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yán)再蓉,鄒 芬,耿 紅,嚴(yán)光婭,黃有林
(1.黔西南民族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貴州 興義 562400;2.貴州省興義市民族和宗教事務(wù)局,貴州 興義 562400﹚
麻蒿菜育苗與高原山區(qū)非耕地仿野生栽培技術(shù)
嚴(yán)再蓉1,鄒 芬1,耿 紅1,嚴(yán)光婭1,黃有林2*
(1.黔西南民族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貴州 興義 562400;2.貴州省興義市民族和宗教事務(wù)局,貴州 興義 562400﹚
菊科蒿屬麻蒿菜,黔西南州及其他地區(qū)將其列為中草藥 / 野菜之一。目前,野生麻蒿菜越來越少。經(jīng)試驗總結(jié)出麻蒿菜育苗與高原山區(qū)非耕地仿野生栽培技術(shù)。應(yīng)用該項技術(shù),年能采收麻蒿菜 11~14 批次,獲 5萬~7 萬元/hm2收入。這項技術(shù)主要包括三個主要環(huán)節(jié)和措施:(1)育苗:種選擇與處理、苗床制作、苗床期管理、營養(yǎng)袋假植、增加培育預(yù)備苗等;(2)仿生栽培:非耕地選擇、整地、有機肥為主的配方施肥、田間管理、禁用化學(xué)農(nóng)藥、防治病蟲害、越冬保護、適時剪采收、亮蔸等;(3)建立3年輪作制度。
麻蒿菜;中草藥/野菜;育苗;非耕地;栽培技術(shù)
麻蒿菜為黔西南州地方名,經(jīng)考證,麻蒿菜為菊科蒿屬春黃菊族艾草種(ArtemisiaargyiH.Lév.& Vaniot),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除極干旱與高寒地區(qū)外均能生長[1-2]。麻蒿菜分布在黔西南州海拔低于1 800 m的地區(qū)。
麻蒿菜幼嫩莖葉吃法:清水煮蘸辣椒水(油或素)吃,喝其湯有下涼效果;清水煮后涼拌(葷或素)菜;火鍋即煮即吃不上火等。此外用它制作的艾草粿是閩粵(潮汕)地區(qū)一種特色食品。
麻蒿菜將中草藥與野蔬菜融為一身。黔西南州及其他地區(qū)居民將麻蒿菜作為野蔬菜之一。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04° 35′E~106°32 ′E,24°38′N~26° 11′N)位于貴州省西南部[5]。年平均氣溫 13.8~19.4 ℃;無霜期317 d(219 ~365 d/a);年降水量1 352.8 mm(5~9月計占全年 75%~85%);日照1 400~1 600 h/a。屬中亞熱帶季風(fēng)濕潤氣候型[5]。
黔西南州屬典型喀斯特區(qū),裸露面積超過61%[6]。土壤有7個土類204個土種;旱地土壤有紅黃壤、黃壤、石灰土等類型;植被覆蓋率37%(其中森林復(fù)蓋率2005年為 27%)[5]。
麻蒿菜即艾草。別稱:蕭茅、冰臺等。全草入藥,有溫經(jīng)、消炎、止咳、安胎、抗過敏等作用;葉曬干搗碎得“艾絨”制條供灸用;可作“印泥”原料[2]。
圖1 麻蒿菜
2.1麻蒿菜生物學(xué)特征
麻蒿菜,多年生草本植物,陽性耐陰植,有濃烈清香氣。主根明顯、直徑1.5 cm、側(cè)根多;常有橫臥地下根狀莖及營養(yǎng)枝。株高 80 ~150 cm,分枝長 3 ~15 cm;頭狀花序橢圓形;瘦果長卵形或長圓形[1-2];生長期 2 月中旬 —11 月中旬;花果期 7—10 月;休眠期 11 月下旬—次年 2 月上旬。
2.2 麻蒿菜對環(huán)境條件的要求
2.2.1 日照
自然日照,能正常生長發(fā)育;散射光照,莖葉顯纖嫩柔軟;夏季連續(xù)日照射長于3 d、每天日光直照6 h,幼嫩莖葉易患燒癥。
2.2.2 溫度
氣溫穩(wěn)定通過 8 ℃,麻蒿菜根、莖萌動;高于10 ℃,發(fā)新根、莖萌芽出葉、分枝;適宜溫度 15 ~28 ℃;高于35 ℃,地上地下部分生長受到抑制;低于5 ℃,地上地下停止生長;低于0 ℃,地上地下部分受到凍害。
2.2.3 降水
麻蒿菜不耐澇較耐旱,在年降水量>500 mm的地區(qū)能正常生長發(fā)育。
2.2.4 土壤
各種土壤土層>15 cm,麻蒿菜能生長。以土層深厚、有機質(zhì)含量高的沙壤土和各種壤土及各種鈣質(zhì)土為佳。
2.2.5 肥(補充營養(yǎng))
育苗或栽培麻蒿菜,以有機肥為主基肥;追肥常用氮肥(尿素)、磷肥(普鈣)、硫酸鉀、硼等速效肥;施肥用葉菜類或煙草專用復(fù)合肥更好。
