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
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我們始終要把解讀文本的能力作為自己的看家本領。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在談到文本解讀的重要性時說“上好語文課,解讀文本是第一步”。這確實是一句樸素的至理。然而在平時的備課中,我們常常少了最關鍵的“自己品味課文”這一步,通過閱讀教參、搜羅教法,僅僅做“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傳聲筒,只有知識的流過和存儲,缺少加工和內化,在“模仿”或“選擇”別人的思想上課,沒有自己的體悟,缺少個性,所以課堂始終少了靈性和厚重。真正的好課往往是樸素大方的,沒有斧鑿痕跡。可以說,上出好課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師要具備扎實的文本解讀能力。那么如何解讀文本?怎樣培養(yǎng)文本解讀能力呢?
一、 纖屑不遺——細讀精讀的態(tài)度
有專家認為,對教材的獨特理解是課堂教學“神”之所在,教學操作是課堂教學“形”之所在,神形兼?zhèn)浞侥顺晒?。深入、準確地解讀文本、細讀文本,不僅是語文教學的需要,更是一個人享受閱讀,品味文學之美的過程,如同欣賞自然美景一樣,只有在文本中慢慢地走,細細地品,絲絲地悟,才能從中發(fā)現別人不曾留意的細節(jié),才能有機會與許多美景不期而遇。只有透徹地解讀文本,才知道自己要教什么,學生學什么;才知道自己應該教多少,學生應該學多少;才好決定怎么教,怎么學;才能胸有成竹地應對課堂教學的各種動態(tài)生成??傊挥形谋窘庾x得好,課堂教學才會落實得好。只有經歷了自我解讀的過程,把文本讀到“玲瓏剔透,形神兼?zhèn)洹?,才能用好教材,得心應手地調控課堂,上出充滿活力的語文課。
二、 心領神會——感悟語文魅力
解讀文本要“循文思質,因文釋道,因道悟文”,“文”就是文本表現或反映客觀事物的語言文字,“道”就是文本的思想內容,“質”就是連接“文”與“道”的成文法則、表達規(guī)律。就一篇作品而言,我們必須從文入手悟道,從質入手解析文,再從道入手把握文,從文入手把握質。具體地說,就是要看一篇文章用什么樣的語言文字反映了什么樣的事實,用什么樣的結構體現了什么樣的思路,用什么樣的材料證明了什么樣的觀點,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然后再回過頭來,看文本為了說明觀點或表達情感,用了怎樣的結構,怎樣的語言,為什么要采用這樣的結構、這樣的語言,哪些值得我們借鑒、模仿,把心沉入其中,鑒賞玩味,掂量比較,澆灌心田,方能讀出真意。
1. 揣摩語言,感知思想內容。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是表情達意的載體,感悟文章一定要從語言入手,揣摩語言,品詞析句,咬文嚼字,通過富于表現力的詞句來感悟文本其中的文化、思想、情感,做到文體細讀。呂叔湘先生說,文本細讀就是“從語言出發(fā),再回到語言”。文本細讀的起點和終點都是文章的語言,語言承載著作者在認識社會生活中所捕獲的意義,寄托著作者的真知灼見,滲透著飽滿深沉的思想感情。我們要本著對文本語言的高度警覺,捕捉文本潛在的信息,對文本潛心涵詠,品味語言的藝術,發(fā)掘文本的核心價值。
在與文本的對話中,我們不難發(fā)現大部分課文總有那種“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點”,或一詞,或一句,或一段;或文題,或開篇,或總結,或承上啟下。找準切入點,通過精心設計,突破一點,就可以引導學生從整體感知課文,從而對文本留下完整的印象。細讀文本,我們還會發(fā)現很多課文的動人魅力大多隱藏在細節(jié)里面,我們如果能關注這些細節(jié),便可突出重點,迅速進入文本語言并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與作品融為一體,方能“將其言若出吾口,將其意若出吾心”。
2. 把握結構,品味精妙構思。
一篇課文就是一個整體,它表達一個相對完整的意義。每篇課文在其謀篇布局上都有一定的特點,它傳達了作者在表達上的目的、意圖。細讀文本,只有把握好文章的結構,才能理清文章的脈絡,對文章進行整體的把握。閱讀中,脈絡結構和語言組織結構是不容小覷的“點”,我們要善于從文本脈絡著眼梳理關鍵處、從語言入手發(fā)現關鍵處,從而把握文章整體結構的特點,層層剖析言語內在的組織結構,進而品味出文學作品的匠心獨運、精妙構思。語文教師一定要善于揣摩作者精妙的構思,而且要力求系統的歸納。
3. 立足編者意圖,品味文本主旨。
