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新穎
如果盤點2016年上半年最火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稱第一,沒有誰敢稱第二。它有多火?自播出以來,收視率不斷上揚,最高突破8%,六大網絡平臺上的播放量突破210億,豆瓣評分高達8.7……
《人民的名義》之所以火起來,靠的不是小鮮肉和超級IP,而是主題直指反腐,尺度之大,令人意外。觀眾直呼《人民的名義》是中國版《紙牌屋》、現代版《官場現形記》。其實,這部劇之所以經典,還有一個原因是劇中不少人物都能提供豐富的素材,供我們剖析、學習。毫無疑問,投資者也能從中窺探到一些理財的道理。
“小官巨貪”趙德漢:時刻了解自己的風險承受力
很多人被《人民的名義》迷上,都是從老戲骨侯勇的飆戲開始的。《人民的名義》第一幕就上演了檢察官與貪官之間斗智斗勇的對手戲,大貪官是侯勇在劇中飾演的人物趙德漢。作為國家機關的某處長,趙德漢一直苦心經營著兩袖清風、廉潔自律的形象。他居住在一棟破舊的居民樓里,每天騎自行車上下班,每月瞞著老婆,給鄉(xiāng)下老母寄出300元生活費,行為舉止明明就是“廉潔干部”本人了。誰也沒想到,就是這樣一個節(jié)儉的國家干部,竟然是一個巨貪。他將貪污的公款全部隱藏在自己的私人別墅中,檢察官搜查他的豪宅后發(fā)現,冰箱里、墻里、床上滿滿的全是人民幣,贓款總額度達到2.3億元。罪行暴露后,他徹底崩潰,請求寬大處理,哭訴自己是農民的兒子,2.3億元分文未動。
作個未必恰當的比喻,假如把趙德漢的貪污看做投資,很明顯,他失敗的原因是高估了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換作創(chuàng)業(yè)或者其他風險類投資,結局也一樣是個慘。
大到投資,小到理財,最基本的要素是了解自己的風險偏好和承受能力。所謂風險承受能力,就是在投資理財過程中,自己能承擔的、不影響正常生活的最大的損失。風險既包括經濟風險,也包括市場波動風險,投資者應該對號入座,選擇符合自己風險偏好的投資。比如,風險厭惡者可以選擇短期低風險理財,激進型投資者如果資產狀況允許,大可以參與到高風險投資中去。假如不計一切后果去追求高風險投資的話,最終很可能以慘敗告終。
一心向民達康書記:善于規(guī)劃 切忌一意孤行
《人民的名義》中,最圈粉的角色非一心向民的京州市委書記李達康莫屬了,電視劇播出后,不少粉絲笑稱:“達康書記的GDP由我們守護”。
從很多角度看,李達康都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公仆,官場上的他也會有自己的利益考量。但是不能否認的是,他是一個為民謀福祉的好官。不過,正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達康書記為官幾十載,也不得不面對“后院起火”的尷尬——身為銀行副行長的妻子歐陽菁利用職權之便,貪贓枉法。除了“后院起火”,下屬也是打著他的名號,貪贓枉法,不斷添亂。
其實,看過劇的觀眾不難發(fā)現,假如褪去主角光環(huán),達康書記像“官斗”一樣投資理財的話,恐怕這盤棋很難取勝。首先,缺少理財規(guī)劃和目標。最明顯的例子是,劇中的達康書記會把所有的錢直接交給妻子,對錢的流向從不過問,對妻子平時的舉動也不以為意,最終知道妻子貪污后,“大跌眼鏡”。其次,一意孤行,很難聽取他人的意見。投資理財的路上,即便是高級玩家,也應該從善如流,廣泛聽取各路意見,充分權衡利弊,再做投資決策。像達康書記這樣的理財人士,在投資中還是要多聽取資深人士的建議,避免走彎路,同時財務配置也要結合自己的生活現狀與財務目標,隨時調整。
高育良:選擇平臺 資深的未必是好的
《人民的名義》前期,高育良十分拉好感,混跡官場二十多年,和藹可親,張弛有度,喜愛園藝盆景,休閑時下幾盤圍棋,沒有鋒芒畢露,更別提張揚跋扈,一出場,他獨特的學者風范就吸睛無數。但實際上,高育良早就在威逼利誘下,蹚了渾水,上了賊船。濫用職權,包庇犯罪,高育良所愛惜的羽毛早已變臟。直到后期罪行暴露,觀眾們才發(fā)現高育良書記隱藏得極深,一不小心,就被他的外表所騙。
從高育良身上,投資者可以看到資深的未必是好的。不少投資者無論是在選擇投資平臺還是產品上,都迷信權威、資深、背景硬,孰不知再權威、資深的平臺,也會跑路,跑起路來也不含糊。從眾人皆知的e租寶事件到引起轟動的泛亞,哪個平臺不是大平臺、政府背書、專家捧場?等資金鏈斷裂,陷入兌付危機后,坑投資者也一點都不客氣,那些吸引人的光環(huán)也都只是看上去很美。
所以,投資者在選擇理財平臺和理財產品時,還是要仔細研究,多方比較,不要盲目認為資深的、經營時間久的理財平臺就會更安全可靠。同時,對于資金用途、收益與何掛鉤、標的風險等信息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清楚掌握資金用途和項目信息,學會自主鑒別和挑選項目,從而把風險控制到最小。
祁同偉:盲目追求高收益 小心作繭自縛
劇中的祁同偉是個悲劇人物,寒門出身的他一直都想成就一番事業(yè),奈何“心比天高,命比紙薄”,最終在權力和金錢面前彎下了膝蓋,雖然用人格和尊嚴換取了十年的平步青云,但也改變不了身敗名裂、飲彈自殺的結局。
如果單純地把祁同偉的官場升職記看做投資,那么他的投資敗局緣自貪心不足,盲目追求高收益。觀眾看來,祁同偉最應該投資的就是恩師高育良,育良書記可以帶給他持續(xù)可觀的收益。但是他不滿足,片面追求最高收益(副省長),盲目迎合高風險高投資回報的項目(沙瑞金、達康書記)。在未能充分了解項目詳情(兩位的個人性格及愛好)的情況下,盲目投資,最終既沒有獲得預期的高收益,又給沙瑞金造成不好印象,失去了原來收益穩(wěn)定可觀的項目,失去了高育良對他忠誠度的認可。
作為投資人,逐利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單純的被高收益吸引,不管不顧,最終的投資只會竹籃打水一場空。想一想,銀行一年定期的存款利率不足2%,余額寶的利率也不過4%,那些動輒就拋出20%、30%的高收益怎么做到?把收益率看得無比重要,但實際上收益與風險永遠都是匹配的,“你看中了人家的高收益,人家盯上了你的錢包?!弊鲑Y本收益率的“墻頭草”,只會觸雷不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