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青波
摘 要:由于意境是基于個人感受的思想活動,而每個學生對同一篇課文、甚至身在同一個教學情境中,也會產(chǎn)生不同的感受。故意境的傳達是課堂教學的難點之一。況且意境傳達的目的不僅僅是將學生帶入自然意境中,更要引導學生走進作者內心的意境,形成情感共鳴,這就需要一個由感觸情、逐層深入的教學過程。而像《邊城》這樣一部具有強烈意境美的作品,正是需要由物境上升到心境的過程,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完整地傳達小說的意境。
關鍵詞:邊城;意境;教學方法
意境是基于個人感受、領悟基礎上,且難以運用語言來闡明的意蘊或思想境界。它是基于個體的思想活動?!耙狻笔侵盖榕c理之間的統(tǒng)一,是基于理性的認知;而“境”是指形與神達成的共識,是基于感性的闡發(fā)。二者相互滲透、相互融合才形成了“意境”。意境通常在抒情作品的情景交融和虛實相生等方面展現(xiàn),作者通過自然意境的構造來闡釋內心的意境。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可分為物境和心境營造兩個層次進行,通過物境的營造達成心境的共鳴,以更加完整地傳達小說的意境。
一、虛實相生,營造物境
由于意境是基于個人感受的思想活動,故意境的營造需要一個由感觸情、由表及里的過程。而個人感受同需要通過外界刺激而形成。在教學中,學生的個人感受是通過教學環(huán)境營造來實現(xiàn)的??梢?,物境的營造在課堂教學中占據(jù)相當重要的地位。尤其對于反映時代背景、地域文化的文學作品,要營造其物境,還需要整合多種教學資源,有針對性地營造物境,為學生展現(xiàn)更加全面的小說情境,以便于學生了解小說的時代背景與獨特的地域文化。
(一)虛實相生,整合資源
隨著媒體技術發(fā)展和開放教學觀念的影響,課堂教學資源越來越多樣化。但物境創(chuàng)設的宗旨是運用音畫結合的方式將平面的文字立體展現(xiàn)出來,播放視頻剪輯、設置課堂教學的背景音樂、運用多媒體課件、教學互動游戲、生活場景模擬、課堂小品表演等形式均可,其宗旨是增加課堂教學的代入感,使學生沉浸于教學氛圍中。
在整合教學資源時,可采取虛實相生的方法。所謂“實”并非是指運用現(xiàn)實中的情景來營造教學情境,而是通過圖片、視頻、音樂、游戲等形式展現(xiàn)文章所設定的環(huán)境。如《邊城》所展現(xiàn)的湘西文化和民國時代背景,不可能在教學中引用真實的情景,而是通過播放湘西地區(qū)風景宣傳片、民國時代記錄片的視頻剪輯或圖片來展現(xiàn),以完成在課堂上的物境營造。所謂“虛”是指通過互動游戲、場景模擬、小品表演等形式,激發(fā)學生思考,從而實現(xiàn)思想的延伸,完成知識的內化與外顯。虛實結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設置,有助于學生邊學習邊思考,增強教學活動的互動性。
(二)全面鋪陳,重點展現(xiàn)
多元化的教學資源,極大地豐富了教學方法。但同時也可以看到,不同的教學資源所達到的教學效果、所適用的教學內容也并不相同。在整合教學資源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格外注意,并非所有的教學資源都能達到傳達小說意境的效果,要選擇適用的教學資源,從小說意境構建的角度適當進行取舍。
尤其像《邊城》這樣主題鮮明但意境深遠的文學作品,在教學中要完整地呈現(xiàn)作者所構建的作品意境存在相當大的難度??梢哉f,意境呈現(xiàn)在所有文學作品節(jié)選類課文中都存在的難題,“大而全”的教學設計思路顯然不適宜,可采取“全面鋪陳,重點展現(xiàn)”的方法。以《邊城》為例,可運用同名影片剪輯或湘西文化類記錄片剪輯作為課前導學階段的鋪陳,使學生從整體感官上了解本文所講述的時代和文化背景;但隨著教學內容的深入,可選取與教學內容相關的電影片段作為輔助教學資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注意力,使其思路緊緊圍繞教學內容發(fā)展。
