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竹沁
“婚姻和孩子內(nèi)在于任何一種人類繁榮的愿景。我們贊成以審慎的社會政策來鼓勵和加強婚姻、生育和撫養(yǎng)。一個不歡迎孩子的社會是沒有未來的?!?/p>
10月7日,歐洲十位保守主義傾向知識分子發(fā)布聯(lián)署申明《A Europe we can believe in(一個我們能夠信靠的歐洲)》,兩天后,華師大世界政治研究中心將其譯介到中國。我在手機上劃拉了幾眼,繼續(xù)埋首與同事靜茹合作的“二孩”封面報道。
沒想到交稿次日編輯也轉發(fā)鏈接過來,《歐洲需要大量三孩家庭》,我隨手戲謔了個“標題黨”,與“二孩”稿中梁建章先生的專欄文章名相映成趣。
兩地文化背景和社會現(xiàn)實當然大相徑庭。不過,我總覺得“老歐洲”的恐慌,和中國學者對人口紅利消亡、老齡化加速的擔憂,有某種微妙的相似。原諒我視野所及都是“老男人”,非要具象的話,就是近期大熱的美劇《使女的故事》里,黑衣主教站在高處訓誡一群白帽紅衣的使女。
這種聯(lián)想可能失之極端,不過我想說的是生育決策中的話語權問題,它始終無可避免從私人領域被拉入公共領域。而其中的張力或沖突在于,父權與家國同構,而女權總是與個人主義合流。
易富賢很可能會批評我這個論斷。在生多生少問題上與女權主義者的論爭,他應該算得上“身經(jīng)百戰(zhàn)”。他把這些論敵稱為“女殘主義者”,而他才是真正的“女權主義者”,看得更為長遠,他關懷的是老年婦女的養(yǎng)老問題——因為僅有社??赡苁遣粔虻?。
如果問那些主動再生育的二孩媽媽們,你會發(fā)現(xiàn)“養(yǎng)兒防老”的傳統(tǒng)觀念明顯回潮。許多受訪者提到這幾年大量“失獨”家庭報道的刺激。站在兩個孩子的角度,則是獨生子女成長的孤單,和性格發(fā)展的弊端。我一度對后者有所認同,直到讀了上海社科院性別與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包蕾萍所寫的《獨生子女神話:習俗、制度和集體心理》,我才重新審視上述觀念的來源。
上世紀70年代以來,許多實證研究結果已經(jīng)推翻這一“神話”:獨生子女家庭的總體幸福指數(shù)常常高于“兒女雙全”的理想模式,而孩子是否孤獨、社交技巧的高下取決于父母花多少時間和心力帶他們與外界溝通,與有沒有兄弟姐妹無關。
不過我并沒有將這些與我采訪的二孩媽媽們分享。政府、企業(yè)、丈夫支持的多重缺位下,她們同時是優(yōu)秀的職業(yè)女性和母親,二孩讓她們更強大,她們也從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兒女共同成長的快慰。
學者蔣萊告訴我,她訪談的近十位已生育二孩的高學歷職業(yè)女性,都相對晚婚晚育,原生家庭經(jīng)濟水平和知識程度也較高,愿意做教育投資,尊重子女。在生育等家庭決策上,小家庭是核心,主導權掌握在媽媽手里,這樣的家庭養(yǎng)育二孩的幸福指數(shù)較高。她們中沒有人說“后悔生二孩”。這聽上去不壞。
今年上半年上海多家產(chǎn)院分娩量較同期下降近兩成。專家認為,主要是趕政策末班車的“70后”生育意愿已被釋放,二孩全面放開后的“堆積效應”正在結束。這些家庭恰好是我們封面故事的開端?;剡^頭來看,這一現(xiàn)象也恰好構成了我們這篇封面報道的隱線:今天的80后、90后,會怎樣選擇?
十位“老歐洲”把現(xiàn)代社會婚姻與生育的受挫歸咎于個人主義和享樂主義,“一種棄絕的文化剝奪了下一代人的身份認同感?!笔聦嵣?,脫離具體家庭和個體經(jīng)歷的指責和說教,都毫無意義。
想來想去,還是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最有趣——雖然物種有過度繁殖的原始能力,但資源的有限會使得生存競爭壓力增加,最終實現(xiàn)物種數(shù)量的有效控制。而我們當下的生育環(huán)境,也無非是剛剛落回這樣一個“自然選擇”的鐘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