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藍 楓
十九大再定方向 “ 房住不炒”深入人心
■ 主持人 藍 楓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既表明了中央對于調控房地產的決心,又指明了房地產改革的方向。本期會客廳邀請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趙秀池、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任興洲,就相關問題進行探討。
趙秀池
主持人: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對此您如何解讀?
趙秀池:從十八大報告來看,首先,住有所居的提法是相同的,這是發(fā)展住宅產業(yè)的方向與目標,而構建完善的住房保障體系是前提。去年底,中央首提要準確把握住房的居住屬性,以滿足新市民住房需求為主要出發(fā)點。其次,兩屆大會中均提出建立住房制度,而提法不盡相同,十八大報告中為“建立市場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結合的住房制度”,本屆報告中為“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表述更為具體,也更落地,而“加快”一詞又反映出形勢的急迫性。
“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句話已深入人心,也是眾望所歸。房地產依然是大家關注的焦點,“房住不炒”成為未來五年住房市場的基本原則,也是新一屆的房地產市場政策總方針,住房的公共屬性將會加強。
十九大重申如此明確的要求,這也意味著去庫存已告一段落,今后不再需要刺激的方式來去庫存穩(wěn)增長了,因而房地產調控政策在一段時間內不會放松。
目前的政策取向只是抑制、遏制炒房,但炒房一直屢禁不絕,今后是否會進一步打擊炒房呢?“炒房”如何定性?以時間、用途、還是以數量來界定?目前還沒有明確的說法,需要有一個衡量標準。
結合十九大會議精神,我認為未來建立房地產市場長效機制主要包括幾個方面:一是多主體供給。這意味著之前開發(fā)商為絕對主體的時代即將結束,將來有條件的各類企事業(yè)單位均可能參與住宅開發(fā)建設。二是多渠道保障。各地政府可以通過收購、包租中小套型存量房和商住房,以及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直接入市建公租房等多種形式來拓寬渠道解決保障房房源,以緩解供需矛盾。三是“租購并舉”。與之前“購租并舉”的提法先后順序之變,說明今后將更加注重發(fā)展租賃市場,加快彌補短板。近日國務院和住建部調研組正赴多地對《住房租賃管理調整等征求意見和建議,這是我國首部相關法律法規(guī),為市場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保障支持。租房時代正在到來,伴隨租售同權等政策落地,對住房市場將產生深遠影響。
房地產涉及國計民生,尤其要關注住房民生問題。希望十九大的召開,能夠加快房地產長效機制的建立,穩(wěn)定房地產市場,實現“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希望更多的家庭住上更大更好的房子。未來的房地產長效機制既要符合國情,也要適應市場規(guī)律。通過供求雙向調節(jié),實現供求平衡;根據不同住房需求采取不同政策,有保有壓,在滿足基本住房需求的同時,抑制投機投資性需求;大力發(fā)展租賃市場,建立購租并舉的住房制度,讓百姓真正實現住有所居。
主持人: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為今后房地產市場發(fā)展明確了方向,方向有了,如何落實?
趙秀池:“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句話首次出現是在2016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這句話也成為了2017年房地產調控的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針對房地產業(yè)的第一句話就是“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充分既表明了中央對于調控房地產的決心,同時又指明了房地產改革的方向。方向有了,剩下的就是落實,在今年兩會結束之后,各地相繼出臺了政策加碼房地產調控,這被譽為317新政,新政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落實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那么,如何落實?
限制炒房必須有政策和法律方面的制約,今年的限售政策就是落實房住不炒這一房地產調控方向。從317新政以來,目前已經實施限售政策的城市有五十多個,限售的時間從2年到10年不等(十年的不是一個城市,而是某塊出讓土地的附加條款)。
據不完全統(tǒng)計,限售僅僅只是諸多政策中的一種,在2015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了今后房地產改革的方向是“建立購租并舉的住房制度”,從那時起房地產改革與調控的方向都在變化。首先是去年最先執(zhí)行的取消與打擊首付貸等放大杠桿的政策,從去年兩會結束之后政策就在逐步加緊,到近期執(zhí)行的嚴控消費貸的規(guī)模及流向,這些都是通過降低金融杠桿來對炒房進行的限制。而各地不同的六限行為,一方面是在需求端通過減少進入市場的購房群體;另一方面是通過金融手段,打擊和制止首付貸、嚴查消費貸、限制消費貸的額度及流向、提高首付比例,部分城市通過執(zhí)行“認房認貸”政策等來打擊炒房。通過一系列的政策及措施來調控市場,落實“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不但炒房客逐漸撤離市場,加上配套政策,截至目前,大部分城市的房價上漲趨勢得到了遏制,以北京為代表的城市房價在下行,同時其它熱點二線城市也有下行的壓力。
任興洲
主持人:十九大報告明確了“房住不炒”,進一步強調了住房的居住屬性,您如何看待?
