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實驗傳統(tǒng),實驗中國

2017-10-30 16:28榮念曾工作室提供
藝術與設計 2016年11期
關鍵詞:柏林藝術家文化

榮念曾工作室提供

榮念曾,香港戲劇導演。二十面體藝術總監(jiān),香港當代文化中心主席,德國聯(lián)邦十字絲帶勛章得主。1943年生于上海的榮念曾5歲隨家人移居香港。先后就讀于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建筑系和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并獲得城市設計及城市規(guī)劃碩士學位。1979年返港,榮念曾開始藝術創(chuàng)作,參與各種藝術活動。從1985年開始。榮念曾成為“進念·二十面體“的藝術總監(jiān),擔任導演、編劇、舞臺設計。編導了《中國旅程》系列、《二三事》系列、《百年孤獨》系列、《中國文化深層結構》系列等超過100出舞臺制作。

一步一步

他們步往有光的地方

一步跟著一步

他們穿越一重重光線

他們走進我們的舞臺

——《荒山淚》(Tears of Baren Hill)

Q:榮老師,您作為柏林自由大學表演藝術交流中心邀請來的藝術家,能否談談對柏林以及此次交流活動的印象?

A:這個研究所是一個跟學術和創(chuàng)作互動的中心,這在全世界都是鳳毛麟角,所以我覺得是非常寶貴的經(jīng)歷。中心有個12年計劃,現(xiàn)在已經(jīng)過了8年,我想關心表演藝術發(fā)展的人都會很珍惜這個機會,希望可以發(fā)展這個中心的理念。我很關心我們這些被邀請的學者和藝術家會如何辯證地思考,也就是說我們來了之后和之前會有什么變化,會面對什么樣的挑戰(zhàn)。如果有變化的話,那么這個中心就是走在時代的前線的;如果沒有的話,這些交流只是一種活動而已。12年可以被看作一個實驗,所以我對每一位組織者和被邀請者都問關于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有些學者只是很高興有這樣的機會,在既有的框架里去研究自己的議題,而對于組織這些交流活動的管理文化,也就是框架本身沒有那么敏感和興趣。

中心可以從兩個角度去看,首先是組織和被組織人之間的關系,就像一個藝術組織和藝術家的關系,在互動中是否有共通的文化視野和理念,然后是否能平等地探討未來體制方面的發(fā)展。我目前就和中心在討論,未來是否可以建立一個研究小組,看在今后的4年里能作什么。比如對作過的形式有什么自我評估,對被邀請的學者有沒有評估,如何有創(chuàng)意地去建立交流的平臺。通過對表演藝術跨文化的對話,其實在討論藝術和整個大環(huán)境的關系,也在討論藝術在不同文化背景里面對的挑戰(zhàn),這些都是我非常關注的。

Q:您覺得中心對您的提議有足夠開放的心態(tài)嗎?

A:我覺得有。他們也在思考自己存在的價值以及未來的發(fā)展,比如誰來接班,能否把這個中心發(fā)展成一個全球化的表演藝術交流場所,這個場所是否可以設在另一個城市,如何發(fā)揮來自不同文化被邀請者之間的作用。我關心的是藝術組織和藝術家的關系以及藝術組織長遠的發(fā)展。

我這次還給Ernst Busch戲劇學院的導演系師生作了一個講座,我覺得這個對話有意思,因為我們都在談創(chuàng)作的動力是什么。據(jù)我的觀察,他們對歐洲以外的情況不太了解,不過他們的態(tài)度和16年前我在柏林的時候相比,他們也在作自我的跨越,他們沒有從前那樣的歐洲中心主義。我希望在那里的交談也能持續(xù)下去。

Q:您這次在柏林看了什么戲?能談談一些印象?

