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初+曉勇
“北有兵馬俑,南有章華臺”。章華臺,是潛江人最為自豪的歷史遺存。
章華臺最終還是如阿房宮一樣毀于戰(zhàn)火,但殘存至今的紅夯土墻仍折射出古楚國盛極一時的光暈。龍灣章華臺,楚館云水間,見證著楚國雄踞八百年、開疆五千里的過往,使?jié)摻斨疅o愧地成為楚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
無論朝代如何更替,隸屬如何變遷,不變的是荊風浩蕩,楚水悠長,潛江不動聲色地穿越了歷史長河。
徜佯在潛江的街頭巷尾,隱約有醇香濃郁的文化味撲面而來,讓人如醉如癡。大大小小的博物館仿佛就是一口口讓文化發(fā)酵的窖池。一個才百余萬人口的城市,潛江竟擁有曹禺紀念館、世博湖北館、龍蝦博物館等9個博物館。每一個博物館,都凝固著對傳承的弘揚,對歷史文化的尊重。
潛江人熱衷修建博物館,不僅讓珍貴的文物有了一個窩,也讓精神找到了家。經濟社會的飛速發(fā)展,能讓城市日新月異,深厚的文化底蘊則是城市的靈魂與精氣神。
潛江有四個項目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除了“荊州花鼓戲”“潛江民歌”“江漢平原皮影戲”之外,還有一個是“潛江草把龍”?!皾摻莅妖垺奔嬗忻裎韬兔駱返乃囆g成分,因采用稻草扎制而得名,源于漢代,盛行于唐,歷代相沿承襲?!皾摻莅妖垺北A袅嗽兜闹谱鞣椒ê捅憩F技藝,具有顯著的民俗特征、楚文化遺存的祭祀性特征和民間手工藝造型藝術特征,它的龍身以田間稻草扎制,折射著長江中下游楚人崇龍、尊龍意識,也是長江中游悠久的稻作文化標志性的民間文化現象。
品味完詩詞戲曲所帶來的精神享受之余,潛江是一個令人食指大動的城市?!罢侣菸嚩掳觥钡拿裰V,提醒著該享用時令饋贈了。潛江人的愛吃、會吃在省內頗有名氣,螺螄、蚌等不起眼的食材也能在餐桌上大放光彩,令人望之垂涎、食之忘返。潛江菜重刀功火候,煨湯技術有獨到之處,烹制淡水魚以鮮見長,富有鄉(xiāng)土風味。潛江有不少名菜,用青魚制作的“潛江花糕”是道傳統(tǒng)名菜,食魚肉而不見其剌,有魚味而不見魚形,口感鮮嫩,肥而不膩。以潛江湖區(qū)特產黃蟮為食材烹制的“二回頭”是享譽湖北的名菜,看上去似冷的,吃進嘴卻熱乎,入口化渣,余味綿長?!盁a米茶”“火燒粑”是夏季最具特色的風味小吃。
中國烹飪協會授予了湖北省潛江市“中國小龍蝦美食之鄉(xiāng)”榮譽稱號,潛江龍蝦色美味鮮,每年春夏之交,潛江便氤氳著油燜、清蒸小龍蝦的鮮香味道,潛江龍蝦節(jié)更是擺下了一場饕餮盛宴。自2009年舉辦首屆龍蝦節(jié)之后,潛江每年6月都要舉辦一次龍蝦節(jié),慕名前來吃蝦的外地食客熙熙攘攘。潛江人演繹出了十余種烹飪小龍蝦的方法,“油燜大蝦”是其中的最為有名一種,吸引得許多周邊城市也紛紛打起起“潛江油燜大蝦”的牌子。
1972年,一部名為《水鄉(xiāng)園林》的中國紀錄片在聯合國公映,把潛江獨特的美呈現給了世界。作家碧野曾盛贊潛江是“一座綠色的城”。在與水患作斗爭的過程中,潛江人素有植樹的傳統(tǒng),家家枕河,戶戶垂柳,一代代人的長期堅持,使?jié)蓢酉袷且粔K翡翠,處處充溢著“城中有林、林中有城”的詩情畫意,被旅游界專家譽為“水鄉(xiāng)園林生態(tài)旅游城”。
水是潛江之魂,它屬于平原水網湖區(qū),水資源豐富,素有“水袋子”之稱,境內湖泊星落棋布,河網縱橫交織,其中擁有湖泊面積2.7萬畝。長江最大支流漢江及其分洪道東荊河縱貫潛江南北,百里長渠、城南河、田關河、西荊河等21條排灌干渠和借糧湖、返灣湖、馮家湖、白露湖、張家湖、蘇湖等6個湖泊,依然能讓我們仿佛穿越了滄海桑田的地理變遷,打撈起了古云夢澤的浩渺煙波。
湖泊江河賦予了潛江特有的水鄉(xiāng)風貌,編織出秀麗婉約的自然風光,滋潤萬畝良田,養(yǎng)育萬千潛江兒女。循著粼粼波光,走進潛江,便撩開了古云夢澤蓋頭的一角,直抵“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詩境之中。
漢江又稱漢水,是長江最大的支流,其水力資源豐富、航運條件好,徑流量相當于一條黃河,在歷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常與長江、淮河、黃河合稱“江淮河漢”。漢江是潛江的“母親河”,在潛江境內流程82.9公里,年平均徑流量44.65億立方米,不僅澆灌出兩岸稻香,也使航運四季通暢,有年吞吐量達300萬噸的紅旗、澤口兩個港口。另一條為潛江的生產生活提供重要資源保障的河流是東荊河,東荊河是漢江下游的分支河流,為古“潛江”(潛水)的遺跡,也是流經潛江最長的河流,春季油菜花漫卷河灘,河畔水杉郁郁芊芊,大堤曲折蜿蜒,河水清澈如帶。