2.2.6 病蟲害
目前發(fā)現(xiàn)危害麻蒿菜的病蟲有:芽蟲、蜘蛛、菜青蟲、日燒癥、澇爛桿(根)、卷葉癥(缺磷、鉀、硼等元素引起)等。
零星種植麻蒿菜,直接分株分蔸為種苗;規(guī)模種植麻蒿菜,則應(yīng)批量培育優(yōu)質(zhì)壯苗。
育苗有:種子育苗或種莖枝扦插育苗或組培苗等方式方法。
以下介紹苗床種莖枝扦插與營養(yǎng)袋假植育苗技術(shù)。
3.1 苗床等準(zhǔn)備
3.1.1 選地
選擇水源優(yōu)質(zhì)豐沛、便于排灌、向陽、土層> 30 cm、平坦、離栽培地較近(< 1 km)的壤土地塊。
3.1.2 整地
深耕>20 cm、打碎大塊團土、挖好排水溝(深15~20 cm、寬30~40 cm兼操作道)、施“三元復(fù)合肥” 1.0~1.5 kg/m2與細土拌勻并作廂(寬1.2~1.5 m、長10~15 m)。
備地膜、塑料薄膜、多菌靈、AB生根粉等。
3.2 選擇種莖(枝)
選野外或栽培中生長良好的麻蒿菜中~上部種莖(枝)。采種莖前 20 d施肥一次(普鈣 0.1~0.2 kg+氯酸鉀 0.01 kg + 清糞水或沼液 1.0~1.5 kg/窩);用消毒剪剪采莖、存于保鮮袋中,運到苗床地。
3.3 種莖處理與扦插
3.3.1 種莖處理
保留生物學(xué)上部葉 2 片(下部余葉去掉)。剪種莖長8~10 cm、下端剪為10°斜口并立浸于稀釋多菌靈液中 10~15 min,再浸于稀釋AB生根粉液中 15~20 min。
選用木質(zhì)化程度高(硬枝莖)的部分,去掉上端幼嫩部分。
3.3.2 扦插期
扦插期:除 10 月中旬—次年 2 月上旬外,麻蒿菜均可扦插育種苗與移栽。以春季(3月上旬—3 月下旬)或秋季(9月上旬—中旬)為佳期。
扦插前 1 天澆一次透水或清糞水或沼液;密度約 65 株 / m2(即株行距 10 cm×15 cm或 12 cm×12 cm/枝)、生物學(xué)下端扦插深度 6 ~8 cm(即露莖枝頭 2 cm)、再覆蓋地膜或稻草。
3.4 苗床期管理
3.4.1 揭膜
扦插 6~8 d后揭膜:散“毒氣”、降溫、查種莖枝成活情況(如扦插種莖枝成活率<30%或局部區(qū)< 10%,應(yīng)重補扦插)。
3.4.2 澆水
扦插后過6~8 d澆一次透水;5~10 d后再澆一次透水。
3.4.3 施肥
扦插后 15~20 d,種莖枝長新葉、出芽、新枝;假植前 5 d,施一次“送嫁肥”(清糞水或沼液2~3 kg/m2)。
3.5 營養(yǎng)袋假植
3.5.1 配制營養(yǎng)土
營養(yǎng)土按重量比例:過篩壤土70、細腐熟農(nóng)家肥15、復(fù)合肥5、沼液或10,拌勻堆為園寶型并用塑料薄膜覆蓋發(fā)酵20 ~30 d,攤開再加沼液或水拌勻堆放發(fā)酵 10 d。
采用煙草育苗等營養(yǎng)袋,將配制后的營養(yǎng)土裝入營養(yǎng)袋排放在苗床地(不翻耕、不施肥,僅鋪平,按實際栽培需要量增加 15%的預(yù)備苗)。
3.5.2 取苗假植
扦插苗達到假植“標(biāo)準(zhǔn)”(扦插種莖枝 20~25 d或扦插種莖枝長出新枝 3~5 cm、芽 1~3個、葉 2~4 片)取出假植。
假植:從苗床帶土輕取出,一株植于一營養(yǎng)袋。
假植后可露地或架塑料薄膜拱棚育苗。
3.5.3 假植苗床管理
假植 5 d后 9:00 前或 18:00 后揭膜通風(fēng)、降溫、澆灌水;查苗補植; 5~7 d施清糞便水或沼液;12~15 d后煉苗3~5 d,結(jié)合施藥(多菌靈)一次。
3.6 起苗
假植苗 15~20 d或苗高15~20 cm,達到移栽苗標(biāo)準(zhǔn)。
用硬質(zhì)框輕取營養(yǎng)袋苗、輕運到栽培地,進入麻蒿菜栽培階段。
壤土耕地栽培麻蒿菜更好。這里介紹高原山區(qū)非耕地仿野生栽培技術(shù)。
4.1 栽培地選擇
選擇:壤土為優(yōu)。交通較方便(離公路<3 km)、海拔950~1 550 m區(qū)域、離工礦企業(yè)>2 km、排灌方便、土層>20 cm的石旮旯、地埂、庭院周邊、果樹林下“空地”、二荒地等栽培麻蒿菜。
果樹林下“空地”栽培麻蒿菜,不僅可預(yù)防日燒病,麻蒿菜更顯纖嫩等。
4.2 整地
二荒地:一般不翻耕,可直接挖窩(40 cm×40 cm×20 cm)、打碎大塊團土等;每窩施基肥(腐熟農(nóng)家肥2~3 kg + 普鈣0.2~0.3 kg + 糞水2~3 kg);分廂(寬10 m,長不限);四周挖好排水溝(寬0.3 m、深0.3 m),廂間距>0.6 m(兼操作道)。 石旮旯:以面積> 40 cm×40 cm×20 cm為一窩;同“二荒地——不翻耕;挖窩(30 cm×30 cm×20 cm)等;每窩施基肥:腐熟農(nóng)家肥2~3 kg + 普鈣0.2~0.3 kg + 糞水2~3 kg。
