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美術館公共教育的另一種可能

2017-11-13 22:47郭奕華
上海藝術評論 2017年6期
關鍵詞:美術館博物館藝術

郭奕華

美術館到底需要什么樣的公共教育?在過去的思維中,美術館的公共教育無非就是講解、講座等,針對人群主要是藝術愛好者和相關專業(yè)的學生群體。那么對于多數公眾,尤其對兒童來說,這些活動大多顯得無聊和單調。隨著現(xiàn)代美術館功能的完善,社會對美術館公共服務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美術館公共教育成為其公共性的表達,也充當全民終身教育的重要平臺之一。

2015年底,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舉辦的“敦煌:圣靈的歌”展覽在上海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敦煌熱。在展廳入口的購票處,有一本《敦煌兒童參觀探索冊》供參觀者選購,它專門為兒童參觀此展設計,針對兒童的興趣和特點,通過探索、思考和動手等途徑,激發(fā)兒童對敦煌藝術的興趣,引導親子家庭參觀敦煌展。

這本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的兒童探索手冊,是美術館公共教育部的專業(yè)人員經過多次的討論、修改,歷時兩個月完成。憑著多年兒童美術教育的經驗,設計者們試圖通過具體的實踐打破美術館兒童類公共教育活動的單一化形態(tài)。他們認為如何讓兒童在美術館觀展中獲得藝術體驗,如何引導他們參觀藝術展覽,是美術館兒童類公共教育活動較為缺失,又應該得到重視和研究的問題。正是出于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借著敦煌大展,他們著手策劃了手冊。事實證明,這本手冊無論從內容設計還是對兒童的藝術探索,都有較大的創(chuàng)新和突破。更重要的是,它搭建起了美術館與兒童藝術教育之間的溝通媒介,呈現(xiàn)出立足于美術館展覽資源的公共藝術教育,并真正體現(xiàn)了藝術教育的功能。但是,必須認識到,這樣一本手冊從概念設計到內容策劃,都需要專業(yè)人士的參與,并耗費一定時間和精力投入。這么一件相當費時費力的工作,盡管其最終的社會效應是無可非議的,但仍然無法配置于每一個藝術展覽。因此,這本手冊就成為美術館公共教育上的一個特例,也是一個無法被推廣和廣泛借鑒的案例。

但這個案例給我們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美術館到底需要什么樣的公共教育?在過去的思維中,美術館的公共教育無非就是講解、講座等,針對人群主要是藝術愛好者和相關專業(yè)的學生群體。那么對于多數公眾,尤其對兒童來說,這些活動大多顯得無聊和單調。隨著現(xiàn)代美術館功能的完善,社會對美術館公共服務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美術館公共教育成為其公共性的表達,也充當全民終身教育的重要平臺之一。作為公眾,對藝術欣賞的需求在快速提升,尤其是兒童藝術教育,已然成為一個新的社會話題。短短兩三年內,社會上出現(xiàn)大量的兒童藝術教育機構,一時各路教育體系和模式橫空出世,令人眼花繚亂。美術館公共教育如何在其中樹立權威,真正發(fā)揮教育功能,而不僅僅停留于隨意玩玩或畫畫的簡單套路?但是,對于剛剛起步的現(xiàn)代美術館公共教育事業(yè),誰來確保和評判美術館公共教育的教育水準?誰來提供所需的專業(yè)教育人才呢?

在中華藝術宮里上“語文課”—“文教結合”實踐之一

面對全民多層次的文化需求以及社會對于優(yōu)質教育服務的要求,作為剛剛起步的美術館公共教育部,在有限的人才資源下,如何應對?中華藝術宮的做法,或許可以作為一種有效的嘗試。

