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方++馬珂+王五洲+楊佛
摘 要:為了確定40%烯啶·吡蚜酮可濕性粉劑防治水稻稻飛虱的使用方法和適宜劑量,開展了田間藥效試驗。試驗結果表明:40%烯啶·吡蚜酮可濕性粉劑360g/hm2對水稻稻飛虱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在1~45d的防效為75.21%~99.01%,表現出很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藥后1d即可發(fā)揮藥效,持效期高達45d以上;建議用量為180~360g/hm2,即12~24g/667m2,兌水50~60kg/667m2。
關鍵詞:40%烯啶·吡蚜酮可濕性粉劑;稻飛虱;防治效果
中圖分類號 S4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20-0055-02
稻飛虱是我國水稻上的重大遷飛性害蟲,主要為害種類是褐飛虱和白背飛虱,給我國長江及以南區(qū)域的水稻產量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失[1-2]。稻飛虱的發(fā)生、繁殖、遷飛和氣候條件息息相關,春夏季節(jié)隨西南氣流向北遷飛,秋季又回遷到南方越冬,因此其發(fā)生為害具有隱藏性和暴發(fā)性,并且隨著近年來我省稻飛虱的重大發(fā)生和大量用藥,其敏感性逐漸降低,給防治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難度[3-5]。
40%烯啶·吡蚜酮可濕性粉劑是由烯啶蟲胺與吡蚜酮復配而成的新型藥劑。烯啶蟲胺是煙酰亞胺類內吸性殺蟲劑,其作用方式為阻斷昆蟲神經系統(tǒng)中突觸受體的信號傳導,主要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蟲,具有殺蟲廣譜、擊倒速度快等特點,但持效期相對較短[6-7]。吡蚜酮是吡啶類的非殺生性殺蟲劑,能夠阻塞飛虱或蚜蟲口針使之無法取食,對多種作物的刺吸式口器害蟲防效出色,其持效期長但殺蟲速度較慢[8-9]。40%烯啶·吡蚜酮可濕性粉劑充分結合了兩者優(yōu)點,見效快且持效期長。本研究旨在驗證40%烯啶·吡蚜酮可濕性粉劑對稻飛虱的田間防治效果,探索其合理使用方法及安全性,明確其制劑使用量,為該藥劑的大面積推廣使用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1.1.1 供試藥劑 40%烯啶·吡蚜酮可濕性粉劑(蘇州富美實植物保護劑有限公司提供);80%敵敵畏乳油(山東嘉城農藥化工有限公司生產);10%烯啶蟲胺乳油(江蘇連云港立本農藥化工有限公司生產);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江蘇安邦電化有限公司生產)。
1.1.2 供試作物 試驗水稻品種為“糯兩優(yōu)六號”,2010年6月24日播種,2010年7月18日拋栽,禾苗長勢好。
1.1.3 防治對象 稻飛虱。
1.2 試驗方法
1.2.1 試驗條件 試驗田設在池州市梅龍街道辦事處勝利村,試驗田土質為紫潮泥,田土肥沃。
1.2.2 試驗設計 試驗采取隨機區(qū)組排列設計,共設7個處理,每個處理設3個平行,共計21個小區(qū),每小區(qū)面積50m2,小區(qū)間筑埂相隔。試驗處理如下:(1)40%烯啶·吡蚜酮可濕性粉劑180g/hm2;(2)40%烯啶˙吡蚜酮可濕性粉劑270g/hm2;(3)40%烯啶·吡蚜酮可濕性粉劑360g/hm2;(4)80%敵敵畏乳油1500mL/hm2+40%烯啶·吡蚜酮可濕性粉劑180g/hm2;(5)10%烯啶蟲胺乳油300mL/hm2;(6)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240g/hm2;(7)空白對照(清水對照)。
1.2.3 施藥時間和方法 施藥時間為2010年9月3日,施藥時期為第六代稻飛虱若蟲盛發(fā)期,施藥次數1次。每公頃藥液用量900kg/hm2,按試驗設計用藥量,將各處理藥劑兌水稀釋成均勻藥液,采用工農-16型背負式手動壓縮噴霧器對水稻植株中下部進行均勻噴霧。施藥前,水稻進行剝行;施藥時田間保持5cm左右的水層15d以上。
1.3 試驗氣象情況 施藥當天(2010年9月3日)天氣晴,無風,最高氣溫30℃,最低氣溫23℃,平均氣溫26.5℃,相對濕度70%。施藥后15d內(含施藥當天),日平均溫度為26.87℃,日最高氣溫為30℃,日最低氣溫為23.73℃,雨日1個,施藥后第20天下午1:10時下有5mm短時陣雨。
