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祥俊
岱 廟
九月。秋雨淅瀝瀝灑在了泰山上下,也濕透了岱廟內(nèi)外,到了下午,在雨滴之間,大地之上,還浮起來一層薄霧,讓四周蒼茫茫一片。模糊之中,近看岱廟的朱色墻壁,竟然平添了幾分鮮艷。那紅色,與地上被水浸潤了的青磚,和青磚縫隙里撮撮油綠著的苔蘚,構(gòu)成了秋之岱廟的三原色。
悄然間,有一個人,他踏過臺階,漫步走上了岱廟正陽門高大的城墻。平日里北望,那水墨畫一樣掛在眼前的泰山,此刻,已深深藏進雨幕之后,看不見一點蹤影。轉(zhuǎn)過臉,他看一眼墻外的紅塵都市,再看一眼墻內(nèi)的仙宮凈土,轟隆隆的人間喧囂和道樂佛號的交響,在他兩耳間此起彼伏……
他,久久佇立。
暮鐘之聲悠遠(yuǎn)傳來,穿過碑林,穿透神殿,又繞過唐槐和漢柏,在這雨中,它讓岱廟更加寂靜和深邃。一只夜鷺從銀杏樹上展翅飛走,而一只喜鵲正棲在古柏枝頭,抖著它濕熱的翅膀,一片羽毛輕輕落下,地上的小麻雀正巧抬頭看見,它突然騰空而起,將羽毛銜走,飛回它神殿檐下的巢里去了。
鳥巢漸多,鳥鳴不止。岱廟儼然是鳥兒們的樂園,鳥兒們的家了。
然而,在這樣一座殿閣輝煌、雕梁畫棟的恢宏建筑群里,東岳大帝端坐其間千百年,一派主人的樣子,岱廟是他的家才對??墒牵瑹o論廟里還是廟外,與鳥兒相比,他又能主宰什么呢?
漢武帝栽下幾棵柏樹,走了;宋真宗立下幾塊石碑,也走了。當(dāng)一千年前的那截石碑,和兩千年后的幾株漢柏開始對話的時候,那個佇立在城墻上的人,便慢慢走下來,他靜默在石碑和古樹之間,做起了它們唯一的聽眾。
漢柏劫后余生,僅存一脈生機。那些受盡歲月盤剝,變得赤裸裸的枝丫,依然蒼勁有力地直指天穹,它質(zhì)問的姿態(tài),顯然不是針對曾經(jīng)的風(fēng)霜和雪雨,而是生命本身。
當(dāng)年宋真宗聲勢浩大的封禪、修殿和立碑,除了幾分象征意義之外,更是無法解釋漢柏的追問。
在東御座里,乾隆帝的龍榻和龍座依然,他喜歡的畫兒也還掛在墻上,一眼望去,桌上的茶壺,仿佛還在冒著熱氣,是一幅主人剛剛出門的樣子。然而,當(dāng)門外的黃金竹枯了又綠,綠了又枯,主人卻始終沒有再回來。
因此,岱廟也不是帝王的家。
那個人,他又穿過甬道,在鐘樓里抄寫下“東岳大帝真訓(xùn)”之后,心中默念“凡人有勢不可使盡,有福不可享盡,貧窮不可欺盡,此三者乃天運循環(huán),周而復(fù)始……”便到天貺殿門前細(xì)看東岳大帝去了。
過配天門,進仁安門,眼前露臺高筑,場地開闊。腳下的青磚已被游人踏去大半,青石臺階也磨得光滑如鏡。秋雨雖然洗刷掉了層層疊疊的腳印,包括漢武帝宋真宗和乾隆爺他們的,以及兩千多年中所有造訪過的,但那個人他相信,到目前他踏上去的,是最后的新鮮的腳印。
這一腳下去,他發(fā)現(xiàn)臺階已經(jīng)向外傾斜了許多:所有堅硬的棱棱角角,都被時間打磨掉了。仿佛只有那磚縫或空地上的苔蘚,不長也不短,不言亦不語,從兩千年前,完整地保存到了今天。他于是彎下腰,用手指摳下了一小撮,頓時,一股濃烈的歷史的味道撲面而來——潮濕而咸腥。
