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飛
有一個查詢同名同姓的網(wǎng)站,手賤輸入了一下,發(fā)現(xiàn):全國有22809個李清華、有21個李北大、有4個李人大、有2個李北師、有30個李復旦、有46個李同濟、有1個李牛津、有1個李耶魯、有3個李哈佛。
這里面,數(shù)清華、復旦、同濟為數(shù)最多。當然這里也許有些濫竽充數(shù)的,因為這幾個詞本來就是不錯的名字,而無須寄寓考名校的希望。但就算把這些除掉,恐怕還能剩一半。與“清華”齊名的“北大”,之所以沒有被廣泛地命名,恐怕還是它聽起來不像一個名字。
還有一個有趣的事實是,北京人口2000萬,河南人口一個億,相差不過四五倍,但北京人坐擁清華大學,叫“李清華”的居然只有160人,河南叫李清華的高達2053人,相差13倍!此外,幾個人口近億的大省中叫“清華”的:山東2185人、四川3645人。從命名中,也頗可看出一些端倪:這些地方的孩子,只能通過高考改變命運。北上廣這樣的地方,孩子不用非得通過考上清華來完成自己的飛躍,當然就無須給孩子起一個“×清華”的名字了。
這件事反映了一個有趣的心態(tài):名字,是家長寄托給孩子的最大希望,這種希望,會貫穿孩子一生。
所以家長給孩子取名都很慎重。要么希望男孩剛健勇敢,淵博智慧,或者女孩溫柔嫻靜,精致典雅??傊@個名字是要用一生的logo,一定是一種比較長遠的希望。
然而考上名校,居然成為一生中最大的事情,會貫穿孩子一生,這才哪跟哪??!難道說,考上了清華、北大、復旦……此生的目的就達到了嗎?
然而,給孩子起一個具有高考色彩的名字,并不是今天人的專利。
明清以來,科舉考試逐漸程式化、標準化,老百姓的孩子,只能通過舉業(yè)獲得出路,所以,和科舉有關的名字開始增多。我們讀多了明清小說就會有感覺:比如《綠野仙蹤》里有個人叫“朱文魁”——這個《綠野仙蹤》是清朝人李百川寫的小說。這就是一個很典型的明清人的名字。文章之魁首?!拔目边@個名字,假如出現(xiàn)在《儒林外史》里,說他是范進的什么兄弟,聽起來也很正常。假如出現(xiàn)在《越女劍》里,范蠡有個弟弟叫范文魁?那就違和得不要不要的!一看就不是春秋戰(zhàn)國時的名字!因為它反映的心態(tài)是明清以后的。
“文魁”這個名字,就算漢代,叫這個名字都很怪異。這種名字,只有科舉考試大興之后,才會有的。又比如:楊文魁、許登魁、李登榜、王得榜、鄧鼎甲、張鼎甲……這里的登魁、得榜、鼎甲,都是寄托了科舉考試成名的愿望的。
然而,這些名字,和張發(fā)財、李富貴其實沒什么區(qū)別?;蛘?,發(fā)財、富貴還是一生的事。登魁之后呢?人生到此為止了?或許這些給孩子起名的家長們,只覺得,只要孩子“登魁”,就不白活這一場了?
其實名字不過是一個代號,無論叫什么,都無所謂。但是名字恰好體現(xiàn)了一種社會心態(tài),這種心態(tài)是斷難抹去的。
然而有趣的是,oo后的“李清華”們,反倒急劇下降。按說,全國70后約有2億人,00后約有1億人。但00后里叫“李清華”的反倒是70后的七分之一!這其實也說明,一方面,有了更多的國外和港臺的高校可供選擇。另一方面,家長們的視野在逐漸擴大,對孩子的要求也不局限在一種firm上。畢竟,人生有多種多樣,并不僅僅是通過考上清華、北大來判斷成敗的!
(陌上花開摘自微信公眾號“仙兒”)endprint