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丞 馬曉珣
逆流大江河 飲酒定紅日首都博物館藏明永樂大成就者毗瓦巴像研究
□ 劉丞 馬曉珣
永宣宮廷造像是指在明代永樂和宣德年間,皇帝為了推行宗教政策,加強漢藏民族之間的團結(jié)和友誼,專門在宮中設(shè)立造像機構(gòu),制作的藏式佛像。這批佛像以施賜的形式給予藏傳佛教上層領(lǐng)袖,以達到歸化人心,鞏固邊疆政權(quán)的目的。永宣造像的制作團隊匯集了尼泊爾、西藏和漢地的能工巧匠,他們以藏傳造像為藍本,融入了漢地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手法和審美情趣,鑄造出了具有漢藏藝術(shù)風(fēng)格的新型佛教題材藝術(shù)品,它的雕塑技藝是明代藏傳佛造像藝術(shù)史上的巔峰,也體現(xiàn)了明代高超的冶煉和鑄造工藝,還見證了漢藏民族藝術(shù)和文化的融合。
首都博物館共收藏有50余尊永宣宮廷造像,其年代多為永樂時期,宣德時期僅有9尊。尺寸上,最高的為33、最小為10厘米;題材上,涵蓋了佛祖、菩薩、佛母、本尊、上師、法器等多個類別。在這批珍貴的藏品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就是明永樂造大成就者毗瓦巴像。
1.毗瓦巴像的造型特征
這尊毗瓦巴像頭頂上飾螺發(fā),頭戴由花朵編成的帶飾,于腦后打結(jié)自然垂下;耳際扇形冠節(jié)橫出,耳下垂圓環(huán)。面相方圓,雙目圓睜,鼻翼寬肥,嘴角略向上翹起,有著游戲人間的意味。其粗獷的眉毛和絡(luò)腮胡須均呈螺卷狀,寫實的刻畫出了毗瓦巴作為印度人的相貌特征。上身赤裸,佩項圈,長鏈,四肢均飾臂釧、手鐲等物。其中項圈下綴瓔珞為多個U型的連珠紋樣式,具有典型永樂宮廷造像特征。左肩掛瑜伽士修行所需的禪思帶,下身穿皮裙。毗瓦巴右手捧由人頭骨制成的嘎巴拉碗,左手豎指指天,頭亦同向微抬,炯炯有神的目光射向手指之處,體現(xiàn)了其“定日”的事跡,游戲姿坐于蓋有仁獸之皮的單層覆蓮花坐之上(圖1)。這尊像的蓮座前方正面由左至右陰刻楷書“大明永樂年施”的字樣,是永宣宮廷造像的標識。整像做工上乘,工藝精湛,寫實生動,氣勢恢宏,是明代永宣宮廷造像中的精品,以寫實的相貌,壯碩的身軀,表現(xiàn)了一個不修邊幅,袒胸蓄須的印度大成就者形象,示現(xiàn)了大成就者游戲人間,度化眾生的情景。
2.大成就者毗瓦巴的事跡
毗瓦巴是佛教史上公認的印度84大成就者之一,梵文“Virupa”或“Birwapa”,也譯為“咕嚕畢魯巴”、“費盧波”,法稱“吉祥護法”。84位大成就者是印度佛教時期被認定為有大成就的84名修行者。其中包括80位男性,4位女性。這84人中,僅有5位比丘,其余均為在家瑜伽士。這些人物是金剛乘、大乘佛教中耳熟能詳?shù)娜宋?。?/p>
據(jù)印度金剛座師的弟子無畏施祥所著的《八十四大成就者傳記》②說,瑜伽行者毗瓦巴大師出生在大概公元10世紀左右,位于東部的熱扎德哇帕拉,他在南印度一個名叫索瑪鄒熱達哇城鎮(zhèn)的寺廟出家。毗瓦巴在此接受了灌頂,12年中他專心禪修金剛亥母經(jīng),但是毫無結(jié)果。當(dāng)他想放棄修行時,于夢中受佛教空行母賜經(jīng)教,囑其堅持修行。繼續(xù)修行20年后,最終獲證“道果”輪涅無二的究竟佛果。后來因為寺僧誤以為他捕食寺中之鴿,被遂出寺廟。臨走時,毗瓦巴顯露神功,把蓮花瓣拋入水中,花瓣竟逆水流而上。眾僧見狀驚訝不已,知是錯怪毗瓦巴了。毗瓦巴一彈指,成群的鴿子布滿天空,比原先的更多更美。