A:我看了些歌劇,我覺得德國的歌劇也在面對挑戰(zhàn)。我最近看到的那些歌劇在形式方面雖然有些新的包裝,但是在表演方面還是覺得比較老舊,我看不出來他們在唱腔上有什么突破。不過我對歌劇音樂的認識還比較淺,還難以深入地討論。我自己在作傳統(tǒng)戲的時候,不只關注唱詞、空間、身體和聲音,我還要深入了解音樂結構和唱腔,然后去層層解構語言、身段、音樂、包括服裝。比如我在作《荒山淚》的時候,我們一直在討論如何把巴赫的音樂融入到戲曲的音樂和表演里。假如德國的歌劇導演看過我怎么去處理中國傳統(tǒng)戲曲,或許對他們有些啟發(fā),就是他們在處理傳統(tǒng)歌劇的時候還可以怎么做。我的觀察是表面的,我并不是說他們做得不好,而是有時一個封閉的系統(tǒng)需要有第三只眼睛去看。有人會說中國戲曲和西方歌劇是兩碼事,但是都是和傳統(tǒng)有關系的,都需要重新去看,而不能讓演出只作為一種文化消費。

Q:今年11月您的劇場作品《夜奔》將作為柏林藝術學院跨藝術展“不確定狀態(tài)”的一個單元來柏林演出,這是個中國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劇目,又是由昆曲演員來表演,您認為《夜奔》為當下提出了什么樣的問題?它能帶給德國觀眾什么樣的思考?

A:《夜奔》講的是離開一個體制,去另外一個體制,你要作一個決定怎么離開,怎么前往,這和我們討論的新移民議題是有密切聯(lián)系的。我們從《夜奔》的題材出發(fā),如何去觀察這種不確定狀態(tài),在觀察中可以看到歷史上的因由,也可以看到歷史不是局限在所謂傳統(tǒng)的歷史,也可以看到身體語言的歷史,空間處理的歷史,我們在討論如何觀察。我一直在提《夜奔》是討論“檢場”的,即在舞臺邊觀看的那些人,他們和觀眾的區(qū)別是,他們一個戲要看幾百次,他們的作用是決定什么時候搬上或搬下道具,這對舞臺是有影響的。如果觀眾是檢場的話,也在思考他和舞臺上發(fā)生事情之間的關系?!兑贡肌防镅輪T的身份是從檢場變?yōu)榻巧?,又從角色轉換為檢場,然而角色又有不同身份的角色。我作的實驗也和“夜奔”本身有關,在探討明朝中葉到今天大約450年里,不同時代的變化,所以舞臺上演員一會穿著傳統(tǒng)的長衫,一會穿著當代的西裝,最后穿檢場的衣服。服裝作為符號的話,是歷史的符號,給我們設置框架,符號和框架給我們提供了怎么去閱讀歷史。歷史中有人際關系和權力關系,引發(fā)了一個體制到另外一個體制,如果你無法改變體制的時候,你如何去處理,你是留下還是離開,你是革命還是逃亡。從《夜奔》呈現(xiàn)的形式里也有我們對跨文化方面的思考,比如對于音樂的運用,如何讓普塞爾的音樂和傳統(tǒng)的戲曲表演相呼應。

Q:我覺得您的《夜奔》的舞臺呈現(xiàn)是比較抽象的,這個作品對中國歷史中發(fā)生的事件有所指涉嗎?

A:應該是有的,有的觀眾會聯(lián)想到這是毛澤東,那是蔣介石,或者說這是革命者,那是當權者。但我作得比較含蓄,讓一些身體動作中的形象來敘述。我用“一桌兩椅”來看權力是怎么分配的,有沒有真正的平等的互動,比如有一方是以靜制動,有一方是以動制靜。這些都在表現(xiàn)時代變遷的時候當權者和改革者之間的關系。另外中國傳統(tǒng)表演藝術里師傅和徒弟的關系也在講述是否有開放性的互動關系。我很幸運找到的兩位演員柯軍和楊陽正好是師生關系,他們之間的故事也在戲里面。他們在不同的階段也經(jīng)歷離開一個體制到另一個體制的過程。所以《夜奔》的意義和他們自身的經(jīng)驗是相關的,我也把他們個人的經(jīng)驗放在了作品里面。應該說很多議題都在戲里,可能我講得含蓄,因為我不是借助劇場去講道理的,而是去發(fā)現(xiàn)些許新的東西。這個戲是從檢場人的角度閱讀的,因為他們是一出戲最好的評論家。endprint

Q:如果說德國劇場是直面社會現(xiàn)實的話,您的戲是否可以說“心照不宣”?