2016年11月的某一天,在中華藝術宮的謝稚柳、吳冠中展廳中,一場別開生面的語文課《蓮說荷夢》正在進行。老師從謝稚柳、吳冠中的荷花作品講起,引導學生從觀察荷花的形態(tài),探尋荷花的構成和生長規(guī)律,從而了解荷花的精神內涵。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視覺上直觀的感受,結合他們在課堂上學過的文章、詩詞,更加立體地認識荷花這一植物,也更深入地理解古人投射于荷花的情感表達和精神追求。這種綜合性的教育活動,區(qū)別于學校課堂以文本為主的教學模式,它重在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文化素養(yǎng)。它涉及的不僅僅是文學和繪畫,更重要的是跳脫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不只傳播知識,而是追求審美和人格的培養(yǎng)。講授這門課的老師,既不是館內的工作人員,也不是學校的語文老師或是美術老師,而是來自上海商業(yè)會計學校,是一位語文學科教學碩士。這種跨界的、綜合性的教學項目是中華藝術宮在上海“文教結合”項目上的一種嘗試,充分利用了中華藝術宮的藏品資源,又依托職業(yè)教育人才資源,兩者結合實現(xiàn)教學實踐,實屬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實踐。它實現(xiàn)的不僅僅是文化和教育機構的合作,而是一種全新教學模式的探索。這種教育創(chuàng)新,突破了現(xiàn)有的學校教學思維,充分利用美術館的藝術資源,彌補了學校教育中藝術教育不足的弱點,最終體現(xiàn)了綜合素質培養(yǎng)的教學宗旨。此案例還涉及職業(yè)學校的人才利用,鼓勵他們勇于研究創(chuàng)新,并將這些研究成果服務于社會,豐富了美術館的教育活動,實現(xiàn)了美術館的教育功能。

學術研究與藝術展覽的資源轉化—“文教結合”實踐之二

事實上,大量的藝術研究資源和人才資源都集中于高校,但是這座象牙塔如何接地氣呢?美術館似乎可以化身它們溝通的橋梁。

2017年7月6日,上海美術學院與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文廣局及中華藝術宮、劉海粟美術館、上海中國畫院、上海油雕院簽署合作共建協(xié)議,合作內容包括各美術館為上海美術學院提供展覽空間,并支持上海美術學院參與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jié)、“開天辟地——中華創(chuàng)世神話”文藝創(chuàng)作與文化傳播工程、城市文化氛圍營造等重點工作。此次,將合作共建細化到文教結合建設的四個中心——中國書畫教學創(chuàng)作研究中心(上海美術學院、上海中國畫院)、現(xiàn)當代藝術研究中心(上海美術學院、中華藝術宮)、劉海粟研究中心(上海美術學院、劉海粟美術館)、近現(xiàn)代美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上海美術學院、上海油畫雕塑院)。這四個中心建成后,立即進入了實際運作,以其中的劉海粟研究中心為例:

10月,《“看不見”的美術——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資源研究系列展》之《蔡謙吉文獻展》在劉海粟美術館舉行。該展所展示的是上海美術??茖W校學生蔡謙吉的繪畫作品和相關文獻,展現(xiàn)了上海美專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教學情況,對研究上海近現(xiàn)代美術有著重要的文獻價值。此展依托的學術資源來自上海美術學院“都市藝術資本”工作室。學校也通過展覽,向社會推廣了研究成果和城市文化資源。這個系列的首展對認識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資源、藝術資源的保護和轉化再生、推廣公共文化資源和城市文化自信的培養(yǎng),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這是上?!拔慕探Y合”項目的又一種實踐。它依托高校學術研究資源提升美術館展覽的學術含量,也拉近了高校象牙塔和社會公共文化之間的距離。

“文教結合”的國際慣例和國內現(xiàn)實

“文教結合”項目是上海市文廣局和市教委共同形成的一種新的工作計劃,全稱為《上海市文教結合工作三年行動計劃》,以“以文化人、以藝育人”的核心理念,堅持“打破圍墻、資源共享”的協(xié)同機制,遵循藝術教育規(guī)律,進一步推進文化、教育資源的共享和合作,以實現(xiàn)青少年的藝術教育。2013年第一輪三年計劃提出,2016年又提出了第二輪——它是文化和教育系統(tǒng)合作的產物,是上海為建成國際文化大都市、營造城市文化氛圍的重大舉措。事實上,這一舉措的實施過程,正是美術館公共教育成長的過程。兩者的同步,促成了美術館公共教育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走出了許多開拓性的道路。

文化和教育資源能夠達成合作意向,并在實踐中獲得豐碩成效,是經過了大量實踐,在國際社會上早已有共識和慣例。對于國內的美術館發(fā)展,無論是職能轉型還是公共教育提升,對開放合作、資源整合具有迫切的現(xiàn)實需求。

