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大林
曾踞南天萬里雄
——“一門四太守”的士燮家族
潘大林
在士燮故里蒼梧縣京南鎮(zhèn)有一面碩大的石壁,上面刻著“漢士威彥先生故里”八個遒勁的大字。
看一個人的一生是否能有所作為,古人定了三個標準,那就是:立功、立德、立言,換言之就是建功立業(yè)、廣播仁德、著書立說。
中國歷史上符合這三條標準的人并不多,真能做到這三條的人更是鳳毛麟角,有的人能做到其中一兩條,就足已青史留名了。士燮卻做到了這三點,更重要的是,他是嶺南最早進入中原人視野的人物之一。
士燮(136~226年),字威彥。陳壽在《三國志》中花了1700多字為他立傳,對他稱頌有加,而在此之前,中國的史書幾乎都是中原人的歷史,其它地方的人能被中原史官所注意并為之立傳,確實是很不容易的事。
古代嶺南與中原有五嶺阻隔,道路遙遠而崎嶇,只能通過靈渠和瀟賀古道等與中原溝通,靈渠溝通了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沿漓江下桂江,到梧州匯進珠江;瀟賀古道則溝通了湖南的瀟水和廣西的賀江。以中原文化為主流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就沿著這些通道一路流傳,既傳播著中原文明的種子,又吸納了地方文化的精華,兩者互相影響、互相融合,開出了絢麗的嶺南文化之花。
桂江是一條十分美麗的江,江水澄澈見底,兩岸修竹碧翠、阡陌縱橫,質樸的灰瓦黃墻的農家房子,掩映在青山綠水之間,既保留了幾分遠離塵囂的清靜,也保留了幾分淳樸的古風。
一千八百多年前,一位叫士燮的孩子,就誕生在桂江岸邊一個士宦家庭,父親叫士賜,漢桓帝時被任為日南(現在的越南一帶)太守。他的祖先是山東汶陽人,為了避王莽之亂而南遷,到士燮已是第七代了。
當時正處東漢末年,中原戰(zhàn)亂頻繁,知識分子紛紛南逃避禍,士燮寬大為懷,收留了數以百計的避難者,其中不乏才識卓著的高人。士燮在繁忙的政務之余,與他們切磋學問,注解《春秋》,其見解獨到精當。當時的袁徽寫信給尚書令荀彧,對士燮大加稱贊:“交趾士府君既學問優(yōu)博,又達于從政,處大亂之中,保全一郡,二十余年疆場無事,民不失業(yè),羈旅之徒,皆蒙其慶,雖竇融保河西,曷以加之?官事小闋,輒玩習書傳,春秋左氏傳尤簡練精微,吾數以咨問傳中諸疑,皆有師說,意思甚密。又尚書兼通古今,大義詳備?!?/p>
這里面就有三層意思:一是于戰(zhàn)亂之中保全了一方的和平安寧,這就是立功;二是收留了流離失所的難民,這就是立德;三是精心研究經學,且大有成就,這就是立言。
陳壽說過:“燮兄弟并為列郡,雄長一州,偏在萬里,威尊無上……當時貴重,震服百蠻,慰佗不足逾也。”這就是說,士燮的威望,就連當年的南越王趙佗也沒能超過。
后來,天下三分的大局已定,士燮主動向東吳孫權稱臣,怕東吳不放心,還送了一個兒子去當人質,使南方百姓得以安居樂業(yè)。也許是應了“仁者多壽”的老話,士燮活到了九十歲才辭世,那已是東吳的黃武五年了。
從士燮一生的所作所為看,他是東漢末年難得的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之一,盡管他雄踞南天,卻忠于朝廷、安定一方、招撫流民、潛心儒術,具有草莽軍閥遠不能及的政治膽識、治世才能和悲憫情懷,因而贏得了后人的稱贊。
士燮四兄弟均為太守,所以后人有一門四太守之說,其實如果連同他的父親,還有自署為交趾太守的兒子士徽、任武昌太守的兒子士廞,一家先后竟有七個太守之多。只是后來士徽沒有以父親為榜樣,而是欲以武力割據一方,不與東吳合作,導致株連眾兄弟乃至士壹等叔輩死于非命。所以陳壽忍不住慨嘆:“士燮作守南越,優(yōu)游終世,至子不慎,自貽兇咎。蓋庸才玩富貴而恃阻險,使之然也!”換成現代的俗語,就是:沒有金剛鉆也攬瓷器活,結果可想而知??!
現在,士燮故里的蒼梧縣京南鎮(zhèn),在當地叫撫河的桂江上,建起了一座集防洪、蓄水、發(fā)電、航運于一身的現代化電站。如虹的長橋靜臥江波,大大方便了兩岸的交通。大橋西側的山坡上,有一面碩大的石壁,上面刻著“漢士威彥先生故里”八個遒勁的大字,這是京南進士羅棟材于光緒十四年請高崧喬手書、再讓石匠刻上去的。京南街上那座“大人廟”里,也供奉著士燮的神位,其中有一個大理石雕的香爐,也是羅棟材敬贈的,爐身上還刻著“敬奉漢士威彥先生金爐”字樣。
羅棟材之所以如此尊崇士燮,據說其中還有一段故事——
羅棟材是京南純沖人,他曾以秀才之身多次應試不第,而他的弟弟羅梁材卻早就在同治十年(1845年)就考中了舉人,他心中當然很不是滋味,便終日想著這件事,還抱怨自家的風水不夠好,精神也變得恍恍惚惚起來。一天夜里,他正在家中埋頭苦讀,一個峨冠博帶的古人出現在他面前,原來正是當地先賢士威彥先生。
羅棟材連忙向他施禮,并問:“請問威彥先生,此來有何見教?”士燮微微一笑:“不敢言教,聊贈小詩一首而已?!绷_棟材大喜,作揖謝道:“先生請講?!笔扣票憧谑谖逖砸皇祝骸耙粋鳚撔淖x,史通理自明。何勞青鳥子,文達自公卿?!痹妱偰钔?,人就飄然而去了。
羅棟材正想追趕,卻一下驚醒過來,那詩倒是牢牢地記在了腦里。細品詩意,原來先賢是要他認真研讀經史,而不要相信風水。他恍然大悟,當下立定決心,發(fā)奮攻讀,數年之后,果然考中了進士,被特授廣東吳川縣正堂兼理化州的官職。
盡管不知羅棟材是否真做過此夢,但由此仍可看出:即使時隔千年,士燮先生在讀書人的心目中,依然是一面不倒的精神旗幟。
平南武林的清末進士朱方輝舟行桂江,泊京南時曾賦詩一首,抒發(fā)了對士燮的敬佩和感懷:
漢朝宮闕久成灰,
里宅何須恨廢頹。
尚有勛名垂嶺表,
不隨蔓草沒江限。
奇材蟠屈危峰老,
大局支撐半壁摧。
多少英雄漓水過,
凡人憑吊足徘徊?
責任編輯:陳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