4.3 移栽
移栽期:2月中旬—11月中旬均可,以3月中旬—4月上旬或8月下旬—9月中旬為佳。
石旮旯地,小于0.2 m2栽一窩;大于0.2 m2栽2 窩。
二荒地密度: ≤1 萬窩/hm2(除排水溝面積)。分廂:廂寬3.5~4.0 m、廂長以實際,但不宜超過30 m(廂間距0.6~0.8 m兼操作道與排水溝);行距1.0~1.2 m、窩距0.8~1.0 m?;虿捎脤捳?寬行1.0~1.5 m、窄行0.6~0.8 m)單窩移栽、窩距0.8~1.0 m。
假植苗達“標(biāo)準(zhǔn)”(假植 15~25 d或假植苗長出新枝6~10 cm、芽3~5個、葉3~6片)即可移栽。
移栽前5 天,施一次“送嫁肥”(每營養(yǎng)袋有清糞水或沼液100~150 mL)。
移栽:將營養(yǎng)袋假植苗(去營養(yǎng)袋)3株植于一窩內(nèi)成“▽”(株距>20cm)、覆蓋細土>10 cm后澆灌一次透水。
4.4 田間管理
4.4.1 查苗補苗
移栽 3~5 d查苗補苗。用預(yù)備苗補植,保每一窩有3株基本苗成活。
4.4.2 水、肥管理
汛期排水,旱期澆灌。 農(nóng)家肥、復(fù)合肥、尿素等不宜與根莖接觸。
移栽20天內(nèi) 3~5 d澆灌水一次;追肥二次:第 20天第一次[(清糞水或沼液體 2~3kg)/窩,兼澆灌];第 40天第二次[(清糞水或沼液體 2~3 kg + 0.2 kg尿素)/窩]。
每采收 2~3 次,追肥一次[(復(fù)合肥 0.2 + 尿素 0.2 + 清糞水或沼液1kg)/ 窩]。
4.4.3 中耕除草培土
移栽 30天第一次中耕除草培土;以后一般每50 ~60 d中耕、除草、培土一次。
4.4.4 防治病蟲害
危害麻蒿菜的病蟲害,常發(fā)生 0~3 種,且不足以影響麻蒿菜的質(zhì)量和產(chǎn)量。
麻蒿菜抗逆性強,采取農(nóng)業(yè)措施、科學(xué)利用自然氣候、天敵等綜合防治麻蒿菜病蟲害。禁止使用農(nóng)藥防治麻蒿菜病蟲害。
4.4.5 亮蔸 / 疏蔸 / 越冬保護
移栽后從第二年起,亮蔸、疏蔸、越冬保護一次/年(12 月下旬—次年1月中旬)。
亮蔸:挖開麻蒿菜離根莖(10 cm)區(qū)周邊土15 cm寬、10 cm深,亮?xí)?3~5 d。疏蔸:移出老、弱、枯和過豐部分的根、莖、枝。其中部分較強壯的可分蔸為種。
越冬保護:離地表3~5 cm高,全部割除地上部分、帶出麻蒿菜栽培區(qū)500 m以外深埋或池內(nèi)作漚肥為其他植物使用;施肥[(腐熟農(nóng)家肥3~5 kg + 復(fù)合肥0.1~0.15 kg + 清糞水或沼液體2~3 kg)/窩];培土(過亮蔸前高度 3~5 cm);澆灌(透水一次)等。
亮蔸,疏蔸,越冬保護等,還是較好防治麻蒿菜病蟲害的有效措施之一。
4.5 采收、扎把、出售
4.5.1 采收
麻蒿菜采收,目前只有感觀標(biāo)準(zhǔn):上部分莖枝葉幼嫩、柔軟,一般總長度<15 cm。
分批次適時采收,有利于促進發(fā)新枝葉(如同豌豆菜、刺五茄、煙草打頂?shù)纫粯?,獲得更多麻蒿菜。
新栽培麻蒿菜2 個月后可采收;以每15~25 d為一個采收周期。
通常上午 11:00 前剪采收。
試驗與生產(chǎn)表明:海拔> 1 350 m,年采收8~12批次;海拔1 100~1 350 m,年采收11~14 批次(局部區(qū)2月下旬與11月中旬約采收 1 批; 3~4月采收 2~3批; 5~8月采收 7~9批;9~10月采收2~3批);海拔<1 100 m,年采收13~16 批次。
4.5.2 扎把
習(xí)慣現(xiàn)采現(xiàn)扎把[以稻草或棕葉或棉線(禁用尼龍、塑料等包扎帶)將麻蒿菜扎成50~100 g/把。
4.5.3 出售
以硬質(zhì)框裝(<10 kg/框)裝運到農(nóng)貿(mào)市場出售或定銷餐飲館或菜商販?zhǔn)召彙?/p>
實踐表明:為獲得月月、季季、連年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麻蒿菜,應(yīng)建立3~4年輪作制度。
[1] 中國科學(xué)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74卷 菊科[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85.
[2] 360百科.艾草[EB/OL].[2016-10-08].http://baike.so.com/doc/3923814-4117982.html.