任興洲:當前,我國住房市場總體上已經跨過了極度短缺期,進入了相對飽和期。不過也出現了一些很明顯的現象:一方面,一二線城市的部分居民,新進入和將要進入城市的居民住房嚴重不足;另一方面,一部分中高收入階層居民,在解決自住房問題后,有不斷增長的財富投資需要,房地產成為了很好的投資選擇。在這一背景下,如果不強調住房的居住功能,模糊地認為房地產具有雙重屬性,就會讓“炒房”找到理論依據,甚至導致“炒房”泛濫;強調居住功能,提出大力發(fā)展住房租賃市場,則能將供需兩端結合得更好,既解決外來人口居住問題,又解決部分中高收入居民投資問題,從而促進房地產市場穩(wěn)健發(fā)展。
高房價、高地價會嚴重影響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fā)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必須要集中精力,把主要社會資源投放到改革創(chuàng)新、經濟增長和社會發(fā)展上來。在這個階段,強調住房的居住屬性,就是讓人們不要過分關注住房的投資屬性,不要為了追求虛擬的住房價值而把過多的社會資源投入其中。
主持人:遏制“炒”房的手段主要有哪些?
任興洲: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綜合運用金融、土地、財稅、投資、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guī)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既抑制房地產泡沫,又防止出現大起大落。要管住“炒”,一是可以通過信貸政策加大“炒的負擔”(提高貸款利率)、降低“炒的能力”(提高首付比例甚至不提供住房抵押貸款)。二是通過稅收政策給炒房者“去動力”,比如炒的套數越多、交易越頻繁,交易環(huán)節(jié)各稅種的稅率越高等。國際上,也一般都會對炒房行為征收比較高的交易稅和資本利得稅,識別的方式主要是看該住房是否為家庭的主要住房,以及住房持有期的長短。非主要住房、持有期在3~5年以內的,一般會面臨比較重的稅。行政色彩濃厚的限購或購房資格管理可以作為臨時手段。
十九大報告指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強調要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wěn)健康發(fā)展。這意味著中央進一步明晰了我國房地產市場的定位,強調房地產發(fā)展的首要目標是實現“住有所居”,讓住房回歸其居住屬性。
我認為,今后將采取多項舉措緩解住房供需矛盾:一是落實人地掛鉤政策,根據人口流動情況分配建設用地指標。二是落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房價上漲壓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土地供應,提高住宅用地比例,盤活城市閑置和低效用地。三是特大城市要加快疏解部分城市功能,帶動周邊中小城市發(fā)展。四是要加快住房租賃市場立法,加快機構化、規(guī)模化租賃企業(yè)發(fā)展。五是加強住房市場監(jiān)管和整頓,規(guī)范開發(fā)、銷售、中介等行為。十九大報告明確的今后房地產市場的發(fā)展方向,釋放出新型城鎮(zhèn)化背景下以長效機制引導市場穩(wěn)預期的積極信號,對于實現房地產市場的平穩(wěn)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網友“我愛你中國”:如果說“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wěn)健康發(fā)展”的調子已經唱了多年,那么“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可算是平地一聲驚雷。正本清源,強調居住屬性,才能真正“安居”且“樂業(yè)”。
網友“翻手為云”:綜合運用金融、土地、財稅、投資、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guī)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更重要。房地產市場運行不能靠“踩剎車”,要形成穩(wěn)定的市場預期,最終還是要靠制度。
網友“行走的路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和指導性。貫徹落實中央精神,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fā)展,必須走出思想認識上的一些誤區(qū)。
網友“沉思的雨”:“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是對樓市整體方向的糾偏。方向定了,以怎樣的步伐往前走就是關鍵。樓市發(fā)展的歷史證明,現實缺的不是正確的認識,而是正確的行動。行勝于言。能不能切實把多種手段運用到位,建立一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guī)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才是樓市能不能長遠健康發(fā)展的關鍵。
網友“田園夢”:住房對于一個家庭來說太重要了,如何才能讓大家都住有所居?習主席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對老百姓來說是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