A:應該說我沒有找到答案,如果我有的話,我不會只是作到“心照不宣“。我曾經(jīng)寫過篇文章談到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有過深刻反省的,以至來建立一套文化政策得到社會的支持和合作,到了今天這個體制還在運作,充滿辯證,所以才有空間允許這里的文化人和政界以及學術界保持同步互動,這在中國沒有。中國在1949年之后,一切都是百廢待興,文化部沒有從宏觀的視野去探討文化,不敢去說文化和政治的關系,沒有足夠的自信。到了1957年,有些敢于直言的文化人被打壓下去,文化部就不敢講話了,到了文革,就更不敢了。如果說當時文化部部長有足夠的能量和策略去和毛澤東真正地對話,是不是不會有文化大革命?但是很明顯他們都有奴性。幾次的運動都是和文化有關,它們讓文化界的人越來越?jīng)]有骨氣,越來越?jīng)]有自信。在德國的這種反省在中國還沒有發(fā)生,當然在個別人身上是有的。所以說中國的劇場在大環(huán)境中是小文化中的小文化,直白地說它對于中國的發(fā)展是沒有影響的。

Q:您偏愛用不同的中國傳統(tǒng)文本來創(chuàng)作劇場作品,比如《錄鬼簿》,《挑滑車》,《荒山淚》等,這是為什么?

A:我常常覺得傳統(tǒng)劇本常常給了我們新的空間去閱讀過去,也在閱讀我們怎么閱讀。林兆華曾對我說,因為體制的原因,所以他去排莎士比亞。但我認為如何處理和面對傳統(tǒng)的文本,并賦予它新的意義是很重要的?!朵浌聿尽肥窃?,《挑滑車》和《夜奔》是明朝的,《荒山淚》是民國的,我們說的傳統(tǒng)其中跨越了500年,我在處理這些文本的時候都是有理由的?!朵浌聿尽肥侵袊谝槐局v表演藝術家的傳記,對我啟發(fā)的不是這本書,而是它把表演藝術家看成像鬼一樣,而且紀錄了他們的生活。所以我是借助了“錄鬼簿”的名字來作我個人版本的《錄鬼簿》,來討論我們怎么來記錄自己,怎么去和作者鐘嗣成對話。我沒有用這本書的文本,但是我用了書的名字和它的理念。我們怎么看記錄,怎么看表演藝術家的記錄,怎么看現(xiàn)在的表演藝術家和當時的表演藝術家,怎么看現(xiàn)在的記錄和當時的記錄。我作了幾個版本,最近的一次是2008年,我邀請了來自北京、臺北、印尼和泰國四位傳統(tǒng)藝術家,他們每人的經(jīng)歷都不同尋常,比如臺北的京劇表演藝術家李寶春曾經(jīng)是江青的紅人,他敘述了自己坎坷起伏的人生;南京的昆曲表演藝術家柯軍是談他的跨越藝術邊界的歷程;泰國的表演藝術家Patravadi曾經(jīng)是百老匯的演員,最后她回到了泰國,很多年之后她建立了自己的學校,有意識地去尋找在社會中受到歧視的老藝人,給予他們足夠的支持,讓他們把技藝保存下來。我在泰國親歷了她怎么面對“錄鬼簿”的理念。印尼的???曾經(jīng)對我說,他有兩個老師,一位常常喝得酩酊大醉,另一位卻是非常安靜的,這兩位都是他的老師,其實一個是道家,一個是儒家。這四位藝術家共同來討論藝術家的身份和社會中的定位,并討論用什么方式來呈現(xiàn)。

