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深夜,巴黎貧窮工人的聚集地——巴耐區(qū)的街頭冷冷清清,只有一個穿著樸素的人在那里徘徊著。他東張西望,還不時地低下頭看看表,像似在等待什么人似的。到了深夜11點鐘,巴耐區(qū)唯一一家劇院散場了,觀眾從里面涌了出來。那個人急忙迎上前去,擠到人群中。人群中有一對工人模樣的年輕夫婦,帶著兩個七、八歲的孩子,從他身旁擦肩而過,還在談論剛才看的戲。那個人趕緊走上去,緊緊地跟在他們后邊,聽他們交談。這對夫婦一邊走一邊閑聊著。
妻子說:“這場戲太有趣了,下星期如果有錢,咱們再來看一場。”
“工廠倒閉了,從明天起,我又要失業(yè)了?!闭煞蚓趩实卣f。
這時,妻子哀嘆起來:“昨天土豆又漲價了,前面包房的錢還沒付,這冬天實在太長了,煤也快用完了……”
這個人就是巴爾扎克,他就是采用這種特殊的方法觀察生活,體察社會各階層群眾的內(nèi)心世界。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巴爾扎克之所以能寫出非常有影響力的作品,是因為他深入生活,觀察人物的言行。因此,我們在寫時,也要深入生活,細致地觀察、體驗生活,深入到人物的內(nèi)心深處,捕捉人物身上每一個動人的閃光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