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純
我這一生以文學創(chuàng)作為業(yè),與三十多年前在鄉(xiāng)下求學時,讀了一批革命戰(zhàn)爭題材的小說,如《林海雪原》《鐵道游擊隊》《紅日》《苦菜花》《紅旗譜》《敵后武工隊》等等,有極大關系。正是在這些作品的熏陶之下,我后來成長為一名軍旅作家,一直在文學的森林里櫛風沐雨,緩緩生長。
三十多年來,我時常想:何時我也寫一部那樣的作品?這些年我寫了大約二十多篇此類題材的中短篇小說,還寫過一部長篇《芳香彌漫》,卻總是不滿意,不過癮,總感覺自己的勁并沒有真正使出來,權當是練筆吧。
創(chuàng)作的沖動不可遏制地再度光臨。2016年春節(jié)剛過,我打開電腦,寫下了開頭:“一九三六年——民國二十五年,夏天,龍城的余家‘雙喜臨門。其實是‘三喜臨門——只是這第三喜,不便與人說?!?/p>
正月里寫出一萬多字以后,由于諸事纏身,一停就是半年多,直到十一月份,重新打起精神突擊,到今年四月中旬,用五個月左右的時間,一舉完成了這部約30萬字的《浪漫滄?!贰?/p>
實際上,這部作品的構思,早在十年前就開始了,它影影綽綽地在我腦子里,《浪漫滄?!愤@個題目,也是那時候就有了。只是動筆之前,我僅僅粗略想好了開頭部分,三個主要人物出場:余立貞(參加革命后改名為李蘭貞)、汪默涵和申之劍,其他人物都是模糊的。另外我還打算故事從一九三六年開始,到解放初結束,主人公經歷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至于現(xiàn)在書中所呈現(xiàn)的故事走向、人物交集、事件沖突,以及大量的細節(jié),動筆之前是不曾考慮好的。隨著寫作的進行,一些主、次要人物和場景漸漸地清晰起來,與我的寫作同步生長,最后就成了現(xiàn)在這個樣子。
《浪漫滄桑》主要通過女主人公李蘭貞與汪默涵、申之劍、羅金堂、龔黑柱這四個男人的關系展開,這是錯綜復雜的一條主線,另一條線是把她一家在戰(zhàn)亂年代的興衰沉浮、巨大變遷緊密地交織在一起。正面寫戰(zhàn)爭,往往吃力不討好,所以在本書中,我有意虛寫戰(zhàn)爭,實寫愛情,力求通過李蘭貞復雜的情愛與命運展示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寫出她的希望、憂傷、追求、痛楚和悲愴。
在李蘭貞這個人物身上,可以說傾注了我全部的心血。小說一開始,她為了追求浪漫的愛情,放棄了去美國,從而一頭扎進革命陣營,陰差陽錯走上一條充滿荊棘的人生道路。十幾年的革命生涯,她得到的是無盡的滄桑,心頭傷痕累累,一直受命運擺布。你可以說這是她為革命做出的犧牲和奉獻,也可以說,這是大時代里她坎坷命運和人生際遇的必然結果。她美麗柔弱、天真爛漫,缺乏心計,日常革命工作有時她不愿做,更不像其他人那樣勇敢堅定,她似乎是革命隊伍里的一個另類。她一生追求愛,卻沒有得到真正的愛情。似乎她什么都得不到,當年一同入伍的女伴都嫁給了我軍高級干部,她最后只嫁給一個級別很低的殘廢軍人,解放時連黨籍都被拿掉,革命半生,最后竟然連個黨員都不是。如此看來,她似乎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人生的失敗者。
但是,她又是真善美的化身,是愛的化身??此扑龥]有信仰,實則她的愛,她對國家與人民的愛,就是她的信仰,最終她對身邊的所有人都實現(xiàn)了超越。
她頭腦中沒有“打天下,坐天下”的腐朽思想,解放后放棄城市生活,回到她革命的出發(fā)地當一名小學老師,是為了不忘記“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新中國成立六十多年了,老百姓的日子與過去相比,早已有天壤之別,但是我們所面臨的諸多問題,與那時比,仍是一樣的存在。她就像一面鏡子,今天的每個干部,都應該從中照見自己的影子。
我寫這篇小說,既是為了謳歌,更是為了反思。
黑格爾說:“歷史給我們的教訓,就是我們根本沒有從歷史中領受到教訓?!蔽覀儾荒芡藖頃r的路,我們更不能不清楚我們要去往何方。
“浪漫”“滄桑”這兩個詞,我感覺既能夠代表戰(zhàn)爭年代人們的生命狀態(tài),也是人生的一種普遍狀態(tài)。我們總是幻想浪漫,我們又總是遍體鱗傷;滄桑歲月,留給我們的,是無盡的感慨和憂傷。文學本質上是一曲挽歌,是對過往歲月感時傷懷的記憶。小時候因為讀過那些革命戰(zhàn)爭題材的作品,數十年來總是縈繞于我心頭,這一部作品,就算是還一個愿吧。
這部作品對于我有特別的意義,盡了我全部所能來描繪它。至于是否成功,懇請讀者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