毗瓦巴還曾來到恒河邊,兩次施展神功截斷了恒河流水。而他最著名的事跡則是“定日”,有一次毗瓦巴游歷到達迦梨達城一家酒館,并在這里喝了許多的酒,當(dāng)賣酒女要求他付賬的時候,他在桌子上劃了一道線,說太陽過了這道線,他就付賬。隨后三日,太陽紋絲未動,毗瓦巴也喝完了所有的酒。此事舉國震驚,最后國王幫他付了賬。在多羅那它所著的《印度佛教史》中,描述其使用了閻魔尊修習(xí)法降服外道空行母的事跡,③體現(xiàn)毗瓦巴強大的法力。諸如此類的事跡數(shù)不勝數(shù)?!洞蟪艘烂芗分袑ε甙陀羞@樣的贊頌:“善能逆流大江河,飲酒指住紅日輪,其名號為(密哩二合)咓巴,上師尊處我敬禮?!雹?/p>
相對于其84大成就者的身份,毗瓦巴在西藏地區(qū)備受尊崇的原因,是其作為薩迦派“道果法”傳承祖師的身份。薩迦“道果法”是薩迦派的無上法門,是一套完整的融匯顯密精髓的修學(xué)體系,涵蓋了從初發(fā)心至究竟成佛的全部教授,具足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等各種殊勝方便。所謂“道果”,“道”指經(jīng)過修行,而“果”意為達到悟道。也就是說這種“道”的修行是通過“果”來達到。此種法門的學(xué)習(xí),主要通過口傳,不注重文字記載,只能意會,不能言傳。關(guān)于“道果法”與薩迦派的傳承源頭,在西藏的各類史書中均有記載。一般認為,“道果法”是由藏族著名的大譯師卓彌·釋迦益西(993~1075年)引入西藏,在薩欽·貢嘎寧波的支持和推崇下,“道果法”成為薩迦派核心修法,也成為了藏傳佛教最負盛名的密法之一。
毗瓦巴的身相主要有兩種。其一就是如首博所藏這件,毗瓦巴左手指天定日(圖2),展示了其著名的“定日”事跡,也是最常見的形象。另外一種,毗瓦巴雙手結(jié)說法印,游戲坐的形象,常用于表現(xiàn)毗瓦巴作為道果傳承體系上師的形象。如江孜白居寺中的毗瓦巴像就是這一形象(圖3),⑤主要體現(xiàn)了毗瓦巴傳法布道的場景。
圖1
圖2
1.永樂造像的風(fēng)格特征
宮廷造像的概念始于元代的“西天梵像”。元世祖忽必烈篤信藏傳佛教,將其提到了“國教”的地位,在工部的“諸色人匠總管府”下特設(shè)“梵像提舉司”、“出蠟局提舉司”與“將作院”下的“佛像提舉司”共同成為制作佛像組織,“西天梵像”的名稱就是由“梵像提舉司”而來。這個佛像制作組織由尼泊爾人阿尼哥統(tǒng)領(lǐng),造像風(fēng)格兼具尼泊爾和西藏兩地的審美情趣,也稱為“尼泊爾—西藏”風(fēng)格(簡稱為“尼藏風(fēng)格”),這種造像由宮廷組織制作的,受到皇家審美情趣影響,因此我們稱之為宮廷造像。盡管元代宮廷造像的主流是“尼藏風(fēng)格”,但部分元代的宮廷造像已經(jīng)開始凸顯出了漢地藝術(shù)的特色,比如居庸關(guān)過街塔上的元代遺存雕塑中典型漢地風(fēng)格的線條運用及漢化的天王、脅侍,都是早期漢藏風(fēng)格結(jié)合的見證。明代宮廷造像是在“西天梵像”的風(fēng)格上,以漢地傳統(tǒng)風(fēng)格為主導(dǎo)因素,吸收當(dāng)時的尼泊爾、西藏造像元素,獨出心裁地進行變革,在力求符合佛法原旨和儀軌的同時,花樣翻新地創(chuàng)造出了獨特的具有“漢藏風(fēng)格”的永宣宮廷造像。這種風(fēng)格始于永樂,終于宣德,“永宣造像”成為明代宮廷造像精品的代名詞。
