配比關系并非恒定,如《天風環(huán)珮》在《神奇秘譜》中與《神游六合》搭配,在《西麓堂琴統(tǒng)》中成為《騎氣》的前吟;《廣寒游》的前吟在《琴譜正傳》中是《清虛吟》,在《西麓堂琴統(tǒng)》中是《達觀吟》;《江月白》的前吟在《西麓堂琴統(tǒng)》中是《清夜吟》,在《杏莊太音續(xù)譜》中被搭配了《沉璧吟》等,可知此對應關系皆為琴家考疏、擬作而成。由此,琴曲配比的意識經(jīng)歷了漫長的磨合,“曲必有吟,意必有考”的輯曲規(guī)則逐漸被諸家琴譜所吸收,演變成帶有時代特征的傳習慣例。
我們不能斷言明譜中的“前吟”就是調子,也不能確定這些曲目不是調子?!肚贂笕分械恼{子曲目表從曲目數(shù)量上無法涵蓋所有流傳于唐宋之間的調子,南宋的調子因《紫霞洞譜》《霞外譜》等琴譜的失傳也無跡可尋。但從創(chuàng)作理念和體式來看,這些常見曲操前的“吟”曲帶有北宋調子遺風是毋庸置疑的。北宋的琴樂傳統(tǒng)、體裁模式有賴于明代譜本的繼承流傳,明代琴譜也為今人探索北宋琴樂提供了最接近歷史的摹本。
北宋時期盛行于琴壇的“調子”音樂作為小型古琴音樂體裁,盡管在明清時期未見提及,但循著歷史的脈絡,時至今日,仍有余響。調子在北宋與品、操弄同時作為琴家習琴之必備曲目,得到廣泛傳習和流播,明代漸漸演變出調意、前吟、大操的體例,在各種琴譜中成為規(guī)范化的錄譜模式。通過與宋代琴書的比較,可以看到調子在北宋民間的興盛;通過與明代琴書、譜本的比對,可以觀察到,隨著時間的推移,調子音樂經(jīng)歷了多重的淬煉與蛻變,一些調子被淘汰而消逝,一些調子因精選而同化或擬名,一些調子蔓延成了長篇大操。通過明代譜本中調子呈現(xiàn)的面貌,宋明琴家審美意趣的差異和統(tǒng)一被凸顯出來。通過調子曲目題名的歸納,大體可分辨出調子與操弄題名的特征。通過對調子特征的深入了解,明清之后調子音樂的遺音浮出水面,北宋的調子在明代作為大操的“前吟”配比出現(xiàn),與大操的關系更加緊密。
2014年6月27日
附錄一.明代數(shù)種琴譜與北宋調子相合曲目表
附錄二.《琴書大全》部分“調子”曲名小考
(一)商調《鹿鳴曲》,《詩經(jīng)·小雅》首篇《鹿鳴》之曲曾為周儀燕禮之用,后又入漢太樂食舉、魏晉雅樂。東漢琴家桓譚《琴論》載古琴曲有五曲、九引、十二操,五曲之一便是《鹿鳴》,蔡邕《琴操》亦載此曲?!秲x禮經(jīng)傳通解》曰:“此譜乃趙彥順所傳,即是所謂開元遺聲?!?/p>
(二)羽調《扣角吟》,明代琴譜中記載為《扣角歌》,《杏莊太音續(xù)譜·扣角歌》題解曰:“齊甯戚嘗飲牛,作南山爛,白石粲,生不逢堯與舜禪之歌,扣角高歌。桓公聞之,舉之在位?!币蚨淝缺环Q為《扣角吟》《扣角歌》,也被稱為《牛角歌》《飯牛歌》,并且在春秋時期應屬富于民間色彩的商調曲,“擊牛角而疾商歌”?!冻o·離騷》《淮南子·道應訓》、唐代李白的詩作中都曾記載這段典故,抒發(fā)不遇之士求仕之愿。
(三)凄涼調《楚歌》,《杏莊太音補遺·楚歌》題解曰:“羽至垓下,聞四面皆楚歌聲,乃夜起帳中,作力拔山兮氣蓋世之歌,別虞姬,至烏江自刎。后人傷之,故作是曲,或曰留侯作,后人增益之耳?!闭f明《楚歌》至少有三個來源:一為張良設十面埋伏,遣將士夜歌楚聲;一為項羽“力拔山兮”之楚歌;而于琴曲的流傳,則“后人傷之,故作是曲”、“后人增益”更為可靠?!吨匦拚?zhèn)髑僮V》題解曰:“后人比之絲桐,以見所恨于無窮矣?!北彼芜€有商調操弄《楚歌吟》;明代譜本記載的琴曲《楚歌》均為凄涼調,因調弦法之故,又稱楚商調。