1.4 調查方法
1.4.1 調查時間、次數及方法 于2010年9月3日施藥前調查蟲口基數,施藥后1d、3d、7d、15d、25d及45d各調查1次殘余活蟲數。調查時采用隨機取點法,用33cm×40cm的白瓷盤每小區(qū)隨機拍打20盤,每盤拍打2蔸稻叢,每小區(qū)共計查40蔸。不區(qū)分稻飛虱種類,只計成、若蟲,統(tǒng)計稻飛虱數量并計算稻飛虱蟲口減退率和校正防效。
1.4.2 防效計算方法 計算公式如下:
[蟲口減退率(%)=施藥前蟲口數-施藥后蟲口數施藥前蟲口數×100;]
[防治效果(%)=處理區(qū)蟲口減退率(%)-對照區(qū)蟲口減退率(%)100-對照區(qū)蟲口減退率(%)×100]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的防效比較 由表1可知:藥后1d,處理1、2、3的防效分別為61.09%、67.68%、75.21%,處理4、5和6的防效分別為65.97%、64.58%、63.12%,其中防效最好的為處理3,且2和3這2個處理的防治效果優(yōu)于其余處理,6個處理速效性均較好;經方差分析,處理2、3、4、5、6這5個處理間差異不顯著。藥后45d,處理1、2、3的防效分別為87.50%、94.48%、99.01%,處理4、5、6的防效分別為90.03%、89.48%、92.45%,各處理均防效良好且表現了突出的持效性;經方差分析,40%烯啶·吡蚜酮可濕性粉劑3個處理(處理1、2、3)及處理6之間防效差異顯著,而與處理5間差異不顯著。試驗結果表明,40%烯啶·吡蚜酮360g/hm2對水稻稻飛虱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在1~45d的防效為75.21%~99.01%,其防治效果隨著時間的增加而提高,且在相應的各時間點內,其防治效果均處于最高水平。
2.2 安全性評價 據施藥后45d內田間觀察,各處理區(qū)水稻生長情況正常,水稻植株長勢優(yōu)良,未出現任何藥害現象。
3 結論與討論
40%烯啶·吡蚜酮可濕性粉劑對稻飛虱成若蟲均有很好的防效,且擊倒力較強,速效性好,持效性在45d以上。在試驗劑量下,40%烯啶·吡蚜酮可濕性粉劑的防效明顯優(yōu)于10%烯啶蟲胺乳油,且優(yōu)于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和80%敵敵畏乳油1500mL/hm2+40%烯啶·吡蚜酮可濕性粉劑180g/hm2,藥后45d對試驗區(qū)查看后,水稻未出現任何藥害現象。
40%烯啶·吡蚜酮可濕性粉劑對稻飛虱防治效果好,對水稻及農田蜘蛛、黑肩綠盲蝽等天敵安全,能夠對稻飛虱的各個蟲態(tài)起作用,因而具有很大的推廣應用價值。建議用量為180~360g/hm2,即12~24g/667m2,兌水50~60kg/667m2,以細水噴霧方式施藥為好。至于稻飛虱對其抗性發(fā)展等尚需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蔡青年.植物保護手冊[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0:336-337.
[2]丁錦華,蘇建亞.農業(yè)昆蟲學[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2:269-272.
[3]肖晶晶,金志鳳,徐紅星,等.水稻稻飛虱遷飛的研究進展[J].中國農學通報,2013(18):147-152.
[4]吳德銀.稻飛虱的抗藥性機理及防控策略[J].安徽農學通報,2006(1):43.
[5]侯婷婷,霍治國,李世奎,等.影響稻飛虱遷飛規(guī)律的氣象環(huán)境成因[J].自然災害學報,2003(3):142-148.
[6]楊志.烯啶蟲胺合成研究及幾種新型農藥可濕性粉劑研制[D].青島:青島科技大學,2009.
[7]李仁平,張玉美,黃幫賓,等.60%吡蚜酮·20%烯啶蟲胺WG防治稻飛虱田間藥效試驗[J].寧夏農林科技,2011(2):38-39.
[8]張芳,于淦軍,錢小蘭,等.25%吡蚜酮懸浮劑對家蠶殘毒期試驗初報[J].江蘇蠶業(yè),2010(2):51-52.
[9]王振宏.新型殺蟲劑吡蚜酮[J].新農業(yè),2011(7):49-50.
(責編:張宏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