進入21世紀,為了清水潤北方,潛江在策應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為南水北調四項治理工程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調水后,會對漢江中下游的水情、河勢、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航運等產生一定的影響,為緩解調水對漢江中下游的不利影響,改善其生態(tài)、灌溉、供水、航運用水條件,《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guī)劃》和《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總報告》均安排實施漢江中下游治理工程,即引江濟漢、興隆水利樞紐、部分閘站改造、局部航道整治等四項工程。
“引江濟漢”工程旨在從長江干流中開挖一條人工運河向其第一大支流漢江“補水”,工程從長江荊州段龍洲垸引水至漢江潛江段高石碑,全長67.1公里,相當于給江漢平原增加了一個面積約7平方公里的湖泊,可基本解決中線工程調水對漢江下游“水華”的影響,解決東荊河的灌溉水源問題,并從一定程度上恢復漢江下游河道水位和航運保證率。
來到當地人稱作“興隆閘”的漢江興隆水利樞紐,便可一窺整個工程的宏偉壯麗。三千里漢江浩蕩而來,在興隆大壩前開始變得平靜,形成了波平如鏡的庫區(qū)。興隆水利樞紐位于湖北省潛江興隆與天門鮑嘴交界處,用一道與三峽大壩長度相當、約近3000米的大壩,將滾滾漢江攔腰截斷,主要作用是枯水期抬高興隆庫區(qū)水位,既可調節(jié)水位,便于“引江濟漢”,又兼有航運、發(fā)電之功。
興隆閘的右岸是潛江興隆灌區(qū)的100多萬畝耕地,左岸是天門羅漢寺灌區(qū)的200多萬畝耕地??茖W調水,使得江漢平原的“糧倉”不再一味地靠天吃飯了。貨船通過興隆閘走運河,通航貨船可從400噸級上升到千噸級甚至二千噸級,且縮短從長江到漢江的通航里程637公里,67公里的運河成為名幅其實的“水上高速公路”,使?jié)h江跑船更為經濟便捷。漢江水資源開發(fā)利用率歷來較低,消耗量僅占天然徑流量的7%。興隆閘利用水的落差順勢發(fā)電,漢江水不再白白地流走了,也使?jié)h江這條曾經桀驁不馴、災害頻繁的河流更加水旱從人了。
東荊河倒虹吸工程是南水北調中線閘站治理工程之一,所處堤段是東荊河歷史上著名的雷灘險段,2011年破堤建設,2014年建成通水后,更好地發(fā)揮了重要的水源配置作用。
一系列的水利建設,正悄然改變著潛江這個“園林水鄉(xiāng)”的格局,也使水域生態(tài)環(huán)境逐步向好改善。為有效保護魚類數量和生態(tài)多樣性,興隆閘建有一條長399米、寬2米的魚道。近年來,潛江水域內多次發(fā)現胭脂魚、中華鱘、大鯢等國家一、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更吸引了大量包括中華秋沙鴨、黑鸛、反嘴鷸等珍稀鳥類在內的鳥類到此安家棲息。2016年,潛江漁民在漢江捕撈時意外捕獲到一條胭脂魚,這是胭脂魚事隔近三十年后首次出現在潛江。
2016年底,依托漢江、興隆水利樞紐、引江濟漢工程、興隆河等水利工程和河流資源,潛江獲批了省級興隆水利風景區(qū),將生態(tài)紅利直接轉化成了經濟價值。
潛江是古云夢澤一角。云夢澤,江漢平原上的古代湖泊群的總稱,星辰般鑲嵌在一個第四紀地殼下沉時形成的由巨大洼地發(fā)育成的內陸湖盆上。全盛時期的云夢澤極其寬闊,是長江和漢江的天然蓄洪區(qū)。從漢代開始云夢澤逐漸萎縮,在長江和漢水的合力沖擊下,泥沙和營養(yǎng)物質不斷沉積,湖盆變成內陸三角洲,湖面不斷分割、解體和縮小,演變成江漢湖沼,肥沃的江漢平原應運而生。
歷史上的江漢平原,雖屢受洪澇影響,但千里沃野加之獨特的氣候類型,使這里歷來是特產豐饒的“魚米之鄉(xiāng)”,“人人都說天堂美,怎比我江漢魚米鄉(xiāng)”的民諺是其真實寫照。江漢平原是我國少有的稻、麥、粟、棉、麻、油、糖、魚、菜都能大量出產的地區(qū),是湖北乃至全國重要的糧食產區(qū)和農產品生產基地,