(四)宮調《招隱》《反招隱》,宋朱長文《琴史》解《招隱》一曲曰:“是曲,乃西晉時左思,字太沖,見天下溷濁,將招尋隱者,欲退不仕,乃作招隱詩……又有招隱曲,云:山中鳴琴,萬籟聲沉……故有是操?!碧拼鷧蔷ぁ稑犯蓬}要解》題解《反招隱》曰:“反其致,謂之反……反招隱,本楚詞。漢淮南王安小山所作也。言山中不可以久留,后人改以為五言……晉王康居反其致,謂之《反招隱》。”現(xiàn)今對此二曲最早的記錄均認為傳自西晉左思,并有詩云“杖策招隱士,荒圖橫古今?!?/p>
(五)羽調《夫子泣麟》,該曲主題來源于蔡邕《琴操》中之《獲麟操》,亦曰《泣麟操》,《史記》曰:“魯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孫氏車子鉏商獲獸,為不詳。仲尼視之,曰麟也。因嘆曰:河不出圖,洛不出書,吾已矣。故有獲麟操。”《孔叢子》曰:“夫子曰:麟仁獸出而死,吾道窮矣!乃歌云。”朱長文《琴史》同論。《杏莊太音續(xù)譜》化為《泣麟悲鳳》,又有《琴譜正傳》《文會堂琴譜》將《清夜聞鐘》注為《泣麟悲鳳》?!缎聜骼硇栽拧访弧东@麟解》,《西麓堂琴統(tǒng)·謹微》曲下注有“一名獲麟”,曲末言“尼義見而泣曰:麟也。遂感而作,乃纂之春秋,著謹微之意。”《神奇秘譜》《重修真?zhèn)髑僮V》直以《獲麟》名之,皆為孔子悲麟之際遇而歌之。各琴譜調屬不一。
(六)賀若十小調,隋代賀若弼所作,宋僧文瑩《續(xù)湘山野錄》云,宋太宗酷愛琴曲十小調子,命近臣十人,各探一調,蘇易簡探得《越江吟》。后賀鑄因蘇詞有“瑤池宴”字,更名為《宴瑤池》。《越江吟》遂為宋雙調詞牌,《瑤池宴》另有詞牌。
(七)宮調《瑤池宴》、商調《宴瑤池》,俗名《玉滿池》,疏為《玉漏池》,演變?yōu)椤队衤┻t》?!妒酚洝贰赌绿熳觽鳌方詡骼鑫魍跄脯幊氐涔?;歐陽修、白樸有以《宴瑤池》為題的詞作;宋代還有詞牌《玉漏遲》(黃鐘宮,雙調)。
(八)宮調《小看花》《大看花》,《欽定詞譜》載“琴曲有《看花回》,調名本此?!庇钟小犊椿妗分畟鳎梢妰H北宋一朝,以“看花”為題的調子就有數(shù)種叫法,其間關聯(lián)由俗入雅。作為詞牌,柳永、黃庭堅詞為雙調慢詞,《樂章集》注為大石調,周邦彥詞為越調小令,與《中原音韻》注同。另《看花調》曲名迄今仍在民間流傳,應是具母題意義的民間小調。
(九)宮調《老龍吟》,(作者不詳)《琴動滄海吟——琴曲<水龍吟〉析意、探源及譜本考》一文通過文獻梳理、打譜比對,考據(jù)為明代流傳為《玉梧琴譜》《琴書大全》《文會堂琴譜》中收錄的《水龍吟》,《五音琴譜》中稱為《瑞龍吟》,《杏莊太音續(xù)譜》為配作《泣麟悲鳳》的前吟,更名為《浮海吟》?!蛾柎禾们俳?jīng)·博古名操》載《水龍吟》為蜀孔明作,《歷代琴人錄》亦同此論,“寫意諸葛亮的凌云之志”。漢馬融《長笛賦》以龍吟喻羌笛聲,蘇軾《菩薩蠻》有“越調變新聲,龍吟徹骨清?!薄端堃鳌窞樵秸{之言亦見《片玉集》卷七注。吳文英《水龍吟》自注曰“無射商”,俗名即越調。
(十)泉鳴調《鳳將雛》,《通典》載三國魏應璩《百一詩》有“為作陌上桑,反言鳳將雛”句,說明《鳳將雛》是與《陌上?!俘R名的樂曲。南朝陳張正見《置酒高殿上》言,相如“琴挑鳳將雛”,可知漢時此曲甚為流行?!稌x書·樂志》吳聲十曲其三曰《鳳將雛》,表明清商樂中含有此曲?!端螘分尽返馈傍P將雛歌者,舊曲也?!碧啤蔷ぁ稑犯蓬}要解》亦言“鳳將雛曲,漢世樂曲名也。”岑參《蓋將軍歌》“清歌一曲世所無,今日喜聞鳳將雛”。宋詞牌《殿前歡》有《太平樂府》注曰雙調,一名《鳳將雛》。蘇軾《寄劉孝叔詩》“忽令獨奏鳳將雛,倉卒欲吹那得譜。”又有《送宋構朝散知彭州迎侍二親》“帣鞲上壽白玉壺,公堂登歌鳳將雛?!笨芍饲谒我嘤械压芮?,或可作登歌。
(十一)宮調《太平吟》《太平調》,又有無媒調操弄《太平引》。白居易《樂苑》曰:“《太平樂》,商調曲也?!碧蒲鄻份d大食調、雙調。