《挑滑車》從和正統(tǒng)的歷史視角不一樣的角度來講述中國南宋名將岳飛,和那些正面的形象不同,它講岳飛是個很攻心計的大將軍,這給我很大的啟發(fā),就是歷史是怎么記錄的,記錄的歷史又是怎么被閱讀的。在這部戲里,我在舞臺上運用了新科技,讓事先拍好的一系列動作的錄像和舞臺上的演出同步進展,影像上20位將軍的動作和舞臺上的一個將軍的表演重疊交錯在一起,來探討歷史是如何由許許多多的結點組成的。

《荒山淚》是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一個創(chuàng)作,我在創(chuàng)作中對京劇演員程硯秋更感興趣,因為我覺得他在1932年至1933年在柏林的經(jīng)驗非常有意思,這個經(jīng)驗是在探討文化交流是怎樣進行的。當時的程硯秋已經(jīng)很有名了,和梅蘭芳不同的是他完全是作為個人來到了歐洲,在一年期間他去了劇場、醫(yī)院、學校、教堂等地方。一次當程硯秋在教堂看了建筑、聽了彌撒之后,隨興清唱了《荒山淚》中的一段,之后他寫了十九條關于文化交流的建議帶回中國。我覺得這段史實比《荒山淚》的故事更有趣,我把那段清唱在舞臺上放大來討論30年代的德國和歐洲,這里還和柏林有關,來討論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政策以及組織,這在今天更是值得繼續(xù)探索的。

Q:中國的話劇是從西方來的,您覺得中國戲劇方面的美學觀可以提供給西方怎樣的可能性?

A:我這10多年來一直在提出“實驗傳統(tǒng)”這個概念,就是邀請不同亞洲國家的傳統(tǒng)表演藝術家互相交流,來尋找傳統(tǒng)和當代的連接和發(fā)展,這也許可以給德國同行一些啟發(fā)。(榮老師可再增加些)

Q:您的戲都不是在通常意義上講故事的,您解構故事,然后又用不同的劇場手段建構新的敘事,能談談您如何構造一出戲的結構?

A:這是你作為導演感興趣的話題。可能是一個身段,也可能是一句唱詞,可能是一個形象,也可能是一個情節(jié)。當我們翻來覆去地更深入了解一個形象、一個手勢、一個身段、一個聲音的話,我們一定會自然而然地將自己關心的問題帶入進去。所以情節(jié)不是我所關心的,但是我的戲里依然有故事,只是看你如何定義“故事”,“故事”就是“過去的事情”的意思,我在乎如何有系統(tǒng)地鋪設、發(fā)展這些事情。在組合形象、動作、文字、聲音的時候,通過重復、變奏、拼貼,會演變出不同的可能性和不同的閱讀,結構也會從中漸漸地浮現(xiàn)出來。

Q:您提出的“實驗傳統(tǒng)”、“實驗劇場”是在實驗什么?

A:對我來說“實驗”是個動詞,通過實驗的定義、框架和方法我們在尋找并擴展劇場的定義、框架和方法,所以這兩個詞語都是動詞,都是在進行中的。而“實驗劇場”尋找的是發(fā)展真正互動的平臺,劇場只是互動的開始而已,它應該引發(fā)出不同的后續(xù),比如討論、評論、評估、應用研究等等。所以“實驗”不只是在討論劇場,也是在討論文化、制度。

Q:可以這樣大膽地說嗎,這個“實驗“是延伸到對社會,甚至對國家的”實驗“?

A:我們在談“表演藝術”的時候,也在談它的背景;在談“劇場”的時候,也在談它的體制;在談“社會”和“國家”的時候,也在談它的歷史和框架。只有我們在碰觸到邊緣的時候,才會去面對當下并去探索怎么面對。所以我們在談創(chuàng)作或組織的時候,其實還在談它們周邊的元素。endprint

Q:在當今動蕩的局勢中,不同的價值觀劇烈碰撞。德語的劇場直面現(xiàn)實,作為干預政治和經(jīng)濟的現(xiàn)有秩序以及給出另種聲音和行動的“實驗場”。您認為中國文化在此可以提供什么樣的價值觀?什么樣的視角?