一般認為永宣造像的風(fēng)格特征主要集中在五個元素上,即工藝、造型、臺座、款識、封底。從工藝上看,永宣造像大多是用黃銅以失蠟法鑄造,胎體厚重,鎏金飽滿而明亮,其上不鑲嵌任何寶石。從造型上看,永宣造像的肌體刻畫和身材比例上均以尼泊爾造像風(fēng)格特色為主,寬肩細腰,肌肉富有彈性,手、足關(guān)節(jié)表現(xiàn)細膩、寫實。而造像衣物則以漢地特有方式進行表現(xiàn),更加立體,衣褶寫實、自然。造像的瓔珞樣式也沿襲了宋元時期的網(wǎng)狀樣式,以多個U型相連的固定模式出現(xiàn)。另永宣造像由于題材和功用的不同,其面部刻畫上兼具了漢式和藏式兩種不同風(fēng)格的表現(xiàn)形式,漢式的面相,多為顯教題材的佛、菩薩類為主,其以漢地的審美來刻畫造像面部,額部短平,面龐方圓,表情莊重而溫厚。藏式的面相,多以本尊、護法類等密教題材為主,以藏地的審美來刻畫造像面部,多為杏目圓瞪、表情夸張。因此,造型上的特點能夠最為直觀地反映永宣造像漢藏融合的特色。從臺座上看,永宣造像主要參照了尼泊爾馬拉王朝的風(fēng)格特征,多為半月形雙層束腰型蓮座,上下沿環(huán)繞一周連珠紋,中間以修長、飽滿的蓮瓣裝飾,蓮瓣的尖端多飾以卷草紋樣。從款識上看,一般均書寫于臺座的正前上方,自左向右,楷書陰刻“大明永樂年施”或“大明宣德年施”,應(yīng)是為迎合藏地人們自左而右的讀寫藏文習(xí)慣所致。從封底上看,均為剁口法封底,剁口均勻分布在底座邊沿,中央底板陰刻十字金剛杵紋樣,其上涂朱砂,施紅漆。
2.首博藏毗瓦巴像的風(fēng)格特征及制造時間
依照上文所提到的永宣宮廷造像的五個要素,我們來具體分析首博藏的毗瓦巴像。首先從工藝上看,毗瓦巴像為黃銅鑄造,胎體厚重,整尊像高33厘米,重達12公斤。內(nèi)膛有金屬支釘遺存(圖4),這也進一步說明了永宣宮廷造像是以流行于藏地的失蠟法鑄造而成的。從造型上看,此件毗瓦巴像以寫實的手法還原了這位印度上師的面貌,卷曲的螺發(fā)、胡須均說明其南亞人的相貌特征。此像盡管四肢粗壯,身材壯碩,但是并沒有給人臃蠢的感覺,而是散發(fā)著一種力量感,指天的姿勢也是十分自然,完全沒有做作的感覺,整個造像的力量仿佛都集中在了手指尖部,整像圍繞其來運轉(zhuǎn)。此像的手腳刻畫也極為寫實并具有質(zhì)感,突出表現(xiàn)了手腳的靈巧和柔軟。毗瓦巴像上身佩戴的U型瓔珞樣式則與其他永宣宮廷造像完全一致,而諸如禪思帶及下身的僧裙都是以精細的花朵或蔓枝裝飾而成,凸顯出了此像與一般造像的不同,盡顯華麗、繁復(fù)的裝飾(圖5)。從臺座上看,此像采用了單層覆蓮座樣式,上下邊沿均飾連珠紋一周裝飾,蓮瓣飽滿、肥大,尖端有卷草紋裝飾,具有典型的永宣宮廷臺座特征。從款識上看,“大明永樂年施”六字楷書,淺刻于臺座前正上方,字體工整,自左向右書寫(圖6)。最后從封底上看,盡管此件造像的封底已失,但其分布整齊的剁口,可以證明此像是以剁口法工藝進行的封底(圖7)。因此我們可以肯定這是一尊典型的永樂宮廷風(fēng)格造像。通過它肥大、飽滿的蓮瓣、渾圓健碩的軀體以及富有皇家氣韻的裝飾特色,可以判定此件造像應(yīng)是永樂后期,也就是永樂造像成熟期作品。⑥
圖3
圖4
作為薩迦派“道果法”的上師,毗瓦巴在薩迦派的地位是十分重要。世人對毗瓦巴的崇拜也因薩迦派的興衰而起伏。
淺論水利風(fēng)景區(qū)水文化遺產(chǎn)的分類保護利用方法…………………………………………………… 周 波(19.62)
1.薩迦派的興起