(十二)宮調《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曲名取自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句,《欽定詞譜》有宋詞牌雙調《散余霞》。
(十三)宮調《感庭廻》,雙調詞牌;又有歐陽修詞牌《感庭秋》。
(十四)商調《思親吟》,蔡邕《琴操》有《思親操》一曲,《古今樂錄》曰:“舜游歷山,見烏飛,思親而作此歌?!泵鞔偾€有《歷山吟》,是與《思親吟》同主題的琴曲。謝希逸《琴論》曰:“舜作《思親操》,孝之至也?!薄吨x琳太古遺音》題解曰:“此操其聲亡矣,后人擬而繹之?!薄段髀刺们俳y(tǒng)·思親》曲末又有子路負米奉親的典故,孔子曰:“由也事親,可謂生事盡力,死事盡思者也?!惫仕加H的主題有多個版本,宗旨均是提倡事親孝恭的仁德之道。明僧東皋東渡扶桑,曾將《思親吟》譜為琴歌,迄今仍廣為傳唱。
(十五)羽調《化鶴引》,俗名《丁生化鶴》,陶潛《搜神后記》卷一曰:“丁令威本遼東人,學道于靈虛山,后化鶴歸遼?!焙笾^化鶴成仙。
(十六)商調《子淵吟》,俗名《夫子泣顏回》,與商調操弄《亞圣操》為同主題大小操,至明代曲目名稱屢見混淆,版本亦多,如《梧崗琴譜》中《亞圣操》下注有“又名《顏回》”;《謝琳太古遺音·亞圣操》題解言“此操相傳以為夫子泣顏回而作也”;《太音傳習》解《思賢操》曰:“顏子幾于圣人,不幸短命早死,夫子屢稱好學,喪子之嘆,過慟之哀,悼道之無傳也。后人遂作思賢操,一名顏回,一名亞圣操”;《杏莊太音補遺》注《顏回》一曲,題解與《太音傳習》同。《文會堂琴譜》中琴曲《顏回》下注有“亦曰《思賢操》”;《太音希聲》中《亞圣操》下有注曰“夫子泣顏回,元律,乃子昂譜,徵意”之語;更出現(xiàn)了《西麓堂琴統(tǒng)》中記載的同為商調的三首琴曲《憶顏回》《亞圣操》《思賢操》并存的狀況,曲末言,“思賢、亞圣、憶顏回三操相傳,以為尼父傷子淵之作?;匾埠脤W,悼道無傳,故泣之。然亞圣二字,古無此稱,疑亦后人所譜云?!比柙~相似,起句相同,至第二句開始分道揚鑣,實為三首不同的琴曲。
[1][宋]僧則全.則全和尚節(jié)奏指法[M]//王耀華,方寶川,編.中國古代音樂文獻集成.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
[2]鄭祖襄.南宋浙派譜系的形成及其文化內涵[J].文化藝術研究,2009(1).
[3]李鳳云.《神奇秘譜》及其調意淺探[J].音樂探索,2000(2).
[4][宋]僧居月.琴曲譜錄[M]//[清]沈琯.琴學正聲[M]//中國藝術研究院和北京古琴研究會,編.琴曲集成,第十四冊[G].北京:中華書局,2010.
[5]丁承運.宋代琴曲文獻考[M]//唐中六,主編.琴韻.成都:成都科技出版社,1992.
[6]許健.蔣克謙與《琴書大全》[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1989(4).
[7]成玉磵.琴論[C]//中國藝術研究院和北京古琴研究會,編.琴曲集成第十四冊.北京:中華書局,2010:388.
[8]趙春婷.五本明代藩王琴譜的內在關系及對明代琴學的影響[J].音樂研究,2006(1).
[9]查阜西.據(jù)本提要·杏莊太音補遺[C]//中國藝術研究院和北京古琴研究會,編.琴曲集成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2010:2.
[10][明]王洪洲、王思義.三才圖會續(xù)集·五調意[C]//中國藝術研究院和北京古琴研究會,編.琴曲集成第六冊,北京:中華書局,2010:473-476.
[11]中國藝術研究院,北京古琴研究會,編.琴曲集成,第一冊至第十冊[G].北京:中華書局,2010.