[3] 黔西南州煙草局.煙草育苗適用技術(shù)[Z].2005.
[4] 興義市農(nóng)扶局.蔬菜育苗適用技術(shù)[Z].2012.
[5] 黔西南州史志辦編纂委員會.黔西南州:上冊[M].貴陽:貴州省人民出版社,2008.
[6] 蘭安軍,張百平.黔西南脆弱喀斯特生態(tài)環(huán)境空間格局分析[J].地理研究,2003(6):733-741.
SeedlingGrowofArtemisiaargyi(Mahaocai)andWildImitationCultivationTechniquesinNon-cultivatedLandofMountainPlateau
Yan Zairong1,Zou Fen1,Geng Hong1,Yang Guangya1,Huang Youlin2*
(1.Qianxinan National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Xingyi 562400,China; 2.Xingyi Ethnic and Religious Affairs Bureau in Guizhou Province,Xingyi 562400,China﹚
Artemisiaargyi(Mahaocai ).belonging toArtemisiaof Compositae,is listed as one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potherbs in Qianxinan and other places.At present,it is getting less and less.Its seedling growing and wild imitation cultivation techniques in non-cultivated land of mountain plateau are summarized after trial.By applying this technology,Artemisiaargyican be harvested 11~14 times a year,and the income reached 50 000 to 70 000 yuan/hm2.The technology mainly includes three steps: (1) seedling growing: including seed choice and processing,seedlbed making,seedbed management,nutrition bag provisonal planting,increasing breeding preliminary seedlings,etc.;(2) wild imitation cultivation: including the non-cultivated land selection,the land preparation,organic fertilizer dominating formula fertilizing,field management,prohibiting chemical pesticide ,pest and insect disease control,overwintering protection,timely harvesting,plant shining,etc.;(3) establishing a three-year rotation system.
Artemisiaargyi(Mahaocai);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 potherb; seedling; non-cultivated land; cultivation technology
10.3969/j.issn.1006-9690.2017.05.018
2017-01-23
嚴(yán)再蓉(1963—),侗族,女,教授,長期從事農(nóng)學(xué)專業(yè)教學(xué)、科研工作及黔西南州農(nóng)業(yè)資源開發(fā)利用研究。E-mail: Yzr4207@163.com
*通訊作者:黃有林。E-mail:hyljz1124 @163.com
S647
A
1006-9690(2017)05-007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