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然
一、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現(xiàn)狀
1.教師的教學指導思想影響著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翻譯存在著一定的誤區(qū),認為翻譯人才的培養(yǎng)是英語專業(yè)的事情,跟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無關。
由于大部分的學生甚至老師以及社會上對英語不少學生認為學習英語就是為了英語四、六級考試通關,但是對于非英語專業(yè)學生來說通過英語四、六級也并不十分重要。但是現(xiàn)行《大綱》中規(guī)定大學英語的教學目的是以培養(yǎng)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和一定的聽、說、寫、譯能力為主,并強調閱讀能力是大部分學生今后工作所需要的主要語言技能[1]。因此,大學英語的教學課堂主要是圍繞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展開的,學生的聽力和閱讀能力得到了提高,四、六級的通過率也提高了,但是學生的翻譯水平卻沒有太大的改變和提升。英語翻譯教學也沒有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2.英語四、六級考試內容和題型影響著大學英語翻譯教學
在我國已有十幾年歷史的英語四六級考試,在經(jīng)過十六年的改革之后,題型卻還是沒有很大的變化,依然是聽力理解、閱讀理解、詞匯和語法,完形填空和寫作,后來又加入英語翻譯的題型。但是不管是學生還是英語教師,都認為只要閱讀理解和聽力做的好,考試就能通關,忽略了英語翻譯在考試中的重要性。所以很少有英語教師愿意在翻譯教學上花費時間的。
3.大學英語專用翻譯教材影響著大學英語翻譯教學
對于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來說,既沒有專門的英語翻譯課程,也沒有專門的翻譯教材對翻譯理論和翻譯技巧進行講述,英語教程僅僅只有一本綜合教程、一本閱讀教程和一本聽力教程,而且關于英語翻譯的詞句、段落也是少之又少。
4.大學英語課程設置影響著大學英語翻譯教學
據(jù)調查,大學英語課一般每周只有4個學時,即:兩個精讀學時,一個聽力學時,一個閱讀學時。教師必須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計劃,沒有太多的時間進行翻譯教學的特別講解。
二、目的論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的應用
1.目的論的三大原則
針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現(xiàn)狀,本文將目的論引入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目的論是由20世紀70年代德國兩位著名的翻譯理論家漢斯·弗米爾(Hans.Vermeer)和賴斯(KatherunaReiss)創(chuàng)立的,認為“任何翻譯的高準則是:目的決定手段”。這也為翻譯實踐教學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jù)。目的論在翻譯時必須遵守目的論原則、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目的論原則是指任何一種行為都有其自身的目的,翻譯行為也是一種任務,其目的決定翻譯過程應采取的方法和策略;連貫原則是指譯文應符合目的語表達習慣,給讀者提供相關背景知識和語境;忠實原則則要求譯文和原文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不能脫離原文。其中目的論是最高的準則。
2.目的性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的應用
目的論者認為,翻譯也是一種帶有目的的行為,翻譯的目的是由譯文的發(fā)起者來決定的,翻譯中要采用方法策略也是由譯文發(fā)起者決定。根據(jù)這一理論,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教師應首先讓學生明白,翻譯是一種帶有目的性的行為,因為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畢業(yè)后可能從事各種各樣的職業(yè),學習英語翻譯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溝通和交流。為了使學生在今后的社會工作和生活中能夠借助英語翻譯更好的進行溝通和交流,英語教師必須根據(jù)不同的翻譯文本類型和不同的翻譯目的,選取不同的翻譯技巧和策略對學生進行翻譯理論的指導。例如:廣告,電影片名類的翻譯應首先考慮其目的在于吸引譯文讀者的目光,激起讀者的好奇心和購買欲。合同,法律條文之類的翻譯文本,在翻譯則需注意用詞嚴謹、用語周密。這樣的翻譯教學的引導不但使學生的翻譯不再局限于精度課本上的詞匯語法和句型結構,同時可以讓學生更加自由地發(fā)揮其語言理解能力,英語教師在翻譯中對學生表現(xiàn)出來的創(chuàng)造力和積極性進行鼓勵和表揚,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翻譯能力和語言理解能力。
3.交際性
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國也逐漸的進入了國際化,國際化的語言交流對英語翻譯的需求也更多。語言學習的目的是為了交流,翻譯能力也是國際交流能力的技術基礎[3]。良好的翻譯能力也是促進國際交流的前提。目的論中的連貫原則要求譯文必須符合目的語表達習慣,使讀者更易理解和接受。英語和漢語分別屬于兩種截然不同的語系,在句子的結構和表達習慣上也各有千秋。在進行英漢互譯時,應對兩種語言的結構特點和語言風格差異進行比較分析,并掌握一定的翻譯技巧和策略。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英語教師要讓學生充分了解英語和漢語的共同之處與特殊之處,實現(xiàn)英語和漢語兩種不同語言之間的相互轉化,便于交流溝通。
4.跨文化性
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對一國的文化沒有很好的了解,也不可能正確的使用這個國家的語言。由于語言之間的文化背景與用詞習慣的不同,往往所采取的表達方式也不一樣。英語和漢語之間的文化差異更是十分巨大,不論是從地理環(huán)境、社會歷史,還是從價值觀念及思維方式上都都很大的差異。由于長期以來對中外文化差異的重視不夠,過度強調聽、說、讀寫等一些基本技能,卻忽視了文化對翻譯工作的影響。給翻譯工作和教學也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甚至使學生誤以為文化背景對翻譯工作不重要,學英語就是為了四六級考試。因此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應首先讓學生接觸不同的文化,感受不同國家之間不同文化的魅力,培養(yǎng)一定的文化意識。從而將學生的英語翻譯能力上升到更高的一個層次。
三、加強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策略
1.加強翻譯理論和翻譯實踐
由于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英語翻譯教程的欠缺,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教師就必須根據(jù)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介紹并提供一些翻譯理論,為學生的翻譯提供一些技巧和指導,或者在平時的英語授課當中適當?shù)拇┎逡恍┓g教學,例如:在對整篇文章進行講解時,適當?shù)奶舫鲆恍┚渥舆M行特別講解,尤其是對邏輯推理法、刪減法等翻譯技巧的講解,然后讓學生翻譯一些類似的語句,增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的同時,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翻譯能力,擴展學生的翻譯知識和視野。
2.加強中西文化知識積累
中西文化知識匱乏也是翻譯工作的一大難題。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豐富的文化知識可以使翻譯語言更加貼合作者的意思,貼近讀者的心理,單一的運用翻譯技巧去進行英漢翻譯,會增加翻譯工作的難度。英語和漢語分別屬于兩種截然不同的語系,在句子的結構和表達習慣上也各有千秋。在進行英漢互譯時,應對兩種語言的結構特點和語言風格差異進行比較分析,并掌握一定的翻譯技巧和策略,并讓學生接觸不同的文化,感受不同國家之間不同文化的魅力,培養(yǎng)一定的文化意識,積累豐富的中西文化知識,在潛移默化之中促進翻譯水平的提升。
四、結束語
在大學的英語教學中,利用目的論提高英語翻譯教學水平,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工作,不僅需要大學英語教師本身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還要提高學生對英語翻譯的重視度,強化翻譯理論和翻譯實踐,加強中西文化的知識積累,提高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水平。
(作者單位:川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