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清川
我們的正式制度之中在所有的層面上都規(guī)定了男女平等,卻無法規(guī)定在酒桌上,男同事講黃色笑話的時候,她可以發(fā)怒。
最近這幾年里,女生戲實在是風頭十足,從《甄嬛傳》的后宮女主開始,接連出來的許多部小旦當家的作品,都可謂韻味十足。霸道女總裁劉濤的《歡樂頌》直擊社會階層固化、孫儷當家的《羋月傳》雖然劇情和拍攝不盡如人意,但比起當時許多肥皂劇,還是亮點頗多;趙麗穎的古裝架空劇《楚喬傳》雖然故事很是無厘頭,但是女俠突破了江湖恩怨,談起奴隸解放這么高貴的話題來,卻令人正義價值觀爆棚。
以上各種劇的走紅,都似乎在詮釋著中國女性力量的崛起。
我突然間想起《中國有嘻哈》半決賽中,惟一的女歌手VAVA被淘汰,幫唱嘉賓周筆暢說:這還有什么意思嘛,Girl power在哪里?
但是,不要以為有幾部女性為主角的電影、電視劇出現(xiàn)了,Girl Power就崛起了,這始終不過是消費導向的陰謀論而已:女生的錢實在太好賺了(而且都是男人掏錢的)。
在號稱自由和平等的婚姻制度之中,“小三”是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詞匯之一。在國外,一般來說,這個會被稱之為“affair”,是outer marriage affair的縮寫,意思就是婚外情。在這個稱呼之中,是沒有性別指向的。國外當然也反對婚外情,好萊塢以此為題材的不少,不過無論是《不忠》,還是《賽末點》,都是婚外情所帶來的危機,而不是在性別上的道德傾斜。
“小三”這個詞的發(fā)明,暴露了兩個重要的判斷:其一,女性為了獲取利益而搗亂婚姻,在道德上更加敗壞;其二,在經濟地位上的劣勢,使女性更加容易成為第三者。無論在數(shù)據(jù)上是否支持,女性在婚外情中更容易被釘上恥辱柱。
“二奶”是一個類似的侮辱性詞匯,同樣是處于經濟劣勢中道德敗壞的女性?!芭┦俊薄ⅰ笆E?、“28歲的中年婦女”……還要我舉出更多例子嗎?在這一場場敗壞中國文字的網(wǎng)絡狂歡之中,女性一次又一次地成為了性別迫害的受害者,而更有甚者,其中的一半施害者,正是女性自己。她們在不同的類別之中充當受害者,但同時又在另外一些類別之中充當施害者。
我們曾經非常欣賞一句話,說國外的女性“長著一張不被欺負的臉”。我其實很懂得這句話的意思。我在國外生活過幾年,看到的全是“長著一張不被欺負的臉”。我真的非常欣賞多數(shù)國外的女性,她們在和男人打交道的時候,沒有小心翼翼,沒有自我矮化,沒有必須忍受那些自己享受不享受的黃色笑話。她們在職場里和男人一樣專業(yè),她們在日常的生活里總是抬著高傲的頭。
在我所遇見的多數(shù)國外女人中(但是必須承認,我所遇見的底層女性較少),她們極少是依靠男人供養(yǎng)的。
在多數(shù)的情況下,她們的生活是獨立安排的。也就是說,早請示晚匯報的情況,在雙方之間都極少發(fā)生。必要的知會當然是需要的,但這不構成雙方之間的行動限制。她們有著自己的獨立圈子,雖然她們與配偶/男友之間有共同的朋友,但多數(shù)會有屬于自己的圈子,與另一半的圈子常常涇渭分明。
當然,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她們的財務非常獨立。從另一半那里獲取供養(yǎng)的情況并非沒有,但多數(shù)情況下屬于過渡性安排。
我也從來沒有認為在發(fā)達國家之中,所謂的男女平等已經徹底解決,而只是說,從社會機制上,女性的獨立已經進入了“非正式制度”的層面。在多數(shù)的社會生活中,這些已經不需要訂立社會制度,而已經成為社會自覺遵守的公共倫理了。
我們的男女平等,已出現(xiàn)在“正式制度”的層面。也就是說,法律、法規(guī)、書面文字上已經形成了規(guī)范,但是,在社會生活層面上,風俗和習慣仍然與這些規(guī)范背道而馳。就好像我們的正式制度之中在所有的層面上都規(guī)定了男女平等,卻無法規(guī)定在酒桌上,男同事講黃色笑話的時候,她可以發(fā)怒;它可以規(guī)定在王寶強和馬蓉的離婚案中男女必須平等享有法律權利,卻無法規(guī)定所有人不得稱呼咒罵馬蓉。
所以,男女平等這件事,只有當它脫離了法律的框架,在日常生活中,女性覺醒到自我個體價值的時候,它才成為真實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