獨特的自然和氣候條件,為潛江的農業(yè)發(fā)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地處江漢平原腹地的潛江,北依漢水,南臨長江,潛江境內地勢平坦,地面高程在26米至31米之間,屬于典型的平原湖區(qū),一眼望去,便能領悟到“極目楚天舒”的悠遠,加之潛江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霜期短,氣候宜人,非常利于棉花、水稻等喜溫作物栽種,境內發(fā)達的水系,則使?jié)摻蔀榱巳≈匾奶厣a基地。
但是,雖然潛江歷史上一直有發(fā)展農業(yè)的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化,傳統(tǒng)農業(yè)產業(yè)的產出低和對資源環(huán)境消耗大等問題越來越突出。潛江一帶種植水稻一年只能種一季,通過傳統(tǒng)種植方式土里刨食,每畝純收入也不過千來元,而農藥化肥的大量投入,還讓水產品養(yǎng)殖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越來越惡劣,給農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留下了隱患。
如何保持傳統(tǒng)的農作物種植和水產品養(yǎng)殖的優(yōu)勢,走出一條現代化產業(yè)化的農業(yè)新路?潛江堅持緊貼實際,因地制宜,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合理開發(fā)利用農業(yè)資源,積極探索實踐,推進蝦稻創(chuàng)新升級,進行小龍蝦產業(yè)全產業(yè)鏈、全產業(yè)領域的變革,為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一份潛江“答卷”。
都說“一心不可兩用”,那么,一塊耕地能夠既種莊稼又搞養(yǎng)殖嗎?作為蝦稻高效種養(yǎng)模式的發(fā)源地,潛江用“蝦稻共作”模式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我們在潛江看到,大片的有著回形溝的稻田,白鷺翔集,風吹稻浪,看起來與別處的稻田沒有什么不同,可細看便能發(fā)現,稻浪掩映的回形溝里不時有小龍蝦游動……種稻和養(yǎng)蝦,這兩種看似不相干的生產方式和諧地結合在了潛江水鄉(xiāng)。經過17年的堅持不懈、久久為功,潛江探索出了“蝦稻共作”生態(tài)高效種養(yǎng)模式。
經潛江的科技人員統(tǒng)計,每畝“蝦稻共作”田的產出收入,是單一種水稻的近6倍,所以,受到農民群眾的追捧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在潛江,小龍蝦養(yǎng)殖面積達54萬畝,其中“蝦稻共作”面積49萬畝,且建成了全國唯一的蝦稻完備產業(yè)鏈條。
2016年,潛江的蝦稻產業(yè)綜合產值達180億元,2017年預計達230億元,帶動就業(yè)超12萬人,全市達半數農戶因蝦而富。小龍蝦還是潛江出口創(chuàng)匯的拳頭產品,是潛江淡水水產品出口創(chuàng)匯連續(xù)十余年領跑全國的“大功臣”。目前,歐美餐桌上每3只小龍蝦就有1只潛江清水蝦,單只價格達到1歐元以上;潛江的生態(tài)有機蝦稻米也成了網上的“香餑餑”,最高可賣到每斤40余元。
實踐證明,“蝦稻共作”是一種高產高效、節(jié)能節(jié)地、生態(tài)環(huán)保的稻田新型種養(yǎng)模式,可達到蝦稻同步增產、產品品質同步提升的良好效果。
能看到經濟效益的生態(tài)環(huán)保理念,才最容易被人接受和踐行。潛江的農戶們現在都知道了,養(yǎng)好蝦的關鍵是要先種好稻子,種水稻不能像以前那樣撒化肥、噴農藥,必須少用或者不用農藥化肥,水質才能達到養(yǎng)殖小龍蝦的要求。
如今,小龍蝦成為了潛江支柱產業(yè)之一,占到潛江GDP的40%,并已形成集科研示范、良種選育、苗種繁殖、健康養(yǎng)殖、加工出口、餐飲服務、冷鏈物流、精深加工、節(jié)慶文化等于一體的產業(yè)化格局。潛江人又雄心勃勃,開始加快實施決戰(zhàn)蝦稻產業(yè)800億的行動計劃。
“楚有章華臺,遙遙云夢澤。”遙想早已消失的古云夢澤,蘇軾留下了悵然詩句。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使?jié)摻陌l(fā)展史注定了就是一部與洪澇災害作斗爭的歷史。堅忍不拔的潛江人,通過勤勞和智慧,讓古云夢澤重新煥發(fā)出夢想的光芒,這是古人連想也不敢想過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