A:在香港有趣的地方是身份轉移可以很快,比如今天你是導演,明天你可能變成制作人;你是藝術總監(jiān),突然你可以變成文化廳廳長,然后突然又變成藝術家。臺灣是個很好的例子,導演變成領導,然后又變成評論者。這種身份轉移我在德國不太能看到,這對這里可能是個很好的啟發(fā)。舞臺講角色變換,如果你在生活里沒有變換,怎么能談角色變換呢?有了變換視野才能寬廣。

Q:柏林表演藝術交流中心的存在或許可以進行更多的跨文化對話,或許可以啟發(fā)這里的演出團隊,但我又不太看到這些團隊去中心聆聽其他地方發(fā)生的事情。那銜接的地方在哪里呢?我在Ernst Busch戲劇學院作的講座和中心沒有關系,是不是德國的多元文化反而導致了不去看其他人作什么了呢?

A:我在柏林文化中心策劃“一桌兩椅”的時候,和另一位德國的策劃人有些理念上的矛盾。因為我給了不同的來自德國和中國的藝術家一個框架,就是他們用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舞臺美學理念“一桌兩椅”作一個20分鐘的演出,這樣才能看到不同文化的藝術家怎么作不同的處理。而這位策劃人認為不能給藝術家設置框框,限制他們的創(chuàng)作自由。其實恰恰給他們設置一些條件是可以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互動的。包括這里談的民主概念,其實這里的藝術節(jié)是挑選、委約藝術家的,這怎么是民主呢?我很多時候不委約藝術家,我對他們是開放的,他們可以自由來作,作得怎樣是會自然留下或淘汰的,不需要我去挑選、委約。這些作法在西方和東方很不一樣。

德國是藝術總監(jiān)的制度,這里的每個團隊都有一個藝術總監(jiān),我初步的觀察是他們之間好像沒有多少聯(lián)系,這樣多元化的另一面是否意味著每人各占一個山頭,他們彼此不看彼此的作品,競爭有時是有利的,但是橋梁在哪里呢?多元文化并不是A、B、C之間是不交流的。假如在柏林有50個山頭,他們?nèi)绾稳ビ懻摪亓治幕L遠的發(fā)展。如果他們之間沒有對話的話,那就是權力的山頭,這只是我的一些觀察而已。

Q:您談到的是否和西方文化中崇尚的“個人主義”相關?

A:比16年前好,當時我們邀請的德國藝術家個個都是極端的個人主義者,他們極其堅持自己的東西,完全不能傾聽他人的建議,好像這才是自由,但這個自由是買回來的,是假自由,也是假民主。

Q:2000年您策劃了規(guī)模龐大的“香港柏林當代文化節(jié)”,留下了哪些經(jīng)驗和遺憾?今后您對跨文化、跨藝術的交流有哪些設想和打算?

A:我當時和柏林世界文化宮的藝術總監(jiān)Hans-Georg Knopp共同策劃了四大跨界項目:“一桌兩椅”、“錄像圈”、“黑箱作業(yè)”和兩個討論會,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音樂會和演出。這四個項目各自從不同的角度來探討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新媒體和藝術、博物館制度和教育體制、文化和政治以及經(jīng)濟等之間的互動關系。與通常的藝術節(jié)把節(jié)目拼湊在一起完全不同,這些項目都有不同理念的支撐。今天回顧來看,太多節(jié)目,太少跟進;太多理念,太少論述和辯證,因為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非常值得更深層次地討論。沒有討論是因為兩邊都急于把一個合作項目作出來,而營運這些項目就占有了我們90%的時間。作完后,大家都覺得這個活動很厲害,有200多篇德語和法語的評論,但遺憾的是只停留在這個階段。后來不少人說,在2000年歐共體接受了對香港實行免簽證是我們文化節(jié)其中的一個效益,是不是這樣我就不知道了。文化節(jié)結束后,我對Hans-Georg說,我們討論下這個文化節(jié)之前和之后你有沒有變化,你的組織和我的組織有沒有變化,Hans-Georg很快就升遷到歌德學院去了。這樣的活動對柏林世界文化宮有什么影響和改變呢?我不知道。但是在亞洲有,在丹麥也有影響。