薩迦派在西藏歸順蒙古汗國和隨后的元朝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薩迦班智達作為西藏地方政權(quán)代表,在1247年與闊端進行了有劃時代意義的會面,并達成了歸順的協(xié)議,頒布了著名的《薩迦班智達致蕃人書》,從此西藏正式歸順了蒙古汗國。薩迦班智達的侄子,薩迦五祖八思巴繼薩迦班智達之后繼續(xù)協(xié)助元朝實施西藏和平歸順的重任,其與忽必烈關(guān)系甚密,并與他達成了“聽法及人少時,上師可以坐上座。當(dāng)王子、駙馬、官員、臣民聚會時,慈不能鎮(zhèn)伏,由汗王坐上座。吐蕃之事悉聽上師之教,不請于上師絕不下詔。其余大小事務(wù)因上師心慈,如誤為他人求情,恐不能鎮(zhèn)國,故上師不得講論及求情”這一管理辦法。⑦至此薩迦派的勢力達到了史上的頂峰。而這種優(yōu)勢的力量也為藏傳佛教的東漸工作奠定了基礎(chǔ)。隨著元朝統(tǒng)一中國的進程,藏傳佛教也開始傳入漢地。作為薩迦派最重要的上師,毗瓦巴的造像也在漢地流傳開來。杭州飛來峰雕刻的毗瓦巴像就是其中最為知名的一尊。飛來峰的藏式造像是負責(zé)江南弘法的楊鏈真珈主持建造的,目前存有33龕共47尊藏式佛像,為元代以來藏傳佛教石刻造像最大的一處遺存。其中的第91龕就是大成就者毗瓦巴像(圖8)。⑧此龕位于冷泉溪南岸的飛來峰北崖,面北。龕高2.3、寬4.7米。龕內(nèi)雕有三個人物,因損毀嚴重,面部已經(jīng)辯認不清。但是根據(jù)人物的造型,我們還是可以非常容易的判斷出,右側(cè)主尊為毗瓦巴像,手指天空定住太陽,而左側(cè)兩個應(yīng)為毗瓦巴打賭時候的酒店女子。主尊與女子之間有一個酒缸,也是當(dāng)時打賭的情景道具。
圖5
圖6
圖7
2.永樂造毗瓦巴像與明朝的宗教政策
元代滅亡以后,藏傳佛教的影響漸弱。但明廷初建,基業(yè)未穩(wěn),本著柔化藏人的目的,明太祖朱元璋對藏傳佛教予以了崇獎、親和。他在《護持朵甘思烏斯藏詔》中說:“朵甘思烏斯藏兩衙地方諸院上師踵如來之大教,備五印之多經(jīng),代為闡揚,化兇頑以從善,啟人心以滌愆,朕謂佛為眾生若是,今多院諸師亦為佛若是,而為暗理王綱,與民多福?!雹嶂劣罉纺觊g,明成祖朱棣本人崇信藏傳佛教。據(jù)明人陸容的《菽園雜記》卷一中的記載:“予奉命犒師寧夏,內(nèi)府乙字庫關(guān)領(lǐng)軍士冬衣,見內(nèi)官手持數(shù)珠一串,色類象骨而紅潤過之。問其所制,云:‘太宗皇帝白溝河大戰(zhàn),陣亡軍士積骸遍野。上念之,命收其頭骨,規(guī)成數(shù)珠,分賜內(nèi)官念佛,冀其輪回。又有頭骨深大者,則以盛凈水供佛,名天靈碗?!院桃??!雹馄渲械摹昂本褪侵傅牟刈迳?,以人的頭骨做碗也是藏傳佛教的做法。朱棣對于藏傳佛教的信奉或與其常居元代舊都“燕京”有關(guān)。元世祖忽必烈篤信藏傳佛教,奉西藏薩迦派領(lǐng)袖八思巴為國師,于大都等地修建了大量藏傳佛教寺院。至明代初年,雖元主北逃,但是大都仍遺存了大量寺院。另外由于西藏地區(qū)自元代以來均為政教合一的統(tǒng)治模式,宗教對政權(quán)的影響力極大。因此,明成祖朱棣采用了“多封眾建”的政策來治藏。他大量分封西藏各派宗教領(lǐng)袖,并沒有獨尊一派,借此平衡西藏的地方勢力?!睹魇贰の饔騻鳌份d:“初,太祖招徠番僧,本藉以化愚俗,彌邊患,授國師、大國師者不過四五人。至成祖兼崇其教,自闡化王等五王及二法王外,授西天佛子者二,灌頂大國師者九,灌頂國師者十有八,其他禪師、僧官不可悉數(shù)。其徒交錯于道,外擾郵傳,內(nèi)耗大官,公私騷然,帝不恤也。”其中二法王就是指大寶法王,即噶瑪噶舉派五世活佛哈立麻(得銀協(xié)巴)和大乘法王,即薩迦派的昆澤思巴(貢嘎扎西)兩位。而其余五王則分別由帕竹政權(quán)、止貢派首領(lǐng)、薩迦派首領(lǐng)、館覺地方首領(lǐng)、靈藏地方首領(lǐng)擔(dān)任。
