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斌
摘要:篆刻邊款是直接利用印人的書法來簿刻在石之旁側,對書法的綜合修養(yǎng)一覽無余。邊款藝術風格呈現多樣化的的成因之一就是書法對邊款創(chuàng)作的影響?,F當代印人對此做了孜孜不倦的努力,借鑒印外資源,融合書法的多種元素,拓寬了對邊款創(chuàng)作的探索。
關鍵詞:書法 邊款 影響
鄧石如提出"印從書出"并取得了成功,這無疑與他的書法上的造詣分不開的。篆刻印面藝術的優(yōu)劣,印人書法的修養(yǎng)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邊款創(chuàng)作亦然,現當代印人不僅在印面的創(chuàng)作上強調“印從書出”,書法在邊款創(chuàng)作上的影響對現當代印人則更加深遠。
一、書法在邊款中的不同演繹
篆刻邊款的文字書體十分廣泛,包括了真、草、篆、隸各種書體。書體的選擇和印人的書法修養(yǎng)有著密切的關系,印人在書法領域的修為越高,在邊款這個領域的演繹就越發(fā)的淋漓盡致??瑫?,還有陶文、甲骨文、金文、鳥蟲篆、婪篆、刻符、詔版文、鏡銘、魏碑、行書、草書等。以印石為媒介,通過一定的技藝,把印人的審美思想途釋出來,使得邊款藝術成為一種特有的視覺藝術的創(chuàng)作過程,也是意在筆先的美學思想的途釋。
現當代印人在邊款創(chuàng)作中,由于社會發(fā)展的優(yōu)越性,對其他藝術的汲取,更加多元更加廣泛,尤其是對書法入款,諸體品種繁多,祭彩紛呈。在楷書款的繼承和發(fā)展上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績。從漢朝末年,隸書演變成非隸非楷,初現楷書模型,至魏晉南北朝魏碑楷書的演化,直至唐楷的體式成熟。如王義之、王獻之楷書乃至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顏真卿的《勤禮碑》等,歷來被封為經典楷書范本,尤其是中唐后期楷書,法度森嚴,而在邊款創(chuàng)作中的楷書款,也是以這些楷書碑刻為宗。自清趙之謙首創(chuàng)以書法入款,現當代印人在書法到邊款的轉換上,刀法和章法不再拘泥于傳統邊款刻制的方法,更具另一種金石味,精工細致,嚴然就是一座微型碑刻。
二、書法中各種書體在邊款中的展現
(1)隸書為書體進行刻制,較為普遍,究其原因,無疑是可讀性和裝飾性,增加了選款的書法特性,尤其是以漢隸為宗。眾多優(yōu)秀的印人以其自身的隸書造詣入款,如吳子建篆入隸,童衍方以簡帛入隸等,胎息沒隸,結構簡化,象形味幾乎不存在,而藝術的表現力卻増加了,耐人尋味。如鞠稚儒隸書款,以篆書用筆,單雙刀融合;錢君陶隸書款,由于其性嗜古,多見漢碑原貌,其隸書款最為后人稱頌,刻制刀法以單刀為主,雙刀輔之,所呈現的風格凝重樸茂,含蓄古雅,深得化碑隸意。
