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零度月光
紙上辰安
文/零度月光
許是從小就接觸唐詩,便對長安城生了幾許憧憬。后來,見慣了城市的車水馬龍、燈紅酒綠,卻偏愛詩文里的古舊長安。無意間聽到河圖的《不見長安》,如一泓清流,從盛唐流淌至今。而我踏上渡船,似夢非夢,亦幻亦真,走進了故事里的長安。
初聽這首歌,有腳踏春草時的不忍,那是細膩疼惜的情懷。是盛唐的梨花細雨,胭脂的淡淡香味,繡閣里姑娘的如珠笑語和追風少年輾轉馬背上的杯酒風流。歌曲在耳際流淌,我輕輕哼著曲調,踏著輕柔的旋律,與歌者一起,重回夢里的長安。
歌里的少年追尋長安,遇到了擦肩的采桑姑娘笑得眉眼彎彎;還有村落里的炊煙,裊裊升起,忽又飄散;他看到了誰家姑娘在閣樓上一針一線繡著自己的心事?又看到哪個青衫書生,打馬走過陌上江南?
那少年踏上了渡船,撫舷回頭看。河岸漸遠,古老的村落越來越模糊,渡口有人招手,笑靨依舊。兩岸的桃花在視線中起起落落,仿佛他未曾來過,又好像他從未離開。
整首歌曲調平緩如靜水長流,配上河圖細膩的嗓音,訴說著歌者隱晦的心事。他唱到渡口的村落,洛陽的牡丹,一聲聲悠長的曲調,讓聽者跟隨他一步步走向長安,走過熱鬧的街頭,走向了來時的路,而后再一步步遠離長安,那種無力與絕望,非用心傾聽者不能感知。
每次聽這首歌,我都會想象這樣的情景:我背起行囊,路過了杏花煙雨的江南,看見了塞北孤鴻、戰(zhàn)場烽火,走過了幾個四季的輪轉,抵達了夢里的長安。長安有詩歌三百首,字字珠璣,賦盡悲歡。
河圖的歌曲向來都有這樣的力量,辭藻華美,善于寫實,帶你重回古舊人間。而《不見長安》的特別之處就在于,它能夠引起很多人的共鳴。長安,不只是我心心念念的古城池,更寄托了我們對大唐盛世的情衷,對過往繁華的惋惜,對歷史的深情回看。
感謝河圖的《不見長安》,圓了我們一場長安舊夢,在抑揚婉轉的曲調中沉醉不復醒。
秋雨漸歇,那少年終究沒能見到故事里的長安。歌曲結尾處,少年突然抽身。眼前是現代人的高樓大廈,再不見那鎏金殿宇和盛放的牡丹,他忽然無措,悵然若失。
“我心中曾有畫卷一幅,畫著它模樣”。不見長安,是那少年的遺憾,是河圖的遺憾,也是我們的遺憾?,F在的長安城早已改了名字,換了過往。那又如何呢?長安其實離我們很近,我們每一次顧盼都能看到,它依然在歲月深處妥帖安放。我們跟隨歷史的車輪一點點回溯,對長安的思慕與追尋從未停止。正如歌曲結尾處所唱:千年萬年,悵然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