二、生命感知,升華心境
物境的營造是心境營造的基礎,也是為心境營造創(chuàng)造條件。在物境營造所鋪設的情境中,學生的情緒在不斷升華,思想也被引入小說的意境中。此時,學生似能感受到作者的內心世界,但有種“欲說不明”的糾結。這時教師可從旁引導,在物境條件創(chuàng)設的基礎上,通過思想的牽引,使學生在進入作者內心世界之后,再抽離出來,重新運用第三者的視角來分析文章脈絡,重新審視作者的寫作初衷,對于小說意境和創(chuàng)作核心思想也就呼之欲出了。
(一)角色扮演,感受心境
《邊城》這部經(jīng)典文學作品,其故事情節(jié)主線明確、人物個性鮮明、時代感強。雖然這些特色使之成為經(jīng)典之作,但對于學生群體而言,要體驗人物的內心世界存在一定的難度。而角色扮演也容易導致“形而上學”的效果。因此,在教學活動設計時,在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的同時,教師還需以旁白的角色進行協(xié)助。比如學生在扮演“外公”的角色時,教師需要對擺渡人這個職業(yè)進行說明,特別表現(xiàn)擺渡人生活的艱辛,與“外公”獨立撫養(yǎng)女主人公“翠翠”的艱難,以便于學生們進入小說意境。
(二)回味反思,認知升華
在《邊城》這部小說中,“美”和“愛”是兩大主題。在物境創(chuàng)設中,學生充分感受到湘西風景之“美”;那么在心境創(chuàng)設的環(huán)節(jié),則需要針對“愛”進行反思。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首先對所扮演角色身上所展現(xiàn)出來的“愛”進行反思,如擺渡人表現(xiàn)出來的祖孫之愛,翠翠身上對愛情的執(zhí)著追求,儺送與天保之間的兄弟之愛,船長對兒子的父子之愛,等等。通過對“愛”這個主題的梳理,可幫助學生對文章中所呈現(xiàn)的人倫親情劃分層次,以使人物形象更加清晰。這種梳理環(huán)節(jié)既可采取教師引導的方式,也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進行討論,教師就討論結果進行點評,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加寬松的思考空間。
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遠。在心境營造中,學生的個人體驗和回味反思是極其重要的。角色扮演是增加學生個人體驗感最為重要的教學方法,切身感受是最為直接的情緒調用法,能夠幫助學生了解人物的感受,從而體會作者的創(chuàng)作初衷。而回味反思,有助于學生從營造的意境中抽離出來,使學生從第三者角度來看待整個故事,升華思想,提高認知。
《邊城》是一部結合了“美”與“愛”的經(jīng)典著作。教材雖然節(jié)選了其中部分片段,但足以展現(xiàn)湘西獨特的風土人情、苗族人民遵循的自由戀愛觀。在課堂教學中要完整地展現(xiàn)這些內容,則需要有重點地進行,抓住人性這個小說創(chuàng)作主題進行意境的營造。當然,針對“物境”營造的需求,篩選并整合現(xiàn)有教學資源是必不可少的,以為整個課堂教學奠定基礎。其次,運用“物境”營造的技術手段,充分調用學生的情緒,進而形成情感共鳴,才能最終實現(xiàn)“心境”的構建,使學生走進作者的內心深處。
參考文獻:
[1]楊琳.醉在詩詞意境美[J].中學教學參考,2016(7):23.
[2]鹿美艷.能力是教學活動之“本”——淺析高中生學習技能在案例課教學中培養(yǎng)[J].文理導航旬刊,2015(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