(2)篆書入款,在眾多書體中出現的較晩,邊款創(chuàng)作中也有少量金文、陶文、石鼓、詔版等精品之作,其中金文系提鑄而成的文字,然亦有其本身固有的明顯的書寫特征,起收筆藏鋒含蓄,法度明確,由于歷丈悠久,加之收藏者的潔轉更換,自然風化,形成一種"金石味"的藝術感覺,這對金石學之風盛巧的清后期的印人來說,無疑有很大誘惑的。而陶文歷史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是刻畫在陶制器皿上的文字,如金文一樣,大自然的殘剝,很容易磨損,字形或正或斜,方圓相濟,給人一種渾濁蒼莽,天真爛漫的隨意之感。如楊牧原所刻篆書款,明顯受到陶文影響,活潑有趣,與印面相得益彰,古意盎然。劉洪洋所刻的金文款,和諧統一,互為呼應,不失為一方完美么印作。秦詔版系當時平民所刻,文字刻制隨器皿的形狀變化而變化,結體一任自然,章法縱橫無序,形體大都為方形,線條樸拙,大小錯落,入款金石韻味濃。如朱復截所刻《秦詔銅量之樓》,印文、印面、邊款統一和諧,所刻詔版款歌側跌若,大小錯落,虛實相間,線條質樸,充滿金石韻味。再如童巧方所刻的篆書款,以楚帛書入款,神韻兼?zhèn)?,楚帛書法字畫高古,體勢圓勁凝重,樸茂厚實,而將其書法特征刻制邊款可見其用也。再如金良良篆書款,取法西周青銅器皿文字,印面與邊款文字結體方圓結合,亦正亦斜,耐人尋味。
(3)行草書入款,在傳統邊款中亦常有呈現,如文彭《琴罷倚松玩鶴》印,雙刀刻碑法為之,飄逸蕭散,唯美點畫精到。清中期之后多半以單刀來表現行草書,這種由雙刀到單刀的轉換,不僅僅是技法層面的轉換,更是由于清中期金石學的盛行,印人的欣賞觀念和審美意識也逐步發(fā)生了變化。如高鳳翰的行草書款,單刀沖刻,尤其是走刀時刀角的互換使用,從而制造行草書點畫粗細的差別,方圓兼施,筆畫精到細致,與其雄強樸拙的行草書風格基本一致,現當代行草書邊款取法多元,更加注重刀情筆意,如錢君陶草書款,單刀直入,一面光潔,一面石材自然崩裂,走刀之間,顧盼有秩,巧氣連貫;再如朱復戡的章草款,結體穩(wěn)健,用刀老辣,具有強烈的金石味。
三、書法與圖像和圖案的結合
然固有的文字表現力已然不能滿足其對邊款藝術的渴望。深厚功力的印人,在刀、筆、石之間的碰撞呈現出獨特的藝術風采,意料之外卻又情理之中,這是具有天資且深厚功力的印人和刀、筆、石的完美融合。韓天衡先生曾這樣評價趙之謙:“他的印款更多的是天分的自然流露與揮運……”書體與圖像和圖案的結合,陰陽的結合,單雙刀的結合等等,無不微妙的體現了印人的審美意識,在大的文化背景之下現當代藝術家表現出獨有的特性,呈現出了不同的藝術風格。通過刀筆和造像的結合,以石為載體表達自己的情懷。如鄧散木取法石畫像和魏碑書法的結合,較傳統邊款而言,取法更為多元,結體更加活潑,隨瓜所欲,一任自然;再如齊白石此款,款字與圖畫完美結合,互為補充,相當益彰。
趙之謙首創(chuàng)了書法和圖畫結合入款的模式,對后人影響極大,以其為首的一批優(yōu)秀杰出的印人,對入款文字的采撤豐富多彩,取法多元,如鄧散木、齊白石等。吳昌碩有吉:“刻印之先,應設計好房屋的圖紙,何處開口,何處啟窗”。邊款創(chuàng)作亦是如此,刀情和筆意結合表現書法的筆墨情趣,賦予了所表現的邊款文字和圖畫生命力,給人藝術感染力。使邊款藝術更顯示出其特有的魅力,增加了邊款藝術的豐富性和表現形式,陰陽文互補、單雙刀結合,書畫有機融合,增強了邊款的詩情畫意的表現力。
參考文獻:
[1]鄧散木.《篆刻學》[M]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版;
[2]韓天衡.《歷代印學論文選》[M]西冷印社出版社,1999年版;
[3]黃惇.《中國印論類編》[M]榮寶齋出版社,2010年版;
(作者單位:鞍山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