Q:如果今天再請您來策劃跨文化活動的話,您會作怎樣的改變?

A:我們在1997年香港回歸前后有太多的想法想實現(xiàn),比如跨藝術、跨城市和跨文化方面的想法。2000年的時候,我們很關心香港在西方的形象,我們討論民主、平等、互動、創(chuàng)意,我們也討論文化交流和文化產(chǎn)業(yè),這是文化和政治以及經(jīng)濟的關系。這些都是我們關心的議題,我那時對德國有很大的期待來接這個球,現(xiàn)在回顧的話,德國沒有接這個球。如果我再作跨文化活動的話,我不會在5周的時間里推出幾十個節(jié)目。如果有足夠資金的話,我很想慢慢累積。比如我作《夜奔》,那它的前續(xù)和后續(xù)是什么,《夜奔》之前作的是《荒山淚》,它們兩者是有聯(lián)接的。也就是通過一個創(chuàng)作去討論很多議題,而不是快速地把一個城市的文化、把很多作品推出來。這次我來表演藝術交流中心,就一直在思考德國和中國、柏林和香港或者北京或者上海之間的文化交流模式應該怎么走,這個模式應該不是大型的活動,而是細水長流。我們11月3日在柏林藝術學院舉辦的“不確定狀態(tài)“的主體展中將進行論壇,和兩位德國同行來探討文化交流的議題和模式,這些是朝向未來的,究竟有多少作用很難說,但至少我們對所作的事要有交代。

Q:香港在全球的語境中,在“一國二制”的格局里,對這樣的文化交流可以發(fā)揮什么樣的優(yōu)勢?

A:我認為,香港回歸中國后,全面實踐“一國兩制”,是發(fā)展文化多元發(fā)展的重要契機,香港可以發(fā)展成一個真正的全球性的文化實驗室。這個實驗室的成果不只是屬于地區(qū)性的,而是全球性的,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辯證空間和機緣,“一國兩制”本身就是—項實驗,我認為是對“國”這個文化概念的論述和挑戰(zhàn)。如果“兩制”的領導層是真正有視野和魄力的話,這次實驗可能為人類文明歷史里對“國”的文化,進行重新定位,打開新的道路,同時也可能打松國界邊緣以及文化差異的張力和對抗。

Q:最后問您一個問題:11月《夜奔》來柏林演出,您對這里的觀眾有什么期待?

A:我們進念在1989年之前是沒有謝幕的,演員演出完直接進入觀眾席開始交流、討論。我們的理念是我們的戲在開始前已經(jīng)開始,在結束后還沒有結束,我們看重臺上和臺下真正的交流。但是1989年我們?nèi)ゼ~約演出時,組辦方說我們要考慮謝幕的事,不然會顯得傲慢。11月我們的戲在柏林演出,我希望戲在結束后,觀眾愿意留下來和我們討論,或者他們會寫信講述他們觀戲的感受。如果通過我們的演出能建立起新的平臺去探討我之前提到的藝術的、體制的、政策的諸多議題,能延續(xù)未來的交流,這是我所期待的。

(編輯:姜雪)endprint

猜你喜歡
柏林藝術家文化
柏林Wilmina酒店
年味里的“虎文化”
They Are Not Allowed to Fight
小小藝術家
小小藝術家
齊柏林:飄蕩的云或飛翔的鳥
柏林
文化之間的搖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