任何文學作品都是情境的產物,作者在文章字里行間透露出來的心境和態(tài)度不容忽視,我們一定要依據教材選編意圖,再聯系作者寫文章的處境潛心研讀,這樣才能正確把握價值取向,品味文本主旨。茅盾提出:“應當一邊讀,一邊回想他所經驗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邊讀,一邊到現實的活人中去看?!蔽膶W作品是生活的反映,只有把文本還原到特定的現實情境中去思考,方能“得作者之用心”,這樣的解讀才會更為真實、豐滿、深刻。
閱讀文本,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還要思考如何處理個性理解和價值取向的關系。在《狐貍和烏鴉》的教學中我遇到這樣的問題:有的學生會認為狐貍很聰明,要向狐貍學習。我們不能否認,課文中的狐貍是聰明的,但是這種回答明顯偏離了文章的價值取向,出現這樣的問題怎么辦?如果教師能把握好文本的價值取向,就不至于措手不及。我們可以明確這一點:烏鴉叼的肉是給誰吃的?如果小烏鴉吃不到肉會怎樣?細想之后便可得知:對小烏鴉應同情憐愛,對狐貍這種不道德做法應產生激憤。從文本的教育價值看,盡管狐貍的“聰明”對孩子們也有一定的教育意義,但對大部分學生而言,烏鴉的可憐、讓人憐憫的教育價值更大。如果學生從中學會了怎樣對待弱勢群體,意義也就更為深遠。因此,教材教育價值的把握并沒有固定的答案,我們應擇優(yōu)而行。
4. 尋找問題,與文本作者對話。
“疑為知之始”“讀書貴在有疑”,著名語文教育家錢夢龍也說:“我在備課的時候,首先考慮的不是自己怎樣講文章,有時候自己在閱讀中遇到難點,估計學生也會在這些地方發(fā)生困難,就設計幾個問題,讓學生多想想?!庇袃r值的問題是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的鑰匙,不僅可以取代教師的分析,而且?guī)椭鷮W生進一步抓住文章中心,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作用。比如對課文《番茄太陽》的分析,如果抓住“太陽”的雙層意義——實體的太陽和心靈之太陽,提問“你從番茄里看到了什么”,學生很容易找到文章的主旨及文章構思的巧妙。作為教師,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應盡量做好閱讀主體的能動作用,運用已有的對文本解讀的經驗,跨越時空,與文本的主體——作者達成心靈的共識,形成思維的共鳴,這也是語文教學傳承文化的必要功能與任務。
5. 精選學點,有效指導閱讀。
閱讀文本雖然強調沉入言語、逐字逐句的解讀,但這并不代表解讀出的知識點要漫無目的、毫無重點的散步式的帶給學生。在課堂上,處處精細就是扼殺精細,“精細反被精細誤”就是閱讀辯證法的一個生動體現。那么,我們依據什么來斷定文本的關鍵學點呢?在細讀中捕捉文本的關鍵學點。我們是讀者又是教者,要教什么不能隨心所欲、天馬行空。要依據課標、編者意圖、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漢語言文學特點來濃縮知識點。都說“我的課堂我做主”,可有時是不能做主的,不可能一節(jié)課解決所有的問題,一定要圍繞“語言文字訓練”來精選關鍵學點。
三、 孜孜不倦——提高文本解讀能力
一個語文教師,最重要的基本功是文本解讀的能力,那就要不斷的閱讀、學習,因為它直接制約著教師對文本的理解能力和教學設計的能力。
1. 必要的語文知識。
離開知識的能力是不可設想的,輕易否認語文知識對語文學習的指導和促進作用,容易使語文教學走向非理性主義的誤區(qū)。比如文體、體裁、技法、修辭以及各種文學、文化常識、歷史知識等等,要充分掌握,教學時方能得心應手。
2. 深厚的文化素養(yǎng)。
語文課程涉及的知識面極廣,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市井風俗,涉及古今中外。作為語文老師,要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博學多才的“雜家”,尋找能引起學生心靈共鳴的切入點,把生活的源頭活水引進課堂,才能使學生心田永遠清泉汩汩。
3. 勤于練筆,不斷積累寫作素材和寫作感點。
解讀作品表面看是“眼力”的高下,實際上是“腕力”的強弱。眼高不一定手高,但手高往往能帶來眼高。語文教師不僅要讀懂作品的內容,還要鑒賞作品的好壞,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缺少寫作經驗,自身寫作素養(yǎng)不高,是很難看出作品的奧妙的。解讀一個文本,必須把握住“這個”文本的獨特性,沒有實際的寫作經驗,就看不到作品的妙處,解讀只能是泛泛而談。
總之,文本解讀與語文教學密不可分。如果說我們的語文教學是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那么,文本解讀就是大樹的“根”,教師解讀文本越深入,語文教學這棵大樹就會枝葉葳蕤、生機勃發(fā)、碩果累累!
(作者單位:徐州市碧水灣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