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510800)丁妹
產后出血主要是由于在分娩過程中,因胎盤、軟產道受損、凝血功能障礙以及子宮收縮乏力等因素所引起的,為此采取積極有效的救治措施,是挽救產婦生命的關鍵。絕大部分的產后出血產婦在經過保守治療后均可以達到止血的效果,但是依然有個別產婦經過保守治療后出血量依然較多,我們將其稱為難治性產后出血。針對在采用保守治療效果不佳的難治性產后出血,傳統(tǒng)臨床上主要采取子宮動脈或髂內動脈結扎手術治療,必要時還需要將子宮切除,因此這種手術容易給產婦帶來較大損傷,并且產后并發(fā)癥多,特別是子宮切除的產婦,嚴重降低產婦的生活質量[1]。隨著介入治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當前子宮動脈栓塞已經成為治療難治性產后出血的首選方式,近年來,廣州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通過對難治性產后出血患者應用TAE治療,臨床效果顯著,具體情況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病例均來自廣州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婦產科于2014年1月~2016年1月接診的56例難治性產后出血產婦。所有產婦均符合難治性產后出血的診斷標準:①采取子宮按摩,運用宮縮劑、靜脈注射鈣劑、陰道分娩后檢查軟產道和胎盤、剖宮產手術中使用鹽水熱敷等保守治療后均無效;②出血速度快,在胎兒娩出后的1小時內出血量>1500ml;③出血引起凝血功能障礙或者多器官功能衰竭[2]。使用簡單數字表達法將產婦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病例數均為28例。實驗組:產婦年齡為20~36歲,平均年齡為(26.42±3.37)歲,其中17例為初產婦,11例為經產婦;其中18例為自然分娩,10例為剖宮產,妊娠時間為35~40.5周,平均妊娠時間為(37.1±0.5)周。對照組:產婦年齡為21~38歲,平均年齡為(27.31±3.34)歲,其中16例為初產婦,12例為經產婦;其中19例為自然分娩,9例為剖宮產,妊娠時間為36~41周,平均妊娠時間為(37.5±0.4)周。將兩組產婦基本資料逐一輸入統(tǒng)計學軟件中比較,統(tǒng)計結果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產婦由本人或者家屬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并向醫(yī)院倫理會申報,獲得批準后方可執(zhí)行。在手術前根據產婦的病情及時給予輸液、輸血、補充血容量、糾正休克等對癥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給予開腹B-Lynch縫合治療,具體操作方法如下:先取產婦會陰的截石位,由醫(yī)師將子宮托出,找準出血的具體位置,針對廣泛滲血的產婦,需要先用雙手加壓處理。醫(yī)師站于產婦的左側,應用長70mm的圓針和2#腸線,穿過子宮切口右側下緣約3cm的位置和宮腔上緣外側4cm的位置采取褥式方式進行縫合,將腸線拉到宮底并加壓宮角,完成后需要將腸線沿著宮底垂直的方向到子宮前壁,跟子宮右側的部位進針在左側子宮切口的上下緣。待縫合操作結束后還需要注意觀察止血的效果以及子宮的回縮情況。實驗組則是在對癥治療的基礎上行子宮動脈栓塞介入治療,具體手術操作方法如下:首選給予患者局部麻醉,由麻醉醫(yī)師在一旁監(jiān)護患者生命體征,并由放射科的醫(yī)師指導影像檢查。在手術中,選擇產婦右側的股動脈作為穿刺點,待穿刺成功后置入5F-cbbar導管,在放射造影條件下,將導管置入髂外動脈位置,經腹主動脈進入對側髂內動脈后置入子宮動脈并開展造影操作,接下來采用相同的方式將導管置于同側的髂內動脈開展動脈造影。注意觀察造影劑顯像的過程,找到出血所在位置,借助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將導管置入子宮動脈,再經導管將明膠海綿顆粒緩緩送至子宮動脈位置開展栓塞。在復查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情況,確保出血停止后,整個操作完成[3]。
附表 兩組患者術后各項指標分析(±s)
附表 兩組患者術后各項指標分析(±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術后下床時間(h) 住院時間(d)實驗組 28 40.31±2.36 3.42±1.14 11.36±3.8對照組 28 81.35±15.34 6.33±1.28 6.31±4.2
1.3 觀察指標 主要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術后24h出血量、手術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以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將所有數據輸入SPSS17.0統(tǒng)計軟件統(tǒng)計學處理,以(±s)表示計量指標,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內比較則運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以百分率(%)表示計數資料,并采用卡方檢驗;若P<0.05,即表明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出血量比較分析 經不同方式治療后,實驗組術后出血量為(895.32±132.58)ml,術后2h的出血量為(38.61±13.25)ml,對照組術中出血量為(1124.46±204.36)ml,術后2h的出血量為(48.62±15.25)ml,由此可見,實驗組的術中和術后2h的出血量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P<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各項指標分析 經不同的手術治療后,實驗組的手術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將其運用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結果顯示差異顯著(P<0.05),具體如附表所示。
2.3 兩組并發(fā)癥情況比較分析 實驗組患者有3例患者出現了并發(fā)癥,其中傷口感染1例、傷口疼痛1例、再出血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0.71%,對照組有7例患者出現了并發(fā)癥,其中傷口感染2例、傷口疼痛3例、再出血2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5%,由此可見實驗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陳春林[4]等指出:產后出血主要是指孕婦在將胎兒娩出后24h內,其陰道流血量超出了500ml,是一種分娩后非常多見的并發(fā)癥,同時也是導致產婦死亡的首要原因。李雪[5]指出:難治性產后出血主要指產后24h內或者產褥期發(fā)生的危及生命的出血現象,且常規(guī)保守治療無法起到止血效果。尹秀菊等指出:傳統(tǒng)常規(guī)的宮腔紗布填塞治療難治性出血可以起到一定效果,但是均勻填塞的難度大,并且容易發(fā)生感染。唐乾坤等指出:子宮動脈栓塞治療難治性產后出血主要是通過插管至髂內動脈子宮動脈的分子位置,通過造影顯示出血部分,再栓塞患側動脈,降低動脈壓、減緩血流速度,從而促進血栓的形成,阻斷血流實現止血的效果。
在本文中,筆者通過運用子宮動脈栓塞介入治療難治性產后出血,結果發(fā)現術中出血量(895.32±132.58)ml、術后2h出血量(38.61±13.25)ml、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0.71%)明顯低于B-Lynch縫合治療的術中出血量(1124.46±204.36)ml、術后2h出血量(48.62±15.25)ml、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5%),手術、首次下床活動、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且P<0.05。陳冰指出運用子宮動脈栓塞介入治療難治性產后出血主要有創(chuàng)傷小、止血準確、手術時間短、保留了患者子宮等優(yōu)點,從而極大地提高患者預后和生活質量,但是在實施這項手術時需要嚴格掌握患者手術適應癥和禁忌癥、盡可能選擇無毒、可吸收、無抗原的栓塞劑。
綜上所述,宮動脈栓塞治療難治性產后出血止血迅速、并發(fā)癥少,值得在臨床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