[12][唐]薛易簡.琴訣[C]//中國藝術研究院和北京古琴研究會,編.琴曲集成第五冊,琴書大全[M].北京:中華書局,2010:330.
[13][唐]吳兢.樂府古題要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4][宋]陳旸.樂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5][宋]朱長文.琴史[M].北京:中華書局,2010.
[16][宋]王灼.碧雞漫志,詞話叢編本[M].北京:中華書局,1986.
[17][元]馬端臨.文獻通考[M].北京:中華書局,2011.
[18][宋]郭茂倩.樂府詩集[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5.
[19][宋]柳永.樂章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20][清]謝元淮著,劉崇德譯.碎金詞譜全譯[M].沈陽:遼海出版社,2010.
[21][清]陳廷敬,王奕清等.欽定詞譜[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10.
[22]查阜西.歷代琴人錄[M].北京:北京古琴協(xié)會油印本,1956.
[23]查阜西.存見古琴曲譜輯覽[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
[24]許健.琴史初編[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25]范熠梅.琴與詩書同行[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26]章華英.宋代古琴音樂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13.
[27]丁承運.宋代琴調研究[J].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5).
[28]李祥霆.唐代古琴演奏美學及音樂思想研究(上、下)[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5(3)、(4).
[29]王小盾.關于《樂府詩集·琴曲歌辭》的幾個問題[J]//中國詩歌與音樂關系研究——第一屆與第二屆“中國詩歌與音樂關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G],2002.4.1.
[30]許萍.《紫霞洞琴譜》琴曲淵源探微[J].樂府新聲,2010(1).
[31]王譽聲.中國古代曲名錄(一)、(二)[J].交響,1994(2)、1995(2).
[32]吳安宇.南宋《紫霞洞譜》尋蹤[J].中國音樂學,2010(4).
[33]周仕慧.樂府琴歌題名考辨[J].樂府學,2006.
[34]元娟莉.樂府琴曲歌辭古題辨析[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3).
[35]司冰琳.古琴文獻《則全和尚節(jié)奏指法》考[J].音樂藝術,2011(3).
[36]劉承華.文人琴與藝人琴關系的歷史演變[J].中國音樂,2005(2).
[37]劉承華.南宋浙派對后世琴派的影響及其脈絡[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2004(2).
[38]洛秦.宋代音樂研究的特征分析與反思(上、下)[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0(1)、(2).
[39]王河.宋代“江西琴派”考論[J].江西社會科學,2008(6).
[40]劉佳.四部琴史文獻的比較研究[J].音樂藝術,2012(4).
[41]馮亞.宋代琴樂美學研究[J].藝術百家,2006(5).
[42]劉佳.不應被忽視的古琴史料集——周慶云《琴史補》、《琴史續(xù)》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0,導師:戴薇.
[43]柯黎.謝琳《太古遺音》研究[D].武漢音樂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5,導師:丁承運.
[44]柯黎.琴歌《歸去來辭》之明清譜本流變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2,導師:戴薇.
[45]司冰琳.中國古代琴僧及其琴學貢獻[D].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學位論文,2007,導師:田青.
[46]章華英.虞山琴派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學位論文,2002,導師:吳釗.
[47]趙春婷.明代琴譜集考[D].中央音樂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0,導師;鄭祖襄.
[48]戴微.江浙琴派溯流探源[D].上海音樂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03,導師:陳應時.
[49]鄭紅.浙派琴史初探[D].福建師范大學在職碩士學位論文,2006,導師:鄭錦揚.
[50]鄭維玲.先宋琴曲歌辭研究[D].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導師:黃仁生.
[51]向回.雜曲歌辭與雜歌謠辭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導師:吳相洲.
[52]張媛媛.論明清琴學之傳承[D].云南藝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0,導師:劉藍.
[53]王雅暉.明代琴樂初探[D].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導師:鄭錦揚.
[54]朱莎莎.明代琴歌研究[D].天津音樂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0,導師:王建欣.
[55]孫正夷.唐代琴文化初探[D].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導師:胡志祥.
[56]陸涵麗.唐代琴論與古琴美學的發(fā)展[D].南京藝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0,導師:劉承華.
[57]張斌.宋代的古琴文化與文學[D].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導師:蔣凡.
[58]秦紅梅.宋代文人音樂的審美特征[D].山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導師:高興.
[59]作者未詳.琴動滄海吟——琴曲《水龍吟》析意、探源及譜本考[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2fce9cc0100yu4y.html.
J609.2
A
1008-9667(2017)03-0025-11
2016-06-09
薛冬艷(1976— ),女,陜西西安人,中國音樂學院訪問學者,西安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碩士,西安體育學院藝術系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音樂史。
① 本文是山東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項目編號:15cwyj31)《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禮樂制度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王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