美國是全世界將博物館與學校教育結合得最為密切的國家之一。1906年,美國博物館協(xié)會(現(xiàn)更名為美國博物館聯(lián)盟)成立時就宣布“博物館應成為民眾的大學”。尤其在館校合作上,則更是舉措不斷。在一次調查中,93%的被調查者認同“博物館是教育的活躍參與者,為兒童提供動手學習和校外游覽的經歷,博物館已成為公共學校教師們課堂教育、課后節(jié)目和職業(yè)發(fā)展的好伙伴”?,F(xiàn)有88%的美國博物館提供“K-12”(幼兒園至12年級)教育項目,70%的博物館在過去5年中增加了面向學校、教師和學生的服務,典型的博物館每年為學生提供100至233小時的輔導服務,按保守估計,全美博物館每年共為學生提供390萬小時的服務。美國博物館已經成為從小學生到研究生名副其實的第二課堂,各種層次的學生都有相當一部分正式課程是在博物館的展廳、教室、庫房、圖書館等地進行的。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移動博物館”項目,由紐約市政府、紐約市文化事務部和紐約市議會聯(lián)合建立,從1993年啟動,至2010年已為紐約五大區(qū)超過700所學校提供博物館體驗。這個移動博物館,由集裝箱車改建而成,根據不同年齡的學生設計有不同的主題和內容,如“恐龍古生物學”“建筑與文化”“宇宙探索”和“恐龍:老化石、新發(fā)現(xiàn)”等。學??商崆斑M行預約,老師在活動前參加討論會,并得到一份《參觀前后活動的課程資源向導》。在活動這一天,博物館人員會先給學生上課,介紹移動博物館的情況,并通過互動進行活動前的引導和鋪墊。參觀結束后,學生還能得到一張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家庭參觀券。

從這個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移動博物館”案例,可以歸納此類活動的三大特點:第一,博物館活動走出場館,進入校園。當博物館的公共教育活動走出固定場館,進入其他空間,如學校、社區(qū)、監(jiān)獄、商務區(qū)、工廠等,則根據不同人群針對性策劃活動,會實現(xiàn)更有效的教育目的。第二,對教師的培訓,既能提升教育活動的效果,也能培養(yǎng)教育人才。第三,鼓勵親子教育,不僅是家長帶領孩子走進博物館,通過孩子也能讓更多的家長關注博物館、走進博物館。

其他國家都有館校合作的具體措施,比如法國“星期三現(xiàn)象”。每逢周三下午,法國的小學和初中都不開課,學生們走出學校的小課堂,走進社會大課堂。博物館里,簡直成了學生專場。在教師和博物館講解員的引導下,學生們去發(fā)現(xiàn)、了解、親近藝術。法國教育部新聞處官員貢巴雷談到“星期三現(xiàn)象”時說,這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法國自二戰(zhàn)后開始實施的素質教育,包含體育、公民義務與權利、道德、科學、藝術等多方面內容。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法國以科技大國與文化大國的形象屹立于世,探索其成功原因,不能不提及素質教育。

日本博物館協(xié)會在1999年公布的有關日本博物館發(fā)展狀況的白皮書中稱,日本的博物館存在著各館之間發(fā)展不平衡、社會基礎薄弱、給人的印象生硬以及游離于日常生活等四大問題。白皮書還指出,如今民眾的需求正變得多樣化和個性化,而博物館業(yè)界對此顯然缺乏緊迫感。應對這種現(xiàn)狀,日本博物館業(yè)界重新明確自身定位,將21世紀的博物館發(fā)展成為應對民眾在“知識社會”的新需求,為民眾的終身學習服務。多數博物館與附近的大中學校結成對子,為學校提供免費的參觀服務或到學校舉行普及講座,如東京國立博物館與東京大學等21所學校就達成了合作協(xié)議。

盡管中國的館校合作起步較晚,但是它在中國現(xiàn)代博物館發(fā)展的進程中,從中國的教育現(xiàn)狀和需求出發(fā),探索出適應本土的合作模式。上?!拔慕探Y合”項目就是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在中國現(xiàn)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完善的重要發(fā)展時期提出來的重要舉措。它的優(yōu)勢顯而易見,文化和教育資源的共享、學校教育的互補、藝術教育的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完善等。但是,在具體實施中也凸顯出很多問題和不足:

比如,上文提到的中華藝術宮的語文課非常有特色,是語文和美術教學的融合和創(chuàng)新,是綜合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但是它的可持續(xù)卻令人堪憂。另外,像中華藝術宮這樣公立的、大型的美術館,它的公共教育模式如何推廣至其他中小型美術館呢?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漫步國博——史家課程》案例,或許可以提供某種新的思路。

《漫步國博——史家課程》是史家小學同國家博物館合作的課程項目。該項目由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和小學老師共同討論開發(fā),一起編寫教材。這本教材不僅針對美術課程,還充分利用博物館資源,開發(fā)多學科的教學內容。2012年,史家小學的老師們同國博的研究者們一起備課,挑選文物,研究課程標準,制定合理又可操作的教學方案,并在不斷的實踐中修改和完善。2013年9月,史家小學與國家博物館正式簽約,共同開發(fā)適于小學生學習和使用的博物館課程教材——《漫步國博——史家課程》。

在簽約儀式上,史家小學校長王歡如此說道:“如果將國家博物館中那些記錄著中國歷史更替、記載著科技發(fā)展歷程、彰顯傳統(tǒng)藝術、體現(xiàn)古人智慧的文物,與學校里的教學內容相對接,將其有效地引入到學校的課堂中,那么,我們的孩子們將會獲益匪淺!”

事實上,在國博上課,不僅有學校老師的指引,還有博物館講解員們的指導。這就需要博物館工作人員也進入到學校課程當中,學習教學技巧,配合學校老師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叭绱穗p師教學,我們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工作任務更重了。”國家博物館社會教育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的工作人員以往只是負責展品講解,而對于課堂授課了解甚少,這是博物館在與學校合作過程中工作的難點。為了克服困難,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做出了很多努力,他們跟史家小學的老師共同備課,切磋教學技巧,通過合作共同完成完整的授課教學?!?/p>

國博的《史家課程》是博物館根據固定展品進行策劃的公共教育經典案例。雖然它的前期策劃工作時間長、投入大,但是一旦成形,就能不斷復制,并形成常態(tài)化的工作機制。而中華藝術宮的語文課,雖然在教學創(chuàng)新上有目共睹,但是如何形成常態(tài)化的教學模式?國博的做法提供可借鑒的思路,將教學內容進行課程化,才能實現(xiàn)不斷復制和推廣,服務于更多的學生群體。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美術館自身教育人才的培養(yǎng)也不容忽視。雖然公共教育項目的推進可以借鑒學校的教學人才,但是如何立足自身特點,區(qū)別于學校的教育模式和特點,需要更加專業(yè)的教育人才。另外,相關輔助人員的配合也相當重要。例如,中華藝術宮的志愿者隊伍建設也是其公共服務工作中的巨大成果,尤其是面對大客流的引導需求,依靠館內有限的工作人員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志愿者隊伍的培養(yǎng)極大地滿足了目前館內參觀大客流的需求,也培養(yǎng)出了一支實力雄厚的志愿者隊伍。如果志愿者隊伍建設也能與教育資源實現(xiàn)聯(lián)通,如高校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的建立,或者相關機構的協(xié)作模式,既能緩解美術館服務人員的緊缺,又是另一種藝術教育的推廣途徑。

“文教結合”的推廣和拓展之一:民營美術館公共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

筆者注意到,兩輪“文教結合”三年行動計劃在美術館的落點設于中華藝術宮和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自2013年行動計劃實施以來,兩家博物館在公共教育的發(fā)展和推廣上有著明顯的進步。但是這兩家公立博物館的公共教育資源和力量相對整座城市公眾文化的需求來說是遠遠不夠的。近年來,上海地區(qū)民營美術館的崛起為城市文化氛圍的營造和藝術空間的提升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事實上,民營美術館在公共教育的研發(fā)和實踐上相對更早,無論是上海民生現(xiàn)代美術館的“詩歌來到美術館”、上海當代藝術館的“藝術亭臺”,還是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的“流動美術館”、上海外灘美術館的“教育工作坊”項目等都有相當的創(chuàng)新和突破。“文教結合”的未來發(fā)展必須注重民營美術館等民營文化機構的納入,為民營文化機構搭建與學校資源合作的平臺,那么“文教結合”的社會輻射面則更加廣闊,藝術教育的發(fā)展更有前景,對現(xiàn)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成和城市文化氛圍的養(yǎng)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教結合”的推廣和拓展之二:社區(qū)美術館公共屬性的重視和定位

