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語
中國人習(xí)慣用“衣食住行”來概括日常的生活,而服飾則排在了第一位。由此可見,它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jù)了重要的位置。在中國這個歷史悠久的衣冠大國,不僅有豐富的考古資料記錄著服飾發(fā)展的歷史。在古代神話、史書、詩詞、小說以及戲曲中,與服飾有關(guān)的記載也隨處可見。伴隨著民族間的相互融合,服飾的樣式和習(xí)俗不斷演變,同一朝代的不同時期也有了顯著變化,而不同時期不同風(fēng)格的服飾也見證了時代的變遷。
●商周時期
商周時代衣服的基本形式是上衣下裳?!墩f文解字》中記載:“上曰衣,下曰裳?!敝档米⒁獾氖牵律泶┑纳褜嶋H上是裙子,而不是褲子。金文中常見有周天子賞賜給臣下“赤芾”的記錄。這其實是一塊紅色的布,系在腰間垂于腹前,是貴族的服飾和身份的標(biāo)志,后世將其稱為蔽膝。
●春秋時期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了一種新式服裝,叫深衣?!抖Y記·深衣》中記述:“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人們不論貴賤、男女、文武都穿深衣,貴族以冕服為禮服,深衣為常服,平民以深衣為吉服,短褐為常服。深衣連衽鉤邊,穿時要束腰帶。腰帶的兩端分別用帶鉤和環(huán)相連接,叫鉤絡(luò)帶。皮帶上可以懸掛或佩帶刀劍、弓箭、印璽、荷包等各種物件。
●先秦時期
先秦時,人們的著裝主要用麻布裁制而成。夏天穿的細(xì)麻布叫葛,冬裝則有袍和裘。袍是穿在里面的夾衣,內(nèi)實絲綿,充填新綿的叫襺,充填舊絮的叫袍。窮人填不起絲綿,只能填些碎麻,因此叫缊袍。袍是內(nèi)衣,所以只能居家穿著。短袍叫襦,也就是后來所說的襖。質(zhì)地粗劣的襦叫褐。而裘是皮衣,也是主要的冬衣。
●秦漢時期
秦漢時代的服飾比先秦時期要豐富。古代的褲子通常都沒有褲襠,只有兩只褲腳管,上端連在一起,用帶系在腰間,所以叫做袴?!夺屆吩唬骸翱缫?。兩股各跨別也?!毖F是內(nèi)衣,不能外露,因此在袴外面一定還要穿裙或深衣。平民勞作時穿短衣,而袴內(nèi)要系一兜襠布。男子的外衣亦統(tǒng)稱為袍。其中,袍身長大的下擺叫袂,袖子寬松。緊窄的袖口叫祛。
●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出現(xiàn)了兩個變化,一個是漢裝的定式被突破了,另一個是胡服被大量融合進(jìn)漢人的服飾之中。 男子的服飾以衫代替了袍?!夺屆吩唬骸败弦?,芟末無袖端也?!本褪钦f衫的袖端沒有,因此衫袖比袍袖更加寬大,大到“一袖之大,足斷為兩;一裙之長,可分為二”的地步。
●隋唐時期
初唐婦女多喜歡戴胡帽,穿翻領(lǐng)窄袖袍、條紋小口褲,著軟靴、系蹀躞帶。中唐以后,衣衫便趨于寬大。唐代社會上思想比較開放,因此常有婦女穿男裝。當(dāng)時還流行低領(lǐng)衣服,一些人喜歡在襦衫外面罩一件對襟的短袖衣,叫半臂或半袖,肩部搭一條披帛。唐代女裙的樣式繁多、色彩艷麗,尤其流行像石榴花那樣的紅裙。男裝以圓領(lǐng)窄袖袍衫為主要的服飾,而且當(dāng)時靴已成為士庶通用的鞋。
●宋朝時期
宋代把單上衣叫衫,衫的袖口沒有祛。有作為內(nèi)衣的短小的衫,也有作為外衣的長大的衫。下擺加接一幅橫襕的襕衫是男子的常服。夾衣和綿衣叫襦和襖,襦和襖是平民的常服。宋代女裝外衣以襦衫和裙為主,上衣趨向短窄貼身,下裳流行褶裥裙。宋代流行的外套叫背子。背子有長有短,有長袖也有短袖,其特點是兩邊的衩一直開到腋下。
●遼金元時期
建立遼、金、元朝的都是少數(shù)民族。契丹族的服裝,不論男女,都穿左衽、圓領(lǐng)、窄袖的長袍,袍里面襯衫襖,下身穿套褲,褲腿塞在靴中。婦女在袍里穿裙,也穿皮靴。女真族的服飾和契丹族相似,由于北方氣候寒冷,衣服以毛皮為主。因此在元朝時,漢人保持原來的服飾。蒙古族男子以窄袖長袍和套褲為主要服飾,但由于受漢人影響,而改為右衽,但婦女的袍服還是以左衽居多。
●明朝時期
明代官員的袍服為團(tuán)領(lǐng)衫,系革帶,帶上鑲有玉片,這便是所謂的玉帶。職官的服色和花紋按品級高低而不一樣。前胸和后背各織一塊方形的紋飾,叫補(bǔ)子。文官的補(bǔ)子繡飛禽,武官的補(bǔ)子繡走獸,紋樣按品級各不相同。儒生都穿鑲黑邊的藍(lán)色直身,戴有黑色垂帶的軟巾,又稱儒巾。皂隸穿青色布衣,市井富民商人雖然能穿綾羅綢緞,但只許穿青色或黑色。而萬歷年以后禁令松動,艷麗衣服才遍及黎庶。
●清朝時期
滿族人入關(guān)并建立清朝后,用武力強(qiáng)迫漢人接受了滿族的服飾。男子的服飾有袍、衫、褂、褲。袍的袖口裝有箭袖,平時翻起,行禮時放下,因其形似馬蹄,又稱馬蹄袖。清朝初期改服易冠規(guī)定“男從女不從”,所以婦女的服飾有滿漢兩式。漢族婦女的頭飾有簪、釵、冠子、勒子等,滿族婦女則以高如牌樓的“大拉翅”最具特色。
(本欄目編輯 黃亞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