另外,這種“多封眾建”的宗教政策也反映到了宗教用品之上。在分封眾多僧俗領(lǐng)袖的同時,皇家還給予他們很多封賞物。這些封賞物中,除了常見的黃金、珠寶、織物外,還有大量的佛教造像、法器和經(jīng)書。永宣造像就是特指這些以“施”的方式,賞賜給藏傳佛教地區(qū)領(lǐng)袖的造像和法器。所以我們看永宣造像款識多是用的“大明永樂年施”和“大明宣德年施”字樣。通過對現(xiàn)存永宣造像題材的梳理,除了大成就者毗瓦巴外,目前還沒有發(fā)現(xiàn)別的大成就者或者上師像。由此可見明廷還是十分重視薩迦派的宗教地位,并沒有因為薩迦派在與帕竹政權(quán)的交鋒中處于弱勢而忽略它。因此,永樂造毗瓦巴題材的宮廷造像也成為了見證明朝政府“多封眾建”宗教政策的歷史實物。無獨有偶,在美國克利夫蘭藝術(shù)博物館也藏有一尊明永樂大成就者毗瓦巴的造像(圖9),其像高43.6厘米,主尊的造型、裝飾、做工與首博所藏這尊幾乎一模一樣,只是在底座的下邊沿多了一圈紋飾,造像體量上也較首博所藏這件高了近10厘米。另在《西藏寺廟珍藏佛教造像108尊》一書中,也記載了藏于布達拉宮利瑪拉康的一尊明永樂毗瓦巴像(圖10),高22.2厘米,整體風(fēng)格與其余兩尊相似??梢娕甙拖袷怯罉贩鹣裰械闹匾}材。正是由于明代統(tǒng)治者實行了“多封眾建”等成功的邊疆政策,才使得終明一代,西藏地區(qū)都安于中央政權(quán)的控制,沒有叛亂發(fā)生。
隨著明朝滅亡,清朝與格魯派的關(guān)系極為緊密,奉行“獨尊黃教”的宗教政策。因此在漢地,我們幾乎很少見到明代以后的關(guān)于這位印度大成就者的造像??梢姡诮趟囆g(shù)的發(fā)展也是受到政權(quán)更迭的影響。
結(jié)語
綜上所述,首都博物館藏的這尊明永樂造大成就者毗瓦巴像,具有鮮明的永樂宮廷造像特征,做工精細,風(fēng)格統(tǒng)一,體量碩大,是十分難得永樂宮廷造像精品。其次,此像題材罕見彌足珍貴。應(yīng)為明永樂時期宮廷施予西藏薩迦派領(lǐng)袖的物品,為研究明朝“多封眾建”的宗教政策提供了寶貴實例,無論從佛教造像藝術(shù)還是歷史見證方面衡量都具有極高的價值。
圖9
圖10
圖8
注釋:
①馬吉祥、仁·加布《中國藏密圣像解說》,利文出版社,1998年 。
②對毗瓦巴的生平事跡參考了賴天兵《杭州飛來峰第91號龕藏傳佛教造像考》中引用的“[印度]無畏施祥《八十四大成就者傳記》,青海民族出版社藏文版,1996,第619頁”的漢譯文。
③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張建木譯,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
④俞中元、魯鄭勇《大乘要道密集評注》,陜西攝影出版社,1994年。
⑤金維諾主編《中國藏傳佛教雕塑全集·彩塑卷》,北京美術(shù)攝影出版社,2001年。
⑥黃春和《明代永樂宣德藏式金銅佛像》,《收藏家》2003年05期。
⑦阿旺貢嘎索南《薩迦世系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
⑧圖片來源喜馬拉雅藝術(shù)資源網(wǎng)站:http://www.himalayanart.org/images/items/resized/2000px/7/3/2/73230a.jpg
⑨釋幻輪《釋氏稽古略續(xù)集》,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2年。
⑩陸容《菽園雜記一》,商務(wù)印書館,1935年。
(責(zé)任編輯:牧風(fē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