一名香客將手中的“高香”舉過頭頂,祈禱之后,對東岳大帝虔誠下跪。大帝的表情始終如一,端坐,威嚴(yán),眼角里卻又透出慈祥。他目睹過他眼前所有人的表情或表演,但他未必能夠猜透人世間這些男男女女的心事。
東岳大帝什么也不說,什么也不做。他似乎在等待——等待人們哪怕有一刻,能像他一樣靜下來,如他般什么也不說,什么也不做。人是為勞苦而來,為名利而來,也就是為煩惱而來,除此便覺無聊。其實,東岳大帝也對人們沒有辦法,因為他知道,所有的下跪,都是對神靈有所祈求。
繞過天貺殿,后面是“淑明后”宮。宮小,香火也不旺,但宮前的兩株碩大銀杏樹,卻吸引了極多的游人。樹齡三百八十載,但依然挺拔健壯,枝繁葉茂。雨滴滑落時,會有熟透了的銀杏兒從枝頭墜落,啪嗒一聲,在地上甩出那粒叫作“白果”的杏核來。
樹葉嘩啦一響,有風(fēng),從岱廟外面吹過來,很急躁。但除了葉子,銀杏樹是一動也不動。它已經(jīng)在這里以這種不變的姿勢,陪了“淑明后”幾百年了。它用堅守告訴我們,這滿樹的黃杏和鳥巢,就是它結(jié)滿的期待。
但“淑明后”仍然是孤獨的。宋真宗封了帝號,又賜了宮后,他以凡人之心去揣度神靈之腹,多少有些強人所難,不倫不類。因此又回到了究竟誰是誰的主宰的問題上來了。
那個人穿過整個岱廟,穿過千年歷史,他覺得累了,他來到“淑明后”宮旁一棵古藤樹下。古藤盤根錯節(jié),遮天蔽日,藤下的青磚上有一層薄薄的淤泥,腳一踩,極滑。起身時,他趔趄了一下,就在差點摔倒的一瞬,深吸的那一口氣,卻又讓他頓覺清爽宜人,心肺通透。
走出厚載門,他就又走進了城市——塵世?;仡^,見高大的城墻上竟長出一株柏樹來,想必當(dāng)年那一粒柏籽無論如何也不愿離開岱廟,就算在墻上也要生根發(fā)芽。但他,是沒有這樣的機會的,他還是要無奈地回到人間來——他把粘在鞋上的淤泥彈了一彈,又跺了一跺,之后,便消失在雨霧之中、街巷之中。
可惜的,是那一撮被他踩在鞋子上帶出來的泥土,它可能再也回不到廟里了,深感遺憾。因為能在岱廟里清清凈凈做泥土,也是件幸事。
齊長城
齊長城在離泰山不遠(yuǎn)處的山頭上靜靜地躺著,一躺就是兩千五百年。兩千五百年后,踏著亂石和雜草,我來到它的身邊。這是一個深秋,在北方,這個季節(jié)的早晨或者夜晚已經(jīng)感覺到寒冷。車到泰山北麓的蒿灘村時,太陽才剛剛出來。由于接下來要走陡峭的山路,車停下來稍做修整。趁機,我便跳下車來,在寒風(fēng)中向四處張望。這是一個距離歷史最近的地方,村子很小,住戶散落,但山坡上有炊煙斷續(xù)飄繞,濃淡間,透露出許多千年未改的鄉(xiāng)野氣息。村邊的大橡樹大栗樹的葉子早已枯黃,但還是那樣緊密地戀著枝頭,少有凋落??吹侥切┰?jīng)蔥郁的葉子,我就想季節(jié)的變換,和歲月的延續(xù),彼此割舍很難做到,像我們和齊長城,像我們和歷史一樣。
