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仲紅
漫談乞巧女兒節(jié)
■李仲紅
“七月初一天門開,我請巧娘娘下凡來,巧娘娘下凡來,給我教針教線來?!泵磕暌坏睫r(nóng)歷七月,隴南西和縣、禮縣西漢水流域一帶女兒歡快的過著自己的乞巧節(jié)日。
乞巧節(jié)是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當中,最富有浪漫色彩的節(jié)日了。乞巧文化起源并流傳于甘肅隴南西漢水流域西和縣、禮縣一帶。西北師范大學趙逵夫教授在《漢水與西禮兩縣的乞巧民俗》一文中指出:“西、禮兩縣隆重的乞巧民俗是秦文化的遺留”。湯湯漾水,滔滔西漢,源橫嶺,出嶓冢,滋漢源,潤長道,使西垂成為秦人先祖的發(fā)祥地,秦人東擴中原,雄踞天下后,永遠緬懷著自己心靈手巧的母系氏族的首領,于是固定地進行一年一度的祭祖活動,由此而產(chǎn)生了織女——巧娘娘崇拜,遺留下來了乞巧風俗。這一風俗以秦先祖陵——大堡子山為中心,隨著秦人全面取得政治文化上的集權統(tǒng)治,而擴散到全國,成為華夏七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后來,各地的祭祀乞巧風俗因種種原因消失或淡褪,可是,在它深深扎根的故土,卻頑強地生存了下來,以它歷時之長久,儀式之完備,基礎之廣泛深厚而被媒體稱為中國“七夕”文化的活化石。乞巧活動傳承了幾千年的中國女兒夢想,乞巧是既崇拜信仰,詩詞歌賦,音樂舞蹈,工藝美術,勞動技能等為一體的綜合性節(jié)日民俗文化活動,承載著中國女性獨有的期望和夢想,乞巧活動保持傳承了原生態(tài)的民間信仰,體現(xiàn)了年輕女性乞巧智慧與技藝生存,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因歷史傳承的廣泛性、獨特性和珍貴性,被列入了國家首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西和縣被命名為中國乞巧文化之鄉(xiāng)。
西和乞巧從農(nóng)歷六月三十晚上開始,七月初七晚上結(jié)束,時間長達七天八夜?;顒觾?nèi)容非富多彩,有坐巧、迎巧、祭巧、唱巧、相互拜巧、卜巧、送巧七個主要環(huán)節(jié)包括12項主要儀式。姑娘們利用各種祭祀活動和歌舞表演來乞求心中的女兒神“巧娘娘”賜予他們靈巧的手藝和美滿的婚姻,稱之為“乞巧”。因為參加乞巧活動的都是未出嫁的姑娘,因此也被稱為“女兒節(jié)”。唐代詩人林杰有《乞巧》詩:“七夕今宵看碧霄,牽??椗珊訕颉?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必M止是七夕,在西和、禮縣一帶,七月初一到初七,每一天都是女兒們的狂歡節(jié)。據(jù)《西和史話》記述:西和,是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起源地之一?!对娊?jīng)·秦風》中有幾首詩其地域背景就在西和,這些詩歌是隴南文學的源頭。
在今年的第九屆隴南乞巧女兒節(jié)“乞巧大講堂”上,著名歷史學家、中央民族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蒙曼以《詩經(jīng)·蒹葭》說起: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她講到:“因為這是《詩經(jīng)》的秦風,是秦地的歌聲。秦風在哪里?在秦地。秦地在哪里?就在我們的腳下。在這片西漢水潤澤的大地上。那伊人又是誰?是織女,是秦人的先祖女修巧娘娘。那阻擋伊人的河水又在哪里?就是我們的西漢水?!庇纱丝梢?,我們的巧娘娘就是以“織”而聞名的織女了。
乞巧的實質(zhì)性訴求有三個層面。首先“乞巧”在技術層面上的意義是“乞手巧”,即精手織作女紅,與之對應的語詞義項則是“巧奪天工”、“能工巧匠”之巧;其次,“乞巧”在精神層面上的意義是“乞心通”,即聰明智慧,在語義學上是“竅”的諧音,是“開竅”的意思;再次,“乞巧”在審美層面上的意義是“乞容顏”,即光彩照人的姿態(tài),這與古漢語“精妙”“美妙”的意義相符,如“巧言令色”、“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可見,“巧”的三大內(nèi)涵都可以從古漢語化石中找到。
在當今文化多元化的情形下,應該重視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不要只懂得情人節(jié)、圣誕節(jié)、麥當勞、迪斯尼,就如蒙曼說的,西和乞巧文化中所展現(xiàn)的是青春美、勞動美、愛情美,讓人們看到了那種自尊自強的寶貴品質(zhì)。
(編輯:魏 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