展開上海城市文化地圖,雖不能真正實現(xiàn)每個地區(qū)文化資源的完全均等,但各區(qū)縣的文化場館基本做到了全覆蓋。如果每個文化場館都能承擔起該地區(qū)的文化服務和輻射,則整座城市的公共文化才能真正實現(xiàn)繁榮。尤其是美術館,它的展覽資源和藝術氛圍能夠對該地區(qū)的文化氛圍和市民文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從而發(fā)展成為該地區(qū)文化認同的核心。

2011年7月,英國博物館協(xié)會調查委員會針對英國藝術委員會新頒布的《長期戰(zhàn)略框架》,在協(xié)會官網上發(fā)布了“博物館影響力調查問卷”。結果顯示,“社區(qū)參與”名列博物館影響力榜單首位。英國博物館協(xié)會政策部門主任莫里斯·戴維斯說:“通過這些調查結果,英國藝術委員會意識到博物館與社區(qū)合作的重要性。博物館雖然不能選擇其活動的參與者,但卻可以將特定的參與對象定為機構的奮斗目標?!?/p>

美國圣克魯斯藝術歷史博物館因飽受經濟蕭條等因素,發(fā)展一度停滯。2012年,該博物館利用社區(qū)資源,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恢復昔日活力。比如“第一個星期五”和“第三個星期五”活動,就在每月這兩日舉辦以藝術為主題的集會活動,參與主體是社區(qū)居民。該館還增加了館內的教育活動,尤其增加了學校課堂教學中的藝術項目,目的就是吸引學校的注意力,把自己轉化為第二課程。據館長介紹說:“博物館要以觀眾為中心,更具互動性,讓觀眾切身體驗藝術。我們希望能夠進一步融入社區(qū)生活,成為該地區(qū)重要的文化中心?!?/p>

廣東時代美術館就位于社區(qū)中的一棟住宅樓內,近年來憑著全新的當代藝術理念和關注當下的文化態(tài)度,成為珠江三角洲地區(qū)民營美術館的領軍者。事實上,它的地理位置并不占優(yōu)勢,但是它卻充分利用社區(qū)資源,主動引領社區(qū)居民走進美術館。從最初居民們的冷漠,到兩者的磨合,如今時代美術館已經成為時代玫瑰園及周邊地區(qū)居民們的精神家園。

對于城市內大多數中小型美術館來說,它們的文化輻射范圍并非很廣,但這不妨礙它們發(fā)揮重要的社會價值。相反,它們處于市民的生活圈內,更貼近社區(qū),更貼近市民的生活。只有充分認識并重視社區(qū)美術館的社會意義,關注社區(qū)居民的文化需求,充分發(fā)揮美術館在社區(qū)內的影響力,建立社區(qū)的文化認同和文化歸屬,才真正實現(xiàn)它作為公共文化機構的公共屬性。

“文教結合”是上海市委、市政府根據國家文化戰(zhàn)略、社會新形勢,為落實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而做出的重大部署,是政府層面提出的文化發(fā)展重大舉措。從目前推進情況看,項目獲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它既符合國際慣例,又能滿足當下的文化需求,還激勵文化創(chuàng)新。該項目的提出和落實,絕不僅僅是文化和教育體系表面上的合作,而是從新形勢下的文化教育需求出發(fā),促成了兩者資源的整合和優(yōu)勢互補?!拔慕探Y合”為美術館公共教育的發(fā)展和突破提供給了一種新的模式和路徑,促成了美術館開展藝術教育的實踐,對美術館教育功能的開發(fā)和完善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有助于提升美術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猜你喜歡
美術館博物館藝術
仁·社區(qū)美術館
博物館
紙的藝術
美術館
美術館里遇到的數學
因藝術而生
藝術之手
露天博物館
爆笑街頭藝術
加州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