車子再次上路的時候,我們感覺到了車廂的傾斜和顛簸,車窗外的景色也更加多姿多彩。路在山坡上繞著,溝底田地里的冬小麥苗嫩綠極了,可忽然,又是滿眼的巨石林立,風(fēng)一刮,要滾下來似的,很是嚇人。再往上走,田里的麥苗卻是掛了厚厚的霜雪,葉兒蔫了,萎縮在地面上一動不動,為了防寒,旁邊的大白菜也被人用草繩攔腰捆住,全是一副蕭瑟的冬天模樣。這時候?qū)в握f,我們離齊長城不遠(yuǎn)了。我就想,也許歷史總是在冰冷的邊緣上吧,在那里冷靜地看著我們。
前面的路,車子已經(jīng)不能再行駛。在一個不大的停車場,我們從車門里鉆出來,隨后沿一條小道徒步向上爬去。此時的小道真的比羊腸還細(xì),其實也不算是道,茂盛的雜草早已枯萎,在許多只腳踩踏之后,有輪廓的地方就是道了。更何況,道旁的松柏稠密,枝丫低矮,穿梭其間,真是多少有些類人猿的感覺。一邊走我就一邊想,兩千多年前,墻這邊的人為了自己家園的安全,把一些亂石規(guī)律地堆積起來御敵,倉皇中,他們應(yīng)該也把許多無奈壘在了里面,但他們怎么也不會想到,兩千多年后,會有那么多人來對著石頭拷問。包括我,我其實對齊長城或者歷史并不感興趣,我想探尋的,是祖先們的眼淚是否變成了化石,是否能讓我知道他們曾經(jīng)渴望些什么?
終于聽到有人喊了聲:到了!是的,到了。齊長城就在眼前,伸手可及。這是一截位于山東泰安市岱岳區(qū)境內(nèi)的齊長城,不高,不寬,沒有狼煙臺,也沒有瞭望口,在和我膝蓋差不多高的石墻縫隙間,不知名的野草幾乎掩住了它全部的身軀——這就是齊長城,這就是兩千五百年前的歷史遺存!我盯住它,眼睛久久沒有移開。有人說,太失望了,原來齊長城就像是一段普通的石堰。是的,在鄉(xiāng)村,到處都有這樣的石堰,然而,卻沒有哪一段是兩千五百年前的石堰,更沒有哪一段石堰像它那樣擁有豐富的故事和傳說。歷史就是這樣,所發(fā)生的你看不到了,你看到的只是一個象征性的符號,一個能夠承載血淚的具體物件而已,有時候是一塊碑,有時候是一截墻,有時候也會是像齊長城一樣的一堆亂石。因此,我還是彎下腰,撫摩了冰涼的石頭以及墻縫中已經(jīng)生死過兩千五百回的野草,我要告訴它們,我不僅來過,還和它們對話過、親近過……
于是,回程就沉重了許多。
一路無語地走下山來,走到近處來,走到現(xiàn)實中來。路旁的杏樹上有鳥鳴婉轉(zhuǎn),我抬起頭,想,應(yīng)該不是千年前的某一只吧,但它好像是要告訴我什么,幾句鳥語我不太明白,但我讀到了它的表情。我順便走到樹下,它看看我,我看看它,就在我摘下一片葉子的當(dāng)兒,它卻飛走了。我呆呆地看著手中仍然泛綠的葉子,那一刻,我感覺到了葉子的體溫,涼涼的,我用手一握想暖它一下,結(jié)果葉子嘎巴就碎了,很碎。我突然意識到,歷史也不過就像這片深秋的杏葉,看上去色彩飽滿,但實際上已經(jīng)很脆弱,不堪一握。再回頭,就見齊長城又隱進了泰山腳下的這片山林里,隱回到了